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釵
教學評價是小學語文教學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評價要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這一理念的提出,將語文教學評價推向了教學實踐的最前沿。因此,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評價應堅持以生為本,重點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建立一個促進學生學業(yè)、情感、興趣、語言交流等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科學評價體系。
在以往的教學評價過程當中,老師對于所有的學生采用的都是同一種標準、同一種方式,使評價工作陷入了一種“格式化”“過程化”的困境。在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由于不同學生的成長經歷、智力水平以及知識結構基礎各有不同,如果老師以同一種標準來評價所有的學生,對于那些基礎能力較低的學生就可能會顯得過于嚴格,而對于那些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又會顯得過于輕松,使對學生的評價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勵或引導作用。所以應當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對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主要以鼓勵為主,對基礎能力中等的學生主要以引導、提升為主,對基礎能力較高的學生應當進一步加大激勵力度,使他們可以不斷地超越自己。
教師可以發(fā)展其他的評價方式。學習語言,應當是如同學相聲般“說學逗唱”樣樣兒精通,語文中的“說學逗唱”一般指聽說讀寫。教師可以適當改變評價方式。
比如,在講《唯一的聽眾》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個朗讀比賽,要求學生把課文順暢地朗讀出來,根據其朗讀的流暢程度進行評價,學生需要對整篇課文有很高的熟悉程度,才能順利通過考核。
評價標準作為教學評價的衡量尺度,在教學評價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教學評價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依據。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標準追求一元化,抹殺了學生的個性,使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激勵等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為了優(yōu)化教學評價,學??梢詮囊韵聝蓚€方面努力:一方面,允許不同學生異步達標。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應允許不同學生異步達標。對能提前達標的學生,教師應鞏固其基礎,并為其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對不能按時達標的學生,教師應給其提供建議指導,幫助其進步,實行延遲評價,使其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要求學生背誦《一夜的工作》這一課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時,可以用“異步達標”的方法鼓勵學生,讓已經背了一個自然段的學生背誦另外一個段落,還沒有背完的學生繼續(xù)完成背誦。當背誦慢的學生達到目標時,教師應同樣予以鼓勵。
另一方面,多用開放式的問題測試學生。評價內容不僅包括對知識與能力的考查,也包括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考查。開放式的問題測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言之有理即可,可以給予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發(fā)展空間,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采用開放的評價內容,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學生對自己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評價,家長對學校的教學和自己的期望要有合理的規(guī)劃,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要盡可能客觀。不僅如此,這三個主體的評價還要合理地結合在一起,這才是真正客觀的、有效的評價。家長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對學生能起到很好的督促效果,對于語文課外的積累也能起到促進作用。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家校聯系卡等方式,讓家長參與到教學評價當中,形成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教師可以通過不定期舉辦活動等方式豐富評價方法,比如,開展“文學家等級”賽,運用積分累積、高分獲獎的方法,鼓勵學生相互評價。
總之,和諧發(fā)展是教育的崇高理想,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確立以人為本、以和諧發(fā)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對語文教學至關重要,其中有許多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待進一步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