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俐
東方藝術·大家:“.zip”這個概念最初是怎么形成?
吳玨輝:2014年我看到朋友圈的一個帖子:“批評家眼里的藝術是:藝術.txt,土豪眼中的藝術是:藝術.jpg;我個人喜歡的是:藝術.exe”。
看了以后覺得這個說法很生動,也包含了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跟帖的人們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像藝術.ppt、藝術.temp、藝術.com、藝術.rmb、藝術.help等等。這些回復本身就代表了回復者的身份,代表了他們職業(yè)本身的屬性。
這件事就引發(fā)了本次展覽的構想。首先想到的是用格式去梳理作品的類型:像.jpg代表靜態(tài)圖像;.gif則介于動態(tài)和靜態(tài)之間;.mp4、.mov就是動態(tài)影像等等。我們通過格式清單給作品貼一個標簽,打破傳統(tǒng)的命名方式,讓它們帶有新鮮感和幽默感。于是就想到.zip這個特別霸道的方式,它可以涵蓋所有的格式。
東方藝術·大家:對于本次展覽來說,“.zip”的意義是什么?
吳玨輝:.zip包含了所有格式的可能性,無論是什么格式,.zip都能將它們打包。除此之外,觀眾參觀與體驗的過程就是解壓縮的過程,在觀看中,他們的思維、想法也逐漸打開,逐漸被解壓。這個展覽既不想故弄玄虛,也不想刻意標榜它的學術意義,反而我希望它是一個開放的游戲。至于展覽能產生的價值,期待別人的評述和吐槽,見仁見智。
東方藝術·大家:那您是什么格式?
吳玨輝:我總是開玩笑說,我是一個大型ppt藝術家。
東方藝術·大家: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次展覽,您覺得是什么?
吳玨輝:我覺得它是一個bug。
東方藝術·大家:那您是這個bug的制造者還是修復者?
吳玨輝:我不會主動修復bug,它是修復不了的。它的存在可能是意外或驚喜,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種敵對的東西。
東方藝術·大家: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籌劃這次展覽的?
吳玨輝:從去年年末開始策劃,今年的四五月份開始實施。
東方藝術·大家:這次展覽您想突出的意義是什么?
吳玨輝:首先是感官層面,我們選擇的作品具有多種種格式,有的偏重.txt,有的偏重.app,有的則是.bug,藝術家用自身的格式去思考未來才有意思。他們有的偏重視覺、聽覺,有的是一些裝置,具有互動的藝術形式。我不會刻意標榜這次展覽的學術性、文化性。作為策展人之一,我不想在展覽還未成形之前就強行扣上學術的帽子,那容易構成對作品和藝術家的強奸。畢竟沒有一種學術是能夠完全定義未來的。
東方藝術·大家:在展覽實施的過程中,您遇到了什么困難?
吳玨輝:我想在實體空間、呈現(xiàn)方式上形成一個大的概念。我們想要將空間格式化,格式成一個我們想要表現(xiàn)的形式,這個有點困難。
東方藝術·大家:說到空間的問題,今日美術館的1號館特別高,在這方面您是如何處理的?
吳玨輝:它的挑高是最挑戰(zhàn)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不浪費這個空間的尺度。于是,結合投影創(chuàng)作了一個場域,使這個空間成為整個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并引入一個切換的概念,這就意味著這個空間不能是具體的,它是以一個抽象的形式存在。對于藝術家來說,這種空間給創(chuàng)作者的空間更大,可玩的余地更大。
東方藝術·大家:在展館的設計中,您在三層開了幾個“天窗”,對于這個環(huán)節(jié)您是如何考慮的?
吳玨輝:是想要給觀看者一個新的視角。從下面看,它像是不明年代的防御工事的天窗;從上面看,又像是射擊孔,有種居高臨下的視野。上下對望構成了另一種心理維度。
東方藝術·大家:您是如何選擇展覽作品的?
吳玨輝:作品的選擇還是看緣分,我們會以一個自由的態(tài)度,保持作品最原始的風貌。
東方藝術·大家:“今日未來館”的項目與其他新媒體藝術項目有什么異同?
吳玨輝:從出發(fā)點來看,我們是很嚴肅的,并不是為了獻媚或者是取悅大眾。簡單的新媒體消費很容易,.zip不是一個商業(yè)變現(xiàn)的過程。在面對新媒體時代,大家利用的媒介可能都是聲、光、電,但是選擇的立意、表達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就如同一種食材,到底是清蒸還是紅燒,是麻辣還是原味,哪個更好還是取決于食者的選擇和喜好。
東方藝術·大家:您覺得新媒體藝術和傳統(tǒng)藝術的區(qū)別在哪里?
吳玨輝:如果還是用格式打比方的話,兩種藝術形式反映世界的維度不一樣。早期的繪畫是一個二維的平面藝術;雕塑相比于繪畫來說,它是三維的;當代的動態(tài)裝置、影像作品除了空間的維度以外,又多了一個時間的維度。所以它們面對的問題、觀看的維度都不同。但并不是說藝術的維度越高越好,
東方藝術·大家:您認為“格式”的產生是基于新媒體藝術的誕生嗎?
吳玨輝:以前的繪畫、雕塑具有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格式,只是當時沒有“格式”的概念?,F(xiàn)在這個時代是一個信息的世界、是數(shù)字的時代,物質在不斷數(shù)字化的進程中,其物理屬性漸漸模糊。在一個由像素構成的世界里,有了“格式”的概念以及不同格式下的藝術緯度。
東方藝術·大家:您是如何看待新媒體藝術的?在您看來數(shù)字藝術的物質性是什么?
吳玨輝:首先是藝術的形態(tài),也就是我們所說藝術格式更新的問題?,F(xiàn)在有很多的藝術格式只適用于傳統(tǒng)的藝術體系,包括展覽、出版、發(fā)行體系以及消費觀念。而當下藝術卻不斷突破,它們更新的速度極快,遠遠超出了原有的系統(tǒng)格式。
所謂的“物質性”是隨時代而不斷更新的。早期藝術所接觸的物質性是材料,而如今這個時代越來越數(shù)字化、信息化,因此藝術的“物質性”也會逐漸數(shù)字化、信息化。既然我們生活在信息的世界里,那就不需要刻意強迫自己再去進行完全物質化的創(chuàng)作。以前的藝術格式無法涵蓋當代藝術的全部形態(tài),如果信息化的藝術非要以純物質的面貌呈現(xiàn),其格式轉換的過程必將導致巨大的損失。
東方藝術·大家:您認為現(xiàn)實和虛擬的關系是怎樣的?
吳玨輝:現(xiàn)實和虛擬的關系其實很早就已經(jīng)開始討論,像駭客帝國、賽博朋克(Cyberpunks)這一類的科幻題材。虛擬現(xiàn)實目前只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方式,如果真的發(fā)展到“駭客帝國”這種地步,從一出生就在虛擬的世界里,那么現(xiàn)實就沒有意義了。就像我現(xiàn)在喝咖啡,這些咖啡就是一些刺激我大腦的數(shù)據(jù),受到刺激的大腦神經(jīng)元反饋給我“這個是咖啡”。其實這種觀念已經(jīng)顛覆了虛擬和現(xiàn)實的關系,在虛擬的世界里也存在真實的化身,在真實的世界里也有虛擬的場景。
東方藝術·大家:您認為新媒體藝術是通過科技的方式還是藝術的理念來表現(xiàn)?
吳玨輝:藝術和科技是一個相互刺激的過程,有些科學家他們很瘋狂,并具有藝術家的性格;而一些藝術家同樣也關注藝術與科技的關系,這是社會大眾對于一個時代的要求。大眾自身所具備的審美能力一直在更新,他們對于藝術與科學的認識也在更新。像現(xiàn)在的小朋友,他們一出生就包裹在電腦、ipad的世界里,他們對于電子科技的理解和上一代不同,他們自帶比特基因(bit Gene)。
東方藝術·大家:您希望這個展覽最后呈現(xiàn)出怎樣的效果?
吳玨輝:首先我不希望.zip只停留在感官娛樂層面,只是為了刺激而炫技。視聽感官只是作為觀看的開始,然后隨著不同人的興趣點,尋找不同層次的閱讀體驗。.zip不是在說教,希望大家可以玩得開心一點,回頭無聊時可以再想想自己是什么格式?當然,可能格式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是我想多了。
東方藝術·大家:您如何看待今日美術館?
吳玨輝:今日美術館這些年的成績以及他們所做的展覽是有目共睹的,非常不容易。2015年我第一次接觸今日美術館,是因為參加了張紅雷策劃的《24藝術計劃》,然后是2016年的個展《比特宮》,再后來就是2017年,以策展人的身份策劃了今日未來館“.zip”特展。在這幾次的相處中,感覺大家的狀態(tài)、激情是相似的,因此合作起來也很順利。
東方藝術·大家:在未來,您有計劃想要和今日美術館繼續(xù)合作嗎?
吳玨輝:如果遇到有趣的項目,可以繼續(xù)合作。今日美術館像一個大的團隊,我也會帶著自己的團隊一起來搞藝術,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動本土新銳藝術力量的發(f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