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夜明
摘 要:米勒作為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美術的杰出代表,他的整個藝術發(fā)展軌跡也奠定了他突出的藝術成就。關于米勒的繪畫,本文以藝術家早期的繪畫題材為觀賞視角,試圖從一個探索的軌跡中發(fā)覺藝術家潛在的藝術本質和藝術積淀,通過對肖像畫和故事畫題材的解讀、形勢與內(nèi)容的分析,更深入的呈現(xiàn)出藝術家藝術成就多面性色彩。
關鍵詞:米勒;19世紀;肖像畫;故事畫;早期探索
19世紀,米勒深處歐洲美術中心的法國,伴隨著現(xiàn)實主義美術思潮的涌現(xiàn)和沖擊,“為藝術而藝術”也順應著時代的發(fā)展成為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溫床??梢哉f,肖像畫奠定了米勒繪畫道路的起點,是藝術家繪畫嘗試的開篇,透過特定的藝術題材,藝術家早期繪畫的獨特魅力與構思也能更清晰的呈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也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尋找著一種情感的歸屬和自我的實現(xiàn),20世紀40年代的中后期是他繼肖像畫之后的又一次探索和嘗試,例如,故事畫??梢哉f,他在探索的道路上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內(nèi)心。從早期的繪畫題材不難看出,這個時期米勒在繪畫道路上所經(jīng)歷和嘗試,可以說是他作為“農(nóng)民畫家”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側面,使人們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米勒的一生,感受他獨特的藝術魅力,也讓我們能夠踏著他的足跡體會藝術家從探索走向成功的閃光藝術歷程。
一、肖像畫時期
在米勒較早創(chuàng)作的的肖像畫中,不難尋找到一些程式化的規(guī)律,人物幾乎都是半身像,并多以四分之三側面為主要動勢,畫面的背景比較晦暗,幾乎胸部以下的人物輪廓線都隱藏在青灰色的背景中,從而將人物的頭部很好地定位在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而眼神都極為相似地看著斜下方的某一點,溫和又略帶含蓄的目光,似乎給凝重的背景又添加了一絲神秘,又仿佛是神秘背后的天窗和出口,《娥貞娜.菲利克斯.勒固圖瓦女士》為代表的肖像就很好地彰顯了此類繪畫的特點,作品創(chuàng)作于1841年,這是一位年輕女孩的肖像畫,濃黑中略帶斑駁筆觸的背景將人物聚焦在人們的眼前,發(fā)型和衣著流露著端莊的氣質,墨綠色的衣色襯托著女孩皮膚和衣服的高光點,提升了畫面的空間,透露心靈秘密的雙眼飽含了欲言又止的無奈與渴望,融匯在畫面的整體氣氛之中,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會呼吸的生命和眼神中流露的情感世界,這也正是米勒內(nèi)心對農(nóng)民情感的一種詮釋,是他內(nèi)心情感在畫面中的投射和傳遞,因為人物的透露出了米勒對農(nóng)民的認同和關懷,也流露出一種農(nóng)民淳樸的氣息,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不難發(fā)現(xiàn),這正是榮格的“移情”和“抽象”學說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指一種生命的投射并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和認識移到畫面中去,實質應該是審美主體對客體對象主觀內(nèi)容的灌注或投射,讓人不禁為藝術家真摯的內(nèi)心世界所感動。
從畫面的表現(xiàn)技法看,凸顯的筆觸和較之粗糙的色彩和或粗線條恰恰符合了農(nóng)民血液里那種粗獷、豪放、自然淳樸的特點,然而卻有人評價米勒的肖像畫技巧生澀,粗糙不堪,但這樣的指責終究是蒼白無力的,因為真實讓人感動的生命會融化掉所有的一切。此外,作品《華爾頓像》《男人肖像》《費爾登夫人的畫像》都以同樣的畫面韻律感將人物的視線聚焦,匯聚成真實可感的心靈之音。
米勒的肖像畫創(chuàng)作也并是非一成不變,1843年之后的肖像畫中,畫面風格較比之前有了一定改變,色彩開始傾向于明快、輕松的走向,也融匯了明亮華麗的顏色來增強視覺的光感,表現(xiàn)技法也變得細膩、輕盈許多,《鏡前的安多瓦涅特.埃貝爾》算得上是米勒后期肖像畫的代表作品,可愛的小女孩跪在鏡前,微笑地望著鏡子里的自己,鏡中映出她那天真無邪地臉龐,畫面色彩明快、柔和,小女孩頭上的桔紅色紗巾和肉粉色的衣服以及畫面一角露出的金黃色鏡框成了畫面最搶眼的色彩,并和鏡旁灰色窗簾的凝重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幅肖像畫中,米勒也借用了光的效果來增強了畫面的明快的色彩以及立體的效果,使畫面呈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美感和視覺特效,從中可以看出米勒對于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畫面色彩的借鑒和學習,同時也透露出意大利風格的繪畫特點,同時,1844年的《抱狗的少女》《米勒夫人盧梅爾畫像》也都呈現(xiàn)出肖像畫的全新面貌。
40年代的肖像畫成為了米勒早期作品的主要題材,同時也作為他繪畫道路上探索軌跡的重要階段之一,是他藝術經(jīng)驗的積累過程,到了1845年以后,米勒幾乎丟棄了這類畫作,并在繪畫的道路上繼續(xù)探索和前進。故事畫是米勒40年代的中后期繼肖像畫之后的又一次探索和嘗試,他用畫筆去描摹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抒發(fā)對藝術的渴望,也在執(zhí)著與努力并存下不斷開拓著自己追求藝術的道路,試圖找到與自己最契合的焦點。
二、故事畫
米勒是一個在宗教氣氛頗濃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祖母總是叮囑讓他牢記自己是一個基督教徒,從小就翻著圣經(jīng)連環(huán)畫長大的米勒從認識的懵懂到逐漸成熟,在耳濡目染中培養(yǎng)了他宗教的情懷,可以說《圣經(jīng)》也的確在幼年米勒成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塑造著他的思想和內(nèi)心世界,使他成長的世界觀中也滲透著宗教的氣息。
他早已將圣經(jīng)所傳達的精神高度概括并融匯貫通到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去,并在《圣經(jīng)》中尋找畫題,
特有的宗教和道德情懷也讓米勒對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1845年米勒創(chuàng)作了以故事畫為題材的《祭品》,作品中雖依舊保持著肖像畫那種特有的意蘊和內(nèi)涵,但同時畫面的形式語言以及構成要素卻在探索和嘗試中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濃郁色彩中所投射出的神秘感,畫面的故事情節(jié)是通過一位少女像自己祭拜對象獻祭的情景展開,虛黑的背景透露著一種陰郁的基調,如天邊堆積的云朵帶給人們心中無法消散的神秘感,同時在畫面一角透出的光亮不僅為畫面打開了一扇天窗,也為故事情節(jié)增添了生機和希望,使畫面呈現(xiàn)出無限延伸的視覺空間感,女子那曼妙的身子也在這光亮下顯得維美動人,使得沉寂畫面變得靈動、富有活力,她面向祭拜的對象虔誠地祭奠、禮拜,好像世界瞬間安靜了,似乎只能聽見心靈的對話,從而畫面也暗含了米勒內(nèi)心對宗教的信仰和崇尚,流露出他真摯的藝術心靈和宗教情懷。
雖身處農(nóng)民家庭,生活貧窮清苦,但在知識浩瀚的海洋里,米勒享有的精神富足甚至遠遠超過貴族富有的生活享受,從小米勒也拜讀大量詩人文學著作,莎士比亞、歌德、維克多.雨果等代表性的作品都給米勒引發(fā)了文學對文學的狂熱,他還欣賞維吉爾、但丁、荷馬的詩作,喜歡感受詩篇中陽光般的普照,喜歡深處詩中意境的美感,可見米勒不僅就有深厚扎實的文學功底,更全身心地感受和熱愛。文學像雨露般滋潤著他的心田,充盈著他的思想,讓他沉浸在一種清新自然的精神世界里,仿佛如陽光般沐浴著他的全身,使他的繪畫藝術都散發(fā)著文學的光彩和氣息。
從表現(xiàn)手法來看《祭品》也透露著米勒對德拉克洛瓦浪漫主義風格的借鑒,特別在色彩和畫面造型方面較比之前的作品更加細膩、維美、富有感染力和生機,充滿了情節(jié)和內(nèi)涵,厚重的筆法和人物造型也使畫面更加富有視覺意味和形式美感,這樣的構思和情節(jié)的表現(xiàn),不難看出米勒在藝術道路上的積累和學習的結果,在隨后的1847年,米勒又創(chuàng)作了《黛夫尼和克羅埃》,同《祭品》一樣引人入勝,情真意切。
肖像畫、故事畫雖然不是米勒成熟時期的代表性繪畫作品,但是透過他的作品和藝術題材,使我們更加全面真實的了解藝術家的早期藝術情懷和藝術呈現(xiàn)。他用畫筆去描摹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抒發(fā)對藝術的渴望,也在執(zhí)著與努力并存下不斷開拓著自己追求藝術的道路,試圖找到與自己最契合的焦點,除了肖像畫、故事畫外,早期的藝術還包括歷史畫、圣經(jīng)題材、勞動者為主題等繪畫題材的嘗試,都印證了藝術家的繪畫積淀和探索的軌跡。使我們更加全面的看待米勒的藝術成就。
參考文獻:
[1]冷杉.米勒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2][愛沙尼亞]斯托洛維奇,凌繼堯.審美價值的本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3]顧丞峰.西方美術理論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