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9年,法國發(fā)明家喬弗萊發(fā)明了蒸汽輪船;1804年,英國康沃爾郡的工程師理查德·特里維西克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軌上行駛的火車;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試飛成功。幾百年來,交通工具的發(fā)展,使得人類可以短時間內(nèi)到達地球的任何角落,有不少攝影師致力于拍攝以交通工具為主題的作品,這些交通工具不僅是旅行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時常與人類對于環(huán)境與命運的思考有著密切聯(lián)系。
2014年7月,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吉隆坡的馬航MH17航班在烏克蘭靠近俄羅斯邊界處墜毀,298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2018年9月,空難的最新調(diào)查結果顯示該航班是被導彈擊落,俄羅斯媒體證實,擊落MH17的導彈來自烏克蘭軍隊。
飛機號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空難發(fā)生的概率不到百萬分之一,但一旦不幸遭遇空難,生還率極低。德國攝影師迪克馬爾·埃克爾(Dietmar Eckell)多年來一直執(zhí)著于拍攝那些遭遇空難后又幸遇奇跡的飛機,這些飛機所搭載的乘客在空難中全部得以幸存,因此??藸枌⑦@一系列作品命名為《圓滿的結局》(Happy End)。
起初,埃克爾只是喜歡拍攝廢棄的廠房、汽車等帶有頹廢氣質(zhì)的題材,有一次,他在航拍時發(fā)生意外,摔斷了一條腿,這個事故激發(fā)了他的靈感,他開始關注相關的墜機事件。不過,??藸柕溺R頭對準的并不是悲劇性的空難現(xiàn)場,而是那些墜落在荒野、孤獨講述著一段不幸故事的飛機殘骸。
2010年,??藸栟o去工作,開始在全球范圍內(nèi)拍攝“零傷亡”墜機事故中的飛機殘骸,從南太平洋上的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到北極圈,他走過四個大洲的9個國家,拍攝了15架被遺棄的飛機殘骸,同時,他也會盡可能地調(diào)查事故的信息和生還乘客們的故事。為了找到合適的拍攝對象,??藸栥@研互聯(lián)網(wǎng)論壇,挖掘檔案記錄,用谷歌地球進行搜索,對墜機區(qū)域有了大致概念后,他會詢問當?shù)氐娘w行員,獲得關于地理位置的更多細節(jié)。在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為了找到一架墜毀的飛機,他經(jīng)歷了一段“穿越歷史的旅行”,比如只身穿過一個沒有電力和自來水的傳統(tǒng)部落。在北非尋找一架飛機殘骸時,他還不得不和當?shù)匾粋€叛亂團伙協(xié)商,以便從毛里塔尼亞邊境進入西撒哈拉。
??藸柵臄z的每一架飛機都充滿傳奇色彩,當年發(fā)生事故的瞬間,飛機要么是緊急迫降成功,要么是及時得到了援救,全部乘客得以生還,而飛機殘骸事后就留在原地,與自然融為一體。
埃克爾說:“我們聽夠了空難新聞,我覺得沒必要在我的攝影中體現(xiàn)悲劇色彩,相反,我想給人們制造一種有積極意義的‘驚喜。當我在長途跋涉之后看到一架飛機停在眼前,會有一種超現(xiàn)實的感覺,一旦更多地了解了它背后的故事,又會無比欣慰?!?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11/19/qkimageszggyzggy201811zggy20181118-1-l.jpg"/>
奧地利攝影師約瑟夫·霍夫萊納(]osef Hoflehner)出生于1955年,以拍攝戲劇性的黑白風景照片而聞名。奧地利擁有令人敬畏的山脈,但沒有沙漠和海岸線,于是霍夫萊納在20歲時買了一臺相機,開始四處旅行,體驗外面的世界。后來他的職業(yè)生涯取得了驚人的成功,2014年被評為“奧地利十佳當代藝術家”之一。
霍夫萊納的作品以黑白照片為主,他拍攝的城市和風景充滿沉默、孤獨的氣質(zhì)。他特別強調(diào)自然與人造世界之間的關系,無可挑剔的構圖和明暗對比的節(jié)奏,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繪畫性。
霍夫萊納的系列作品《噴氣式客機》,主要拍攝的是在加勒比海圣馬丁島的公共海灘上低空飛行的客機,他對于飛機有一種獨特的情結,特別是低空降落的飛機,為了不錯過任何珍貴的畫面,他會記錄下相關航班的信息,統(tǒng)計每天有多少航班途經(jīng)他的拍攝地。但是,霍夫萊納真正想要捕捉的并不是飛機,而是海灘上的人與飛機在某一時刻的巧妙結合。
在霍夫萊納的作品中,游客們仰望飛機的表情或是背影,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喜感,讓觀者感到一絲驚險刺激、一絲不可思議、一絲生動有趣。此時此刻,自然與人造的產(chǎn)物結合在一起,通過構圖與光影的作用衍生出一種詩意,人們可以透過這些影像重新審視一個自然與社會秩序并存的世界。
2014年,丹麥攝影師格雷格斯·海爾林(Gregers Heering)和作家克爾斯滕·杰克布森(Kirsten Jacobsen)登上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3E級集裝箱船“Majestic Maersk號”,從亞洲出發(fā),經(jīng)印度洋、索馬里海岸、蘇伊士運河,最后進入地中海,在船上一共度過了32天,之后他們合作出版了一本書——《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上的32天》。
這艘集裝箱船長度相當于4個專業(yè)橄欖球場,高度超過20層大樓,可以容納至少19000個集裝箱,這些集裝箱能裝下100萬臺洗衣機。集裝箱船經(jīng)常在遠東地區(qū)裝載高檔食品、電子產(chǎn)品和運動服運往西方,完成這個星球上的某種經(jīng)濟循環(huán)。
海爾林初次登船時感受到了一種“科幻氛圍”,但事實上船上的生活相當枯燥乏味,每天只能聽到輪船發(fā)動機組發(fā)出的轟鳴,只能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他在船上拍攝的照片向人們展示了這一“海上移動王國”的孤獨,這是一個大多數(shù)人所不了解的世界,雖然它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海爾林說:“我珍惜人類創(chuàng)造的成果,這艘船與史詩般的大自然交織在一起,我被這個僻靜之地的能量深深吸引?!?/p>
孟加拉的鐵路系統(tǒng)最初是由英國人建造的,1862年開始運作,如今全國有將近3000公里縱橫交錯的鐵路軌道,每年客運量超過四千萬人次。
孟加拉的火車分為空調(diào)車廂、一等車廂和二等車廂,但很多普通百姓無力負擔這些車廂的票價,當他們要搭乘火車去工作或者回家時,就抓著門邊的把手,或是蹲在車箱間的聯(lián)軸上、坐在車頂上,這樣可以不用購買車票。這些搭車者能夠熟練地躲避沿途低垂的樹枝和電線,但在時速40公里的火車上,可怕的事故依然時有發(fā)生。
孟加拉攝影師阿卡什(G.M.B Akash)試圖去了解這些搭車者的故事,用相機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為此他也爬上了火車的車頂,將自己置于同樣的危險之中,他稱這個系列作品為“Nothing To Hold On To”(無物可依)。阿卡什說:“當火車開始行駛,你的腿會不由自主地開始顫抖,并下意識地找東西去抓,但那里根本沒有東西可供支撐。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意外,在風險極高的車頂,以及寒風、曝曬和雨天,情況會更加糟糕,但很多人要進城工作,比如販賣自己制作的商品,他們別無選擇。”生活在底層的人們雖然窮困,卻依然有勇氣持續(xù)與現(xiàn)實對抗,這樣的精神也影響了阿卡什,讓他更有勇氣繼續(xù)自己的冒險旅程。
阿卡什1977年出生,獲得過80多個國際獎項,全球許多知名雜志刊登過他的作品。他的攝影作品以社會寫真為主,記錄了許多暗藏在黑暗角落里的現(xiàn)實,比如孟加拉的童工、尼泊爾的紅燈區(qū)、印度的棉農(nóng)等,他希望借此幫助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發(fā)聲,讓全世界都關注他們的存在。因為過分真實,這些照片常常讓人倒抽一口涼氣,作為攝影記者,阿卡什認為,透過照片呈現(xiàn)完全真實的一面,就是自己的使命。
拍火車的人
■王福春,生于1943年,代表作是《火車上的中國人》。他曾是一名鐵道工人,憑借獨特的視角和非凡的毅力,從1978年至今,跟蹤記錄了40年間火車車廂里的人生百態(tài)。
■錢海峰,生于1968年,是江蘇無錫一家酒店的電工,也是一個扛著相機、乘著綠皮火車走遍中國的萬水千山的攝影師。2006年至今,他已經(jīng)坐了227趟綠皮車,拍下15萬張照片。2015年,他的作品《綠皮火車》獲得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刺點”攝影大獎。
■王嵬,北京90后自由攝影師,2005年開始拍攝火車主題,為此在中國境內(nèi)行走了將近20萬公里,把中國目前運行的機車型號基本都拍全了,他的作品堪稱是一部中國現(xiàn)代火車簡史。在他的鏡頭中,蒸汽機車、綠皮車、藍皮車、高速列車這些龐然大物,以美麗的自然為背景,展現(xiàn)出唯美而動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