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策劃:本刊編輯部
○ 攝 影:于祥等
○ 采編執(zhí)行:丁云、陳佳慧、楊江波、陶瑾等
“貨”以前不是什么好詞兒,把人比作“貨”,你想。
蠢貨、二貨、貨色……推斷一下,“吃貨”大概就是只知道吃,吃得還賊多,
啥事兒不會干,啥事兒不想干,帶點兒被人嫌棄的色彩。
可一轉身,“吃貨”的意思變了,說別人時帶點兒寵溺,說自個兒時帶點兒沾沾自喜,
“我就一吃貨”,誒呦喂,臉面帶光了,多能了。
可“吃貨”有那么容易當么?要說吃,誰還沒一張嘴啊,誰還不會吃???
可要說會吃,懂吃,能吃,知道里面的門道、講究、文化,是另一回事兒。
吃貨至少不挑。逮哪兒吃哪兒,吃什么知道什么好吃,就是口味雜,中餐、西餐,天南海北的都能吃,吃得歡。
吃貨會張羅。就算不自個兒做飯,也知道哪兒哪兒好吃,
想吃什么,有什么要求,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時間點,眼珠子一轉,行程就已經(jīng)安排好了。
早飯、午飯、晚飯各在哪兒吃,吃完中間再夾一頓點心、下午茶之類。
要是自個兒在家像模像樣地做頓飯,那就更得一溜兒地安排好咯,
做點兒大家都喜歡吃的,外面吃不著的,有點看家絕活特色的。
吃貨得有些水準,會評判、會鑒賞。
光用“好吃”、“鮮美”、“很嫩”、“確實很不一樣”……
叫怎么回事?這世上有千千萬萬種“鮮美”,你還是得說出個鮮美法來。
可對于吃的認知力、鑒賞力,是存在差異的。
飲食本身就存在地區(qū)差異。
而從小受到的飲食熏陶,家中那個廚房的水平段位也直接影響著飲食的品味。
排除營銷手段,網(wǎng)紅店“好吃得要命”可能也就“不過如此”,“說得過去”,
更有招牌推薦做得還不如晚上自個兒煮的宵夜。
天南海北的人口在流動。
飯店里掌勺的師傅在變,吃飯的人也在變。
你說他做著蘇幫菜就一定對蘇幫菜一往情深么?
也未必,沒準他心心念念的是西北菜、四川菜。
他可能很難還原傳統(tǒng)的味道,他們正齊心協(xié)力改變著本地的傳統(tǒng)口味。
其實也沒啥。飲食總在變化之中。
要素在變,原材料變,原產地變,氣候變,你的味覺也在變。
吃貨沒那么好當,哪兒有這么多吃貨。
咱不當吃貨,但照吃不誤,吃喜歡的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