趙日磊
中國是個含蓄的國度,中國人的文化里面含蓄的成分很多,表達一個問題的時候經(jīng)常喜歡采用一種比較委婉的方式。非常經(jīng)典的一個例子,是對女孩容貌的表達:如果這個女孩不太漂亮,我們會夸她氣質(zhì)很好;如果連基本的氣質(zhì)都沒有,我們就說她很可愛……一個女孩聽了這樣的評論,大概就知道自己在對方眼中的形象了。
委婉表達自己對一個事物或一件事情的看法,并不是虛偽的表示,而代表著自己對對方的尊重。我們頭腦中的想法很多,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但當我們說出來的時候,盡量要給對方留足面子。
很多管理者明明是在批評一個人,而且是當眾批評,但他卻說:“我不是在批評你,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我是在幫助你分析這個事情,看看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們能采取什么方式來更好地解決它!”實際上他心里可能在想:“這個愚蠢的家伙,這么簡單的事情都辦得這么糟糕,實在是無可救藥。”雖然心里很火、很生氣,但是表達的時候并不是竹筒倒豆子,一頓炮轟——“你這個人素質(zhì)太差了,交代你一件事情都辦不好,你還有什么用?”
如果是這樣的話,事情就搞僵了,畢竟沒有一個人一無是處、無藥可救。如果真那樣的話,責任也不在那個人,而是在于選擇他進入公司的人,在于把他放置在這個崗位上的人,在于這個崗位的直接上級沒有盡到輔導提升的責任。
我們在表達一個想法的時候,不要急于把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這么說的理由還有一個,那就是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往往帶有“判斷”的成分,我們傾向于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經(jīng)驗去判斷一件事、一個人,而且經(jīng)常喜歡由事及人。從事情做得不好,直接推斷出對方作為“人”不行,“太愚蠢了”“太膽小了”“素質(zhì)太差了”等等標簽就都來了。
沒有人總是太差,沒有人總是太愚蠢,也沒有人總是不行?!笆縿e三日”還刮目相看呢!所以,只是可能在做那件事情的時候,他采用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或者因為知識技能存在欠缺。作為同事,作為上級,你的責任在于幫助他認識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而不在于判斷他是個什么人。
所以,“描述而不判斷”是一個職業(yè)化的人必須時刻注意的原則。在與同事或下級溝通工作并進行反饋的時候,要對他們的表現(xiàn)做描述,然后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對他們的想法進行鼓勵和支持。
比如某單位的小王下午來的時候喝了很多酒,上班的時候,被上級主管劉經(jīng)理發(fā)現(xiàn)了,劉經(jīng)理就斥責他說:“小王,你喝醉了還來上班,還酗酒滋事,成何體統(tǒng)?”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判斷,而不是描述。
也許小王只是多喝了幾杯,并不一定是喝醉了,走路有點打晃,站立不穩(wěn),也沒有故意滋事。所以,劉經(jīng)理如果這樣說:“小王喝了很多酒,酒氣很大,來上班的時候,站立不穩(wěn),還碰到了幾個桌子,文件都撒到地上了?!蹦敲?,小王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這樣就是一個描述。這樣的描述,既不會傷害員工的感情,也不會引發(fā)員工的爭論,因為劉經(jīng)理客觀地描述了小王喝酒上班,并因此給辦公場所造成混亂的事實。這樣的描述性話語,既能讓小王接受,也能提醒他以后要注意了:上班不要喝酒,喝了酒更不能在工作場所制造混亂,因為辦公室不喜歡這樣的行為。
很多人習慣對人作出評價,張口就判斷,毫不顧及對方的感受。比如喜歡說某人太孤僻、某人太自傲,實際上也許只是這個人有幾次沒參加集體活動、沒有和同事一起會餐、沒有聽取別人的意見,但這些并不代表這個人就是孤僻的、自傲的。
我們在平常的講話中要注意這一點。因為你一旦對某人作出了判斷,你可能就傷害了這個人的心,破壞了你們之間的關系,影響了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這是很不好的習慣。這些話想想是可以的,因為沒有人是圣人,我們不能阻止別人怎么想,但我們有權拒絕別人的說法,任何人都一樣。
記住,有些話想想是可以的,但千萬別脫口而出,說話的時候,想想“描述而不判斷”這個原則,會對你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