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成達水務建設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按照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規(guī)劃方案,在辦公區(qū)中軸線附近新建河道,承擔區(qū)域內灌溉排澇功能,同時滿足景觀要求。根據(jù)設計圖紙,新建河道在運河東大街處要垂直上穿地鐵6號線,二者豎向凈距4.6m。為保證6號線安全暢通運行,施工期間,地鐵隧道結構變形不能大于2.5mm,傳統(tǒng)的大開挖式河道施工方法無法滿足要求。為解決這一難題,現(xiàn)場技術人員經過多方考察、試驗和計算,將頂進和明挖兩種方案融合,研究確定了一套明挖衡重式頂進工藝。
為保證河道的排澇和景觀要求,結合現(xiàn)場實際條件,將上穿地鐵段河道按照原斷面尺寸,設計為預制鋼筋混凝土U形槽結構。一般因河道斷面較大,預制槽體不適合運輸和吊裝,因此在現(xiàn)場進行預制。
本工程受施工場地限制,僅具備預制單節(jié)U形槽條件,需第一節(jié)U形槽頂出后,再預制第二節(jié)U形槽。U形槽結構底板厚1.2m,側墻厚1m,內凈寬23m,全寬25m,每段長20m, U形槽斷面如圖1所示。
圖1 頂進段河道結構斷面示意圖
為了滿足地鐵線路2.5mm的變形控制要求,必須對開挖斷面土體的卸載量進行彌補,從密度、體積及河道斷面綜合考慮,本工程選用鋼錠作為壓載物,并根據(jù)斷面形式,設計定制了異形塊。
待U形槽結構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在底板上壓載配重,在頂進過程中,為保證地鐵線路變形控制在2.5mm內,必須確保在土體卸載的同時進行結構和配重的壓載,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設置長臂挖掘機在U形槽前端,邊頂進邊開挖前方土體,并根據(jù)結構頂進的偏差情況及時改進挖土方法。
河道U形槽頂進時,必須克服結構與土壤之間的摩擦阻力,這些阻力即為頂進施工時所需的頂力。頂力是根據(jù)結構形式、頂進長度、土質、地下水情況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確定的。本次頂進施工,結構頂部無覆土,頂進時的阻力主要來自結構本身、永久配重及土體。
2.1.1 設計永久配重
a.經過計算,40m河道的土方開挖卸載量為9632t。
b.混凝土結構總重量
G=V×ρ
式中G——混凝土結構總重量,kg;
V——混凝土結構總體積,m3;
ρ——混凝土結構密度,kg/m3。
經計算:G=3869900kg≈3870t
c.除去混凝土U形槽結構總重量,結構底板頂需設置5762t永久配重鋼錠。
2.1.2 頂力計算
E=(e1+e2) ×H×L/2
P=K[N1×f1+(N1+N2)×f2+2×E×f3+R×A]
式中E——箱涵單側主動土壓力,kN。
頂部土壓力e1=ξ×γ×H1,不予考慮;
底部土壓力e2=ξ×γ×H2,ξ取0.3,γ取19kN/m3,H2為地面至箱底高度,H2=H=5.007m,L為U形槽河道長度40m,
計算得出:E=2857.99kN
P——頂力,kN;
K——安全系數(shù),取K=1.2;
N1——涵頂上荷載;N1max=0kN;
f1——涵頂荷載與涵頂摩擦系數(shù),取0.3;
N2——箱涵荷載(含箱涵內鋼錠及施工荷載),N2=57619+38699+100=96418kN;
f2——箱涵底板與地基土摩擦系數(shù),取0.8;
f3——箱涵側邊與地基土摩擦系數(shù),取0.8;
R——刃角正面阻力,取550kP;
A——刃角正面積,取7.2m2。
計算得出:P=102800kN,換算約為10280t。
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U形槽兩節(jié)之間設中繼間。
根據(jù)公式N×X×P1≥P,式中N為頂鎬個數(shù),X系數(shù)一般取0.6,P1為頂鎬設計頂力500t,P代表單節(jié)最大頂力值5140t,計算得出N=17.1,則第一節(jié)頂進時需設置18臺千斤頂,第二節(jié)加入后,中繼間內另外設置18臺千斤頂。
為確保頂進過程安全、有效、快速、順利完成,本工程除配備36臺500t千斤頂外,另有10臺同規(guī)格千斤頂備用。
設備布置是否恰當,關系到頂進的成效,因此,安裝前,對液壓系統(tǒng)的各部件應進行單體實驗,合格后方可安裝。
千斤頂布置示意如圖2和圖3:
圖2 后背千斤頂設置示意圖
圖3 中繼間千斤頂設置示意圖
頂進施工前,準備好配重所需施工機械設備,在結構底板上均勻放置鋼錠。
底板上的鋼錠采用吊車吊入基坑內,叉車進行鋪設,正式頂進前,需將所有鋼錠放置完畢。另外備用100t臨時配重,根據(jù)監(jiān)測情況,靈活布置。
鋼錠排放布置情況如圖4和圖5。
圖4 U形槽鋼錠布置斷面示意圖
圖5 U形槽鋼錠布置縱斷面示意圖
滑板是提供承載、潤滑功能的混凝土結構物,滑板兩側設置導向墩。
3.1.1 施工工藝流程
測量放線確定滑板頂高程→鋼筋綁扎(留出與后背錨固鋼筋)→澆筑混凝土→養(yǎng)護→設置潤滑層和隔離層→澆筑隔離層保護層。
3.1.2 施工要求
a.滑板應滿足預制U形槽結構所需強度及穩(wěn)定要求。
b.為加強頂進后背力量,在滑床板靠近后背處預留不小于1.5m長鋼筋,深入到后背范圍,待頂進后背施工時,與其一起澆筑,使滑板與后背形成一體。
c.結合地質資料,確定是否在滑板施工時預留坡度及防扎頭措施,比如在滑板制作時將其標高整體抬高5cm并將滑板設置成前高后低的1‰~5‰的仰坡,以防止頂進時因土質原因造成扎頭等。
d.鋪設3mm厚的3∶7機油和滑石粉的混合料作為潤滑層。
頂進的實施是整個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開頂前應進行試頂,試頂頂力一般約為頂進結構自重的 0.4~0.8倍,但開始起動時不應突然增到此數(shù)值,而應使頂鎬同步逐漸加壓,最好是每次升到一定壓力后穩(wěn)定幾分鐘,并對設備及滑板,特別是后背和頂進的結構體進行檢查,如一切正常,方可再次加壓。
試頂工作以頂動結構為止,在試頂時加強結構中線、水平和縱向位移的觀察,同時注意觀察后背和底板的變化。
在加壓過程中,如油壓突然下降,一是表明結構已脫離滑板開始移動,這時則可續(xù)頂進;二是后背或框架出現(xiàn)變形,這時應停止頂進,分析變形原因,采取加固措施。
當頂力達到0.8倍結構自重時結構未啟動,立即停止頂進,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后重新加壓頂進。
頂進過程中挖土采用長臂挖掘機及1臺PC220挖掘機,另外備用1臺挖掘機以滿足施工要求。挖掘機位于頂進段的前方,采用后退式挖土,邊頂邊開挖前方土體。
頂進前,在結構側墻四個角點設置水平標高觀測點,沿軸線在兩端設置中線位移觀測點,用于標高和位移偏差的觀測和糾偏。
頂進過程中,進行跟蹤測量,每頂進一次測量一次,方向測量隨時進行,根據(jù)方向調整好頂鎬頂力,隨時糾偏。糾偏方法以調節(jié)兩側頂力為主。
頂進過程中做到隨挖隨頂。挖好的工作面不得長時間暴露,嚴禁超前挖土。
頂進過程中,頂鐵與千斤頂須處于同一軸線上,為防止縱向頂鐵過長失穩(wěn),每隔4m設一道橫向聯(lián)結系,以提高橫向穩(wěn)定性。
頂進作業(yè)允許偏差如表1所列。
表1 頂進允許偏差 單位:mm
測量控制是頂進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結構物的就位精度。每完成一個頂程,就要進行一次水準測量,以便及時掌握結構的坡度變化情況。方向觀測一般以結構中線基樁為原點,用全站儀設置頂進觀測站和觀測基點,頂進時在觀測站內架設全站儀,進行連續(xù)觀測,以便隨時糾偏。
3.6.1 左右糾偏方法
a.用增減一側千斤頂?shù)捻斄Α?/p>
b.開動兩邊高壓油泵調整。
c.后背頂鐵調整。
d.可在前端一側超挖,另一側少挖土或不挖來調整方向。
e.在結構前端加橫向支撐來調整。
3.6.2 糾正結構“抬頭”的方法
當結構“抬頭”量不大時,可將結構前開挖面挖到與結構底面平或稍作超挖。如“抬頭”量較大,則多超挖一些,在頂進中逐步調整。
3.6.3 糾正“扎頭”的方法
a.挖土時,開挖面基底保持在箱身底面以上8~10cm,利用船頭坡將高出部分土壤壓入結構底,糾正“扎頭”。
b.如基底土壤較松軟時,可采用換鋪20~30cm厚的卵石、碎石、混凝土碎塊、混凝土板、澆筑速凝混凝土等方法加固地基,增加承載力,借以糾正“扎頭”。
c.增加結構后端平衡壓重,改變結構前端土壤受力狀態(tài),達到糾正“扎頭”的目的,但應注意增加重量后要逐步卸載,否則會出現(xiàn)“抬頭”現(xiàn)象,同理亦可用于糾正“抬頭”現(xiàn)象。
d.在澆筑滑板時設有前高后低的滑板仰坡,保證在出現(xiàn)扎頭的情況下,結構也能落到預期位置。
3.7.1 頂進過程姿態(tài)控制
頂進前,為了可以更好地控制結構的姿態(tài),在結構側墻設置高程控制點;中線控制點設置在結構頂進方向的南、北兩端。且為了保證頂進精度,基點距離必須大于實際頂程,頂進時在觀測站內架設全站儀,進行連續(xù)觀測,以便隨時糾偏。
頂進結構姿態(tài)控制點布置圖,見圖6。
圖6 頂進結構姿態(tài)控制點布置
3.7.2 施工期間對地鐵隧道的監(jiān)控
根據(jù)《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GB 50911—2013),臨近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線路的監(jiān)測項目如表2所列。
表2 監(jiān)測項目
地鐵監(jiān)測由第三方監(jiān)測,本工程給出的地鐵6號線郝家府及區(qū)間軌道結構變形控制值為2.5mm。
河道U形槽第一節(jié)共頂進21.5m,根據(jù)第三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地鐵隧道左線結構總變形最大點為ZZD10,變形量為+1.94mm,自頂進累計上浮最大點為ZZD10,頂進階段累計上浮量為+1.09mm,總累計值為+1.94mm;地鐵隧道右線結構總變形最大點為YZD11,變形量為+1.48mm。
待第二節(jié)結構預制完成,頂進2m,與第一節(jié)之間形成中繼間后開始一起頂進,至就位完成。根據(jù)第三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地鐵隧道左線結構總變形最大點為ZZD9,變形量為+1.97mm,自頂進累計上浮最大點為ZZD13,頂進階段累計上浮量為+1.16mm,總累計值為+1.96mm;地鐵隧道右線結構總變形最大點為YZD11,變形量為+1.84mm,自頂進累計上浮最大點為YZD12,頂進階段累計上浮量為+0.99mm,總累計值為+1.80mm。
截至2018年3月15日,地鐵隧道結構豎向累計變形最大點為ZZD13,變形量為+1.92mm,均小于控制值2.5mm。說明采用本技術后,對地鐵隧道結構變形擾動較小,確保了地鐵6號線安全暢通運行。
明挖衡重式頂進技術針對河道上穿地鐵施工,創(chuàng)新性地按河道斷面預制鋼筋混凝土U形槽,對開挖土體的卸載采用配重進行彌補,利用頂進設備和挖掘機配合,隨挖隨頂,成功將既有線路(地鐵6號線)的變形控制在2.5mm以內。實踐證明,該施工工藝能夠滿足地下既有線路變形控制精度高、地上開挖斷面大的線性工程施工需要,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