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扶有
實踐證明,老人是可以“童化”的。童化老年就是推遲心理老化,這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
童心,就是一種無憂無慮,單純明澈的心理。俗話說:“老有少年心,疾病去七分”,“童心常在養(yǎng)天年”。盡管生命總會衰老,眼會花、耳會聾、發(fā)會白、牙會掉,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但一個成熟的老人如能童心常在,樂做“老頑童”,常藏童心,捉童趣,就會像孔子說的那樣:“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本涂梢赃h離暮氣,讓老年生活更溫馨、更燦爛、更輝煌。
69歲的葉大伯剛退休那會兒很失落、寂寞,整天郁郁寡歡不說,不時還感覺身體這兒痛那兒癢的,感覺生活很無聊、無趣。一次他幫妻子整理家務,偶然發(fā)現(xiàn)抽屜里的一個老相冊,拿出來一翻,原來是他早些年保存的兒時照片??粗切﹥簳r的照片,他仿佛一下又回到童年時代,兒時的點點滴滴猶如歷歷在目。驀然,他有了一個獨特的想法:何不將自己童年時的美好記憶進行回顧,然后整理出一個“專輯”呢?從此,他開始沉浸于對童年往事的寫作。葉大伯在寫作的過程中興致盎然,精神百倍,整個像換了一個人。經(jīng)過2年的努力,一本名為《孩提時代》的小冊子“出版”了。這本冊子用故事的形式記錄了包括斗蟋蟀、滾鐵環(huán)、打野戰(zhàn)、煮飯仔、拍公仔紙、挖蚯蚓等各種游戲?,F(xiàn)在每逢有親朋好友來訪,他都會拿出這本冊子,與親朋好友一起翻閱欣賞,十分愜意。
老年人隨著歲月的遞增與記憶力的消退,對許多過去的事情逐漸淡忘,卻唯獨對童年的光陰記憶清晰。老年人不妨經(jīng)常追憶童年時代的樂事、趣事,比如捉迷藏、放風箏、捉蟈蟈等等。如果身體條件允許的話,還可回到童年時代居住、生活或玩耍過的地方故地重游,讓童心再度萌發(fā)。
老舍先生在重慶時,常常和孩子們一起放風箏、下棋、猜謎語,在孩子們中間,老舍變成了“小舍”。105歲的辛亥老人喻育之,特別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常問幼兒園的孩子:“你幾歲了?”孩子們回答五或六歲時,他總是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才四歲,是你們的弟弟?!彼f,與小朋友在一起,可以顯示出自己的童心,心理年輕、快樂了。
老年人喜歡小孩的言談舉止,喜歡和小孩一起嬉戲玩耍,老年人會從小孩的神態(tài)和言談舉止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溫童年的時光,從而得到極大的心靈慰藉,進而對晚年生活產(chǎn)生一種珍惜感,激發(fā)出積極向上的心理。孩童們的歡聲笑語既消除了老年人的心理壓抑,又驅(qū)散了老年人的孤獨感和寂寞感。
楊先生曾是藝術(shù)學院教師,退休后,他常到兒童關(guān)愛中心、民工子弟學校給孩子們贈送禮物。他說,和孩子們在一起是最開心的事。為了跟孩子們打成一片,他經(jīng)常閱讀童話書、學兒童魔術(shù),不僅捕捉到童年生活的樂趣,感覺越活越年輕,而且還學到很多新鮮時尚的東西,如玩湯姆貓啊、上開心網(wǎng)啊,和孩子們一樣無所顧忌地開懷大笑,讓一切煩惱在歡笑中煙消云散。
童話和寓言,雖然簡短,卻極富哲理和幽默感。因此,老年人經(jīng)常閱讀童話,不僅可使自己捕捉到童年生活的樂趣,還能培養(yǎng)情感,充實生活。有興趣時,還可以以此為內(nèi)容講故事給孩子們聽,有益于融洽童心,增添童趣童情。有時,在片言只語、一顰一笑中,老年人所有的廖寂和煩惱都會一掃而光,并由此對生活更加充滿信心,變得活潑開朗起來,從而有益于健康長壽。
常存童樂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
莎士比亞對這種生理現(xiàn)象有一句精辟的哲語:“老年人的第二次兒童期。”
我國有句俗語,“老少相近”,舊時討吉利,常在大門上貼“童言叟語無忌”的條幅,把“老”和“小”連在一起,因此便有了“老小”這個詞匯。
少年兒童天真爛漫,活潑可愛,整天無憂無慮,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會瞬間即逝,眼淚還掛在臉上就破涕為笑了。人到老年,往往會產(chǎn)生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這些消極情緒對身體健康是極為有害的。因此,老年人常存童樂是對生活充滿信心、知足常樂的具體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