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庫林
史密森尼學會收藏的這兩座婦女雕像雖然年代久遠,但如今卻在向我們傳達圣人的建議。其中一個雕像是一位名為哈里發(fā)特的女性,來自帕爾米拉(今天的敘利亞),于公元前231年在帕爾米拉去世。另一個雕像被人們稱為米里亞姆(Miriam),可能要早于前者一或兩個世紀,來自蒂姆納(在今天的也門)。目前兩座雕像都在展出中—哈里發(fā)特在邁耶禮堂附近的弗瑞爾美術館迎接游客,亞瑟·M·賽克勒美術館的新展覽《古代也門一瞥》中供人參觀。他們一起講述著面對人類沖突和古物掠奪,拯救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哈里發(fā)特和米里亞姆半身雕像都是為了紀念她們的原型而設計的陪葬品,前者是用石灰石雕刻,后者主要是用灰泥和瀝青混合的雪花石膏制成。我們聽過阿拉姆語所寫的隨附題詞得知了哈里發(fā)特的名字。20世紀50年代初,由考古學家溫德爾·菲利普斯(Wendell Phillips)領導的團隊在阿拉伯南部的一個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米里亞姆。這兩座雕像都講述了亞洲、中東和地中海地區(qū)人民之間跨文化交流和廣泛國際貿易的壯美故事。
哈里發(fā)特的家鄉(xiāng)帕爾米拉是“棕櫚之城”,是美索不達米亞肥沃新月上一個富饒的羅馬貿易中心。羅馬、波斯與東方之間的聯(lián)系充分展現(xiàn)在了她穿戴的時髦服裝和珠寶上。
同樣的,米里亞姆的家鄉(xiāng)位于羅馬人所說的阿拉伯菲利克斯,這是阿拉伯半島西南部肥沃而幸運的地區(qū),那里有紅海、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交匯處的港口。經由這些港口的貨物包括來自阿拉伯的熏香、來自印度的香料,以及來自波斯、非洲和地中海的其他商品。米里亞姆的雕像反映了這條古老的橫貫大陸的貿易路線的豐富財富——她的眼睛是由來自阿富汗的深藍色青金石制成的,原本,她還戴著一條金項鏈和一對耳環(huán)。
哈里發(fā)特和米里亞姆為我們帶來了對古代社會生活和創(chuàng)造力的精彩一瞥,但今天她們卻扮演起了新的角色。
2014年IS接管了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大片地區(qū)。IS武裝分子迅速搶劫了博物館和歷史遺址,掠奪了他們可以帶走和出售的寶藏,用以購買武器,并為他們的政權提供資金。他們開始以超原教旨主義與狂熱的恐怖主義破壞關于該地區(qū)歷史的大量證據。他們摧毀了教堂和神龕,也摧毀了紀念碑與浮雕。他們在圖書館焚燒書籍,在摩蘇爾博物館用大錘敲爛雕像,炸毀帕爾米拉亙古長存的考古遺跡。
出于對這種肆意破壞的震驚,史密森尼學會發(fā)起了一個國際項目,旨在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毀滅性損失的認識,并參與到類似的保護活動之中。為了提高人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我們想出了一個計劃。我們掃描了哈里發(fā)特,創(chuàng)建出真人大小的3D副本。然后,我與耶魯大學校長彼得·薩洛維和其他同事,包括時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和時任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館長馬丁·羅斯,在2016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發(fā)表了多場演講。在會上,我們強調了IS在帕爾米拉進行的文化破壞和洗劫。我們制作了數百個微縮版哈里發(fā)特雕像,并將它們交給了世界領導者和企業(yè)首席執(zhí)行官、慈善家以及文化與科學機構負責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就可以手握哈里發(fā)特,明白我們所要傳達的信息:“帕爾米拉文化遺產的未來,以及世界的歷史與藝術的未來,都掌握在我們手中?!泵利惗鴥?yōu)雅的哈里發(fā)特幫助我們傳達了歷史的重要篇章以及保護她與她的帕爾米拉遺跡的重要意義。
自2015年以來,也門發(fā)生了一場惡性的多邊內戰(zhàn)。這是一場復雜的沖突,但不像IS那樣為人們所熟知?,F(xiàn)代也門自1990年以來才實現(xiàn)了南北之間的統(tǒng)一,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在經歷著不斷醞釀和激化的沖突。目前的內戰(zhàn)始于胡賽民兵,這是一支以部落為基礎、以宗教為動機、反沙特、反美的北方高地部隊。在前總統(tǒng)和長期軍事領導人的同意下,胡賽人接管了也門首都薩那并推翻了現(xiàn)任總統(tǒng)的政府,使其流亡到了他的家鄉(xiāng),南部的港口城市亞丁,并在那里招募為其效忠的軍隊和非正規(guī)部隊來抵抗反叛分子。沙特阿拉伯的軍隊及其空軍通過襲擊胡賽軍隊并轟炸他們的據點支持被驅逐的總統(tǒng)。他們得到了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卡塔爾、美國和法國的幫助。胡賽分子則得到了伊朗的支持。隨著北方和南方各派系的效忠與聯(lián)盟的轉變,以及阿拉伯半島的基地組織(世界上最危險的恐怖主義團體之一)組織的軍事活動,情況變得愈為復雜。今天,這種混亂的戰(zhàn)局仍在不斷發(fā)酵。
三年的軍事沖突導致一萬多人在戰(zhàn)斗中死亡,更多人流血受傷,數十萬難民流離失所,大范圍的饑荒,致命的霍亂疫情的爆發(fā),經濟的崩潰,以及許多地方的基礎設施(電力、清潔水源、學校和醫(yī)院)癱瘓。據聯(lián)合國估計超過200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才能得以生存。
這場戰(zhàn)爭也造成了文化的破壞。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首都薩那,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地。許多著名的千年古堡已經被聯(lián)軍的炸彈摧毀。像馬里布水壩這樣的遺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薩布納(圣經中的希巴王國),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一些人聲稱大部分破壞都是“附帶性”破壞。沙特人轟炸了古老的城市薩達,宣稱其是一個軍事區(qū),因為胡賽部隊從那里發(fā)射了針對沙特城市的導彈。其他人則爭辯說,這是試圖抹殺當地的文化與歷史,使當地居民士氣低落。有些破壞則是有針對性的。胡賽軍隊炮擊并摧毀了泰茲的博物館,該博物館藏有古代手稿和歷史文物,還指責反對派將其用于軍事目的。阿拉伯半島上的基地組織有目的性地摧毀了蘇菲神廟和陵墓。教科文組織呼吁所有參戰(zhàn)人員尊重1954年《關于發(fā)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海牙公約》,避免帶來文化破壞。
由于人們目無法紀又絕望無助,從博物館、圖書館、歷史遺址和考古遺址搶掠物品則變得更有吸引力。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今年針對也門公布了一份新的紅色名錄?!都t色名錄》是一個展示可能被搶劫、販賣和非法出售的物品和手稿的著名方法。通過這個名錄,通知世界各地的執(zhí)法、邊境巡邏和海關人員注意諸如《紅色名錄》冊子或紅色名錄網站上所描述的物品,對其實施強制扣押并最終合法返還。
也門的《紅色名錄》遵循了伊拉克、敘利亞和其他世界熱點地區(qū)的類似紅色名錄。其中包含來自也門的古代和歷史物品的圖像,反映出其前伊斯蘭和多樣化的穆斯林、猶太教和基督教文化遺產。圖示的物品是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和弗瑞爾與薩克勒藝術館等的藏品。也門《紅色名錄》的封面是史密森尼的米里亞姆。她現(xiàn)在呼吁人們捍衛(wèi)、保護、保存在沖突中被掠奪和瀕危的所有文物和藝術品,這些文物和藝術品的流失將會為也門人民及其古代文化傳統(tǒng)造成可怕的損失。
(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