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雪蓮
摘 要: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精神力量支撐,中華民族要想實現崛起,實現中國夢,同樣離不開中國精神的支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精神支柱。兩種精神相輔相成、相融相生。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途徑
早在 2011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明確的指出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一)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文化支撐和思想靈魂,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是一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tǒng)、思想情感等的綜合反映。
就中華民族而言,自古就形成了一系列的體現中華民族特質的民族精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文化。正是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動力。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标U釋了自強自立,始終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再比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肯定的是一種偉大的愛國精神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jié),這正是民族精神的良好體現。另外還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這些觀點都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這種精神追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探索進程中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與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相融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進文化相融合,中華民族意識得到增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升華,成為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和力量源泉。
(二)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是歷史時代的客觀本質及其發(fā)展趨勢在社會生活領域的反映,是能集中反映時代潮流、代表歷史發(fā)展趨勢、對社會發(fā)展產生起到積極影響的一種精神力量。
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的標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創(chuàng)新。我國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形成了不同的時代精神。比如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塞罕壩精神等等。這些都是特定時代具有典型意義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時代精神在不同的時期賦予國家不同的時代特色。它隨著時代變遷與時俱進,體現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引領時代的發(fā)展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總體布局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現在的五位一體充分體現了繼承發(fā)展、開拓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
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一)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但其功能價值都是維持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紐帶。在古代,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反對民族分裂和壓迫、反對統(tǒng)治階級內部昏庸腐?。坏搅私?,愛國主義表現為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捍衛(wèi)民族的獨立;反對封建統(tǒng)治,爭取民主自由;現在愛國主義表現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歷史證明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度過了各種災難和危機的法寶,是各族人民保衛(wèi)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強大動力。
(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
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是在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產生的。改革開放40年,從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干”開始,中國社會開始了的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正是得益于這種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中國擺脫了一窮二白的困境,實現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飛躍。正是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動了社會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不管處在什么時代,改革和創(chuàng)新都是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三、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相互關系
(一)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根基和前提
時代精神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沃土,必然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緊密相連。時代精神只有與民族精神相結合,才能生根,轉化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動力。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根基、源泉。就好像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離不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品質一樣。
(二)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時代的體現和延續(xù)
民族精神的內涵隨著時代的推進會不斷得到豐富。時代精神為民族精神引導方向。弘揚什么樣的民族精神取決于時代的需要、實踐的需要和現實的需要。民族精神只有與時代特點相契合,相適應才能得到人民大眾的認可,才能最終轉化為全民族內在的精神動力。時代精神的不斷發(fā)展給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使民族精神呈現新內容,從而使民族精神不斷得到延續(xù)。
(三)兩者共同構成引領社會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本質上是有機統(tǒng)一的,都是引領社會前進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具有鮮明時代特色,時代精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就需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保障。
四、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途徑
(一)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青少年是國民教育的重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主要承擔者。他們是否具有愛國情懷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直接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要將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貫穿到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去,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科學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中小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積極進行愛國主義實踐,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理念,強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感染力與號召力。
(二)利用多種載體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聯(lián)系以來。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載體,采取形象、生動的教育手段,開展形勢多樣的教育活動。力求把個人的道德境界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統(tǒng)一,將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tǒng)一。自覺地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轉化為振興中華、造福人民的實際行動。
(三)采用多種宣傳方式,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加大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宣傳;利用黨校、行政學院等干部教育培訓等機會,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納入干部培訓課程;同時充分借助新媒體力量,建立數字報紙、微電影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特別是手機微信傳播平臺,讓人們能夠更加便捷的參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工作。使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十九大報告讀本
[2]金釗.胡林輝.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學習讀本[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3]季羨林.中國精神?中國人(紀念版)[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3
[4]張愛民:《現階段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探討》,載《前沿》,2006 年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