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澤明,1968年出生于湖南新寧,家居南寧,現(xiàn)任東莞市長安鎮(zhèn)公共汽車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先后從事過樣品設計、影劇院美工、內刊編輯、總經理助理、職校教師等工作,業(yè)余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系東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長安作家協(xié)會理事、南寧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地處湘西南邊陲的湖南新寧縣,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境內層巒疊嶂,千峰競秀。溪河縱橫,風光旖旎。
大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農歷端午節(jié),繞城而過的夫夷江龍舟競渡,鑼鼓喧天。一個女嬰湊熱鬧似的,在城南門的翟公館呱呱墜地。長輩給她取乳名端陽,學名滌塵。
她的祖父翟國彥是湘軍的重要將領。他從一名普通兵弁做起,因軍功擢升,最終官至從一品的廣東水師提督。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說起她的祖父,就不得不說新寧在晚清的一段輝煌歷史。
清朝后期,有一段回光返照的時期,史稱“同光中興”。新寧人在太平天國的作亂中首當其沖,最先靖難,組建“楚勇”,南征北戰(zhàn),浴血沐火。涌現(xiàn)了幾百名將軍,一度呈現(xiàn)“隔墻兩制臺,隔江兩提臺;五里七道臺,十里八藩臺”的鼎盛局面?!案魤芍婆_”,說的是直隸總督劉長佑的府宅“馀慶堂”和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府宅“光厚堂”,在縣城僅一墻之隔。“對河兩提臺”,說的是翟國彥和劉光才,他們的家都在萬塘鄉(xiāng)的白馬田境內,相距不到三里路,僅隔著一條被當?shù)厝朔Q之為河的小溪。一個偏僻的小縣在晚清竟有四品以上大員240多人,實為世之罕見。
翟國彥發(fā)跡于湖南,成名在廣東。同治三年(1864年),他奉調率師援粵。在水師總兵、提督的十八年任上,知人善任,內輯外交,處置得宜,為同僚所稱頌。
最讓翟國彥得意的是,在東莞虎門的水師提督府,他相繼娶了4位粵籍的“靚妹”為夫人,總共生了10個兒子。
翟滌塵的父親翟紹慈是翟國彥的第二個兒子,人稱二少爺。他的母親李氏是翟提督的二夫人。
受家庭的熏陶和影響,小端陽啟蒙較早,3歲識字,4歲開始讀詩書,5歲讀《唐詩三百首》,6歲進私塾,通讀經史子集。她的父親翟紹慈有點智障,生活都不能自理。端陽的母親陳氏出身于水頭的大戶人家,能夠識文斷字,對女兒的教育非常嚴厲,每晚教她背書。有時她沒讀熟,雖是深夜,也不讓她睡覺,直到念熟為止。正因為奶奶和母親的良苦用心,小端陽在童年時代就打下了扎實的國文功底,為她以后創(chuàng)作詩詞、教書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滌塵,意為洗滌塵埃,推陳出新。長輩給她取這個超凡脫俗的名字,注定她的性格和人生必定非同凡響。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二八年華、秀外慧中的翟滌塵,自然不乏大戶人家的求婚。她的長輩經過多方了解,為她選定了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家。如果不出意外,她就要像其她的千金小姐一樣,風風光光地嫁為人妻、相夫教子??擅\偏偏捉弄了她,嫁妝都已經置辦好了,未婚夫卻暴病而亡。
按照當時的習俗,訂了婚的媳婦,已經是夫家的人,即使“丈夫”死了,也要過門,在夫家守寡,當?shù)厝朔Q“望門寡”。
一晃經年,歲月將她從一個蘭質蕙心的千金小姐,煎熬成一個32歲的“老姑娘”。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李太夫人派人將孫女送往省城長沙,尋找新的生活。
從未出過遠門的翟滌塵對省城長沙既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她終于擺脫了壓抑在心頭的枷鎖和陰影,愉快地走上涅槃重生的新途。
到了長沙,她找到了生活在省城的干媽劉許女士,在她家落了腳。由于她的文化底子打得好,不費任何周折,就順利考取了當時省政府直管的三所公立學校之一的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她用嫁妝作資,成為民國歷史上新寧第一個到省城求學的女性。
省立第一女子師范致力于培養(yǎng)女教師,開了讓女子走上社會生活的先河。學校因地處古稻田,被稱為“稻田學?!?。周南女中的創(chuàng)辦者朱劍凡被聘為首任校長。朱劍凡上任伊始,建章立制。他提出,作為一個女孩子,首先得有志氣、有志向。作為未來的教師,“仁愛”之心不可缺少。為人要純厚、真誠,要有關愛人、溫暖人的情懷。在朱劍凡看來,“志、誠、仁、愛”四字是做人的根本,更是當教師的根本。為此,他將四字立為校訓,并制定了校歌、?;?。在朱劍凡、徐特立和幾位繼任者的主持下,學校辦得紅紅火火,湖南許多名流紳士的女兒都在這所學校就讀。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向警予、楊開慧、李淑一,作家白薇,電影明星王人美,以及王稼祥的夫人朱仲麗,葉劍英的夫人曾憲植等,也曾在這里求過學。她們在學校學習的主要課程有修身、教育、國文、歷史、地理、算術、格致、圖畫、家事、裁縫、手藝、音樂、體操等。
翟滌塵秉承了新寧人堅忍、機敏、高潔的品質,在學校,她不僅品學兼優(yōu),關心時政,還和老師、同學建立了非常真摯的感情。這從她1925年在廣州追念一個同學的小詞中可見一斑:
浪淘沙·挽稻田女師同學范君
負籍楚江湄,巾幗英姿。共窗攻讀每眠遲。報國最欽秋與向(秋瑾和向警予),何讓須眉。
急雨卷狂飔,痛折繁枝。難忘垂淚病危時。再結來生文字約,攜手同師。
字里行間,飽含著對昔日同窗的深切哀悼之情和對遠大目標的追求,細細讀來,催人淚下。
翟滌塵在長沙求學的時候,不時去干媽劉許氏家做客。
這么大的姑娘還沒嫁人,無論是家人,還是親朋好友,都很關心她的終身大事。每次看到義女,劉許氏更是暗生悲戚。
她的愛女劉小翠自小就與家住新寧縣金寨村楊柳沖望族子弟李冰若訂了親,但小翠少年多病,還未結婚,就已夭殤了。李公子雖然沒做成她的女婿,但劉許女士一直把他當兒子來看,無論他在長沙、南京、廣州讀書,她一直對他有關照,并且長期有書信往來。
1925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的李冰若已經27歲了,還未成家。劉許女士想把他與翟滌塵湊成一對,但他們之間的年齡實在是相差太遠了,滌塵當年37歲,整整比冰若大10歲,他會同意嗎?劉許女士都愛他們兩個人,她不想失去這樣一個機會,無論是成還是不成。于是,她修書一封寄給廣州的冰若,詳細介紹了滌塵的具體情況。李冰若很快就回了信,邀請“姐姐”去廣州看看風景。
1925年春,翟滌塵去到了廣州。
李冰若一見到知書達理、氣質優(yōu)雅的翟滌塵,就油然而生一種“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感覺。翟滌塵見到眼前這位文質彬彬、器宇軒昂的“小老弟”,心中就像揣了一只兔子,七上八下,怦怦亂跳,臉上也泛起了久違的紅暈。他們在珠江畔談起家鄉(xiāng)的崀山、夫夷江,新寧的老街、翟公館、楊柳沖,以及家中的親人和劉許女士等,有著說不盡的話題。興之所至,相識恨晚,詩詞唱和,其樂融融。
當年,翟滌塵考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翌年,她從大學肄業(yè),與年少10歲的“小弟”李冰若結為秦晉之好。
人的感情往往就是這樣奇妙,有些人天天相見,卻是毫無感覺,熟視無睹;有些人雖是驚鴻一瞥,偶然相遇,卻是相親相愛,生死相依。
李冰若,原名錫炯,自號栩莊主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新寧縣飛仙橋楊柳沖的鄉(xiāng)紳大戶。他母親的娘家長湖村,距新寨村楊柳沖李家也就七八里路。兩個村的地勢都比較平坦,面積也較大,是新寧城郊的兩大糧倉。而且兩地詩書傳家,都出文人,親戚鄰里之間,互相往來。后來冰若的長女李慶粵就嫁給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當教授的陳家子弟陳貽焮。
年少時,李冰若是一個聰穎異常、過目成誦的“小神童”。他幾歲時騎馬從北門進城回縣正街李公館,沿街幾百家鋪子的招牌名稱都能記得一清二楚。其堂叔李楫光是有名的儒醫(yī),用數(shù)頁醫(yī)書要他一次寫出來,竟然一字不差。某日,塾師王某,為批改課業(yè)批評了他幾句,他竟將作文撕掉。王塾師哪里氣得過,便憤怒地將辱師之事告訴了族長。娘親舅大,族長捎信給他舅老爺來處理此事。想不到他憑記憶將文章補寫呈上,自稱并未撕掉。塾師看畢一字不差,有口難辯,只好辭職。此事傳揚出去,遠近的塾師都不敢來應聘。舅老爺陳起鵬只好把外甥接到長湖村親自授課,把一肚子的詩書學問都傳給他們。
1911年,12歲的李冰若隨表兄劉敦楨(后任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主任,著名建筑學家,中科院首批院士)到省城進入楚怡小學就讀。1920年,在長沙明德學校初中畢業(yè)。1923年,高中畢業(yè)于湖南岳陽湖濱中學。
由于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他思想傾向進步,參加長沙新文化服務社活動,并開始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
高中畢業(yè)后,他考入江蘇蘇州東吳大學中文系,攻讀古典文學,他的老師有陳中凡、吳梅等詞曲界泰斗,同窗好友廬冀野、唐圭璋等后來都卓然成家。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李冰若于1925年隨恩師陳中凡去廣州中山大學學習,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先后任兩湖同鄉(xiāng)會會長、“新社會研究會”理事等。在北伐戰(zhàn)爭時,他參加了北伐軍總政治部工作,任教訓員。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其時,李冰若與著名的共產黨人、湖南同鄉(xiāng)畢磊等交往密切,并同住一個宿舍。1927年4月14日,身為中共廣東區(qū)學生運動委員會副書記的畢磊在宿舍被抓。4月23日凌晨,與蕭楚女等人共同就義。當時,李冰若剛好外出未歸,幸免于難。隨后,他與其他三十多位同學被學校以共產黨嫌疑犯開除。
在廣州郊區(qū)匿居一個多月后,他攜妻子翟滌塵、岳母翟陳氏、內弟翟定安、長女李慶粵等避歸故鄉(xiāng)新寧。
對于漂泊的游子來說,故鄉(xiāng),永遠是心靈依靠的溫馨港灣。
回到家鄉(xiāng)后,他們一家人住在翟公館。李冰若在新寧縣立甲種師范學校擔任教員,翟滌塵則創(chuàng)辦了女子職業(yè)學校。學校對女子進行國學、算術、品德、美工、做花、裁縫、音樂等方面的教育,通過這些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喚起女子對職業(yè)的興趣,進而使她們養(yǎng)成自立的人格,畢業(yè)后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
翟滌塵創(chuàng)辦的“女職”在民國時期為新寧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女子人才。新寧和平解放后,有許多“女職”畢業(yè)生成了婦女干部和教師。
傍晚時分,李冰若夫妻常攜手漫步在夫夷江畔,厚重挺拔的金子嶺雄奇而秀美,繞城而過的夫夷江或澎湃激蕩,或沉靜多情。山水之靈讓他們文思泉涌,夫唱婦隨,互相吟詠,創(chuàng)作了一批清新婉約的詩詞。
大革命時期,新寧縣的農民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縣農民協(xié)會經常組織宣傳隊下鄉(xiāng)宣傳。宣傳隊由甲師、女子學校和縣立小學的師生組成。李冰若和翟滌塵帶領學生分赴各鄉(xiāng)廣泛宣傳。他們宣傳的主要內容是:組織建立農民協(xié)會,打到土豪劣紳,禁止高利剝削,實行減租減息,號召婦女剪發(fā)放足,破除封建迷信,禁煙禁賭,開展反帝清匪斗爭,等等。宣傳隊下鄉(xiāng)時聲勢浩大,一個個雄赳赳、氣昂昂,一路上高喊“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利歸農會”等口號,沿途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造成了強大的影響。
“四一二”大屠殺以后,許克祥于5月21日在長沙發(fā)動了“馬日事變”,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歸于失敗。這時,湖南軍閥何健派遣軍隊在全省各地瘋狂地撲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新寧,偽縣長鄧兆興下令逮捕了中共湖南省直屬新寧特支部書記江平,白色恐怖籠罩了全縣。
1928年10月18日,李冰若、翟滌塵因共產黨身份被捕,押送邵陽轉長沙。10月19日《全民日報》發(fā)布消息:“昨縣署又奉到省指委會密令,捕獲縣立女校長翟滌塵。聞翟加入共黨甚久,歷在廣州工作,去歲國共分離后,與其夫李文煒,又名冰若,逃回縣中,不知運用何種手段,溝通教育局長曹耀坤,夫婦均混入教界,取得重要位置。”
因女兒慶粵尚幼,需要母親照顧,經過學校師生和親友的大力營救,翟滌塵、翟定安等不久被釋放,而冰若則被五花大綁押往邵陽。
李冰若的老表陳建楣聞訊后,星夜兼程到二百多里外的邵陽救人。舅老爺陳麗章憤而辭去縣參議會議長職務,此案在新寧轟動一時。國民黨縣黨部緊急召開各界代表臨時會議,宣布李是共產黨,要求大家簽名表態(tài),遭到與會者堅決抵制。
由于當局沒有任何證據(jù),經父親李明吾等多方斡旋,李冰若出獄。
1929年年初,出獄后的李冰若任教于長沙明德中學,翟滌塵帶著女兒到省城的干媽劉許女士家與丈夫團聚。年底,在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陳中凡先生的介紹下,他攜家人離開長沙,遠走上海,任教于暨南大學國文系。在暨大,他歷任助教、講師、教授等,交往較多的師友有陳中凡、吳梅、唐圭璋、張世祿、詹安泰等人。
在該校任教的八年,是李冰若人生最精彩、最輝煌的黃金時期,他完成了足以讓他揚名的代表作《花間集評注》。翟滌塵不顧高齡產婦的危險,又接連生下了慶蘇、慶淦、慶豫三個兒子。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fā)生,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擴大戰(zhàn)事,在上海發(fā)動“八一三”事變。
為避戰(zhàn)亂,這年暑假,李冰若、翟滌塵帶次子慶淦、三子慶豫回到新寧,把長女慶粵和長子慶蘇暫留上海。9月,戰(zhàn)事更趨緊張,李冰若又回到上海接子女回到老家。是年秋,翟滌塵在家鄉(xiāng)做小學老師,李冰若去了新寧縣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授課。
1938年冬,經友人袁蕓雪介紹,李冰若到武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任上校教官。翟滌塵去武岡縣立女子中學任教,他們一家大小被安頓在城東關鄧家祠堂的樓上。12歲的女兒慶粵在著名的私立洞庭中學讀初中,9歲的大兒子慶蘇和6歲的二兒子慶淦讀小學,最小的兒子慶豫才4歲,則由外婆照看。
翟滌塵的弟弟翟雄畢業(yè)于黃埔軍校二期,擔任過國民黨中央訓練團少將政治指導員,時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二廳秘書處長。在他的舉薦下,李冰若于1939年7月奉調去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
在宜昌附近,乘船失事,他沉入江中,被人救起。驚恐加上吃壞東西而得了痢疾。8月下旬抵重慶,不久入沙坪壩醫(yī)院治療,因傷寒于9月5日去世,終年40歲。兵荒馬亂的年月,堂弟李志成前往料理后事,將其安葬在重慶浮屠關劉姓宅旁。
時年50歲的翟滌塵,與愛人李冰若生活在一起僅僅13年。如今,夫君撒手人寰,留下幼兒寡母,叫人如何是好?在悲痛欲絕之際,她寫下了杜鵑滴血般的《清平樂·冰若逝世后作》:
荼藤凋謝,柳絮飛如雪。記否都梁匆話別,誰了竟成永訣別。
傳來噩耗神傷,欲尋碧落茫茫。月夜空階雨滴,助人寸斷柔腸。
詞中字字皆血淚凝成,悲苦之音,不忍卒讀。
半百之年,翟滌塵失去了頂梁柱,遺下四個幼兒,家族中有長輩發(fā)話,她一個婦道人家,怎么能夠養(yǎng)活四個小孩?家族中人商議要將四個兒女分別過繼給他人。翟滌塵擲地有聲:“我們一家人絕不分離,就是要死也要死在一起?!甭犝邿o不動容。
從此,她就在家鄉(xiāng)的中小學教書,獨自撫養(yǎng)4個兒女,使他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大女兒李慶粵在武岡洞庭中學初中畢業(yè)后,考上長沙醫(yī)事助產學校。1954年,與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陳貽焮結婚后,調到北京大學校醫(yī)部工作,直至退休。
大兒子李慶蘇于1948年秋從洞庭中學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因受父母革命思想的影響,他思想激進,進入北大不久便與地下黨支部有了接觸和初步的聯(lián)系。11月,平津戰(zhàn)役開始,北平很快被解放軍包圍,他填了一首《蝶戀花·圍城寄母》寄給在新寧的母親:
顰鼓沉沉風又雨,暮靄如潮,淹沒城頭樹。底事思量心萬緒,回眸無限關山阻,夜半雞鳴同起舞。企盼朝陽,何意圍城住下!爭奈夢還天未曙,耳邊如何歸來否?
兒行千里母擔憂,收到兒子寄來的詞,她是心潮澎湃,當即和詞一首,表達了對兒子的牽掛之意,同時也敞開了烏云散去、迎接朝霞的愉悅心情:
鴻雁前朝傳尺素。望極天涯,烽火彌漫處。聞道江湖云雨怖。蕩波莫惹蛟龍怒,比翼燕兒休失侶。應念關山,萬里思量苦。宜擇深枝求暫住。人間終見朝霞吐。
李慶蘇原本打算去解放區(qū)工作,未被組織批準。后來加入了中國民主青年同盟,投入保護學校迎接解放的活動中。1949年2月初,北平和平解放。他奉令離開學校,到北京市公安局工作。1963年,他申請調至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yè)研究所工作。1990年退休后,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擅長舊體詩詞。
二兒子李慶淦,1953年從武岡洞庭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58年畢業(yè)后,主動申請去新疆工作,任教于新疆烏魯木齊市有色金屬工業(yè)公司職工大學,與兄長慶蘇編著了《李冰若〈栩莊漫記〉箋注》。退休后與妻子燈喜定居上海。
俗話說,養(yǎng)兒防老。在山區(qū)的新寧有一個風俗,如果有幾個小孩,一般會留一個在身邊。小兒子李慶豫就別無選擇地陪伴母親,一直在老家楊柳沖務農。至今,其妻已經故去,83歲的他守望著故土,在深宅老院里不時收到姐姐、大哥、二哥的接濟?;蛟S,這就是命!
1952年,64歲的翟滌塵以年邁退職,到長沙陪伴女兒。過了兩年,女兒李慶粵結婚后,她也到了北京,與女兒、女婿生活在一起,住在北京大學的鏡春園82號。那段時間是老人一生中最開心的日子,含飴弄孫之余,北大的人文氣息激發(fā)了她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北大的中文系教授及兒女互有詩詞唱和。
1962年底,兒子慶蘇將她接到南京生活。
南京的桃葉渡,是翟老太神往的地方之一,她的丈夫李冰若1923年在國立東南大學國文系求學的時候,在他的詩文中多次提到這個具有詩意的地名??上г旎?,如今陰陽相隔,此恨綿綿。
到了南京,她立即要求兒子陪她去游覽桃葉渡。
桃葉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一個古渡。睹物思人,翟滌塵含淚填了一首新詞:
臨江仙·秋憶
柳外斷虹晴又雨,清秋雁落平沙。經聲梵磬隔煙霞。推窗延冷月,歸夢繞寒花。
欲遣閑愁無處遣,憑風吹送天涯。人間天上白云遮。莊周能化蝶,丁令應還家。
當年,李冰若和翟滌塵都非常喜歡南京桃葉渡附近的風景,曾打算在這里建一座房子,安度晚年,并將夢想中的未來寓所戲稱為栩莊。這是取義于《莊子·齊物論》中的一段話: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于是,自號栩莊主人的作者把自己關于《花間集》的評語名之為《栩莊漫記》。后來,李慶粵和李慶蘇姐弟將父母的詩詞編著成《栩莊詩詞集》。
1968年,翟滌塵女士駕鶴西去,享年79歲,葬于南京花神廟。
1988年清明,她的女婿陳貽焮教授為之掃墓時,寫過一首詩:隨慶粵、慶蘇率南星往雨花臺花神廟為先岳母翟滌塵女士掃墓
1997年3月,李冰若與翟滌塵合墓于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
從此,夫妻永遠相親相愛在一起,詩詞唱和,不再分離……
責任編輯 練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