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紅霞
有人說,“世界仿佛是一臺精密巨大的機器,每一個人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零件,沒有個性,沒有自我地漫無目的地維持生存。在學校接受的是一種無有差別的教育,在公司是一種流水線上的零件,每一個人仿佛只需要做的是如何整齊的融入這個世界”。千篇一律的生活剪斷了想象的翅膀,磨平了希望的棱角。這話可謂深入骨髓地分析了人的生活狀態(tài)。
兒童從能夠懵懂思考開始,就被一種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所束縛,在家里一律聽家長安排,在學校機械地接受學校教育,如同吃別人嚼爛的飯食,按著別人的思維模式去認識這個世界。最終,只能導致孩子產生惰性,什么都得依賴別人,失去最佳的挖掘潛力的機會,失去原本的好奇與想象力。甚至磨滅了曾經想要飛翔的理想。將來走向社會,迎接他們的定然是零件一般的用場。
其實兒童在2~3歲之間就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比如他們會喜歡看動畫片、聽兒歌,喜歡要這要那,喜歡搞破壞,喜歡看花朵,喜歡擺弄父母的手機,喜歡到處折騰等等,這些都是兒童大腦不停地思考的結果。只是有些活潑外向的兒童顯得比較明顯,內向的孩子不那么明顯而已。其實孩子的差異并不大,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資,自身都潛藏著常人不敢想象的智慧與能力。
兒童天性好奇心強,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因此看到什么都會覺得新奇。教育當中應該學會啟發(fā)好奇,用好奇與探索啟發(fā)兒童的思維能力。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首先要制造一種勾起好奇心的環(huán)境。比如把孩子領到他們沒有去過的地方,看孩子以前沒有見到過的事物,以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引導他們朝著科學的方向去思考,然后傾聽他們天真無邪的想象,不斷地給予鼓勵和表揚。
不要輕易否定孩子,有時孩子即便回答錯了也要給予一定表揚。這是一個技巧問題,鼓勵的不是孩子回答了什么,而是他們敢于想象、敢于提出問題或者回答問題的勇氣,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自如,無話不談的氛圍,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善于提問,善于思索的良好習慣。
如果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家長老師也無法回答。這時就要告訴孩子:知識是無限廣闊的,這個世界上難以回答的東西很多,需要他們長大后,自己去研究,去解決。然后,可以為孩子講一講愛迪生、陳景潤、楊利偉等著名人物的故事,擴大孩子的視野,激勵孩子為了更高的理想而努力學習。
總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針對不同兒童需要因材施教。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夠找到教育兒童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