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晗
一
他們都說,九鯉湖何氏九仙的傳說,發(fā)端于漢武帝時代。這倒也符合那個時期的風氣,《史記》里就是這么寫的。太史公歸納說,這個皇那個帝,最想長生不老的有兩個,一個秦始皇,一個漢武帝。那就先從秦始皇說起吧,既然他是這片土地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先是聽到有人說,東海之上住著神仙,神仙手里有長生不死藥。然后他就做夢,夢見神仙要送不死藥給他。這個夢他不止做了一回,也不一定是夢的啟發(fā),可能本來他心里就有那樣的念頭,只是夢和傳說給了他具體的方向。于是就派了徐市帶上童男童女各五百,到傳說中的東海上的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去找神仙。徐市在海上漂流了幾年,探險經(jīng)費花光了,胡須變白了,童男童女好多不“童”了——枯燥的航海、恐怖的海嘯、無望的尋覓,終于讓愛情不可抑制地在船隊中爆發(fā)出來——徐市在海上除了見到海水還是海水,他本來是想躲到哪個荒島上不回來的,可是灣流又把他送回了大秦帝國的岸邊。滿載始皇帝長生不老之夢的科考行動失敗,徐市生怕殺頭丟命,只好扯謊說,都快到仙山了,可海里頭有大鮫魚擋路,怎么都過不去。秦始皇信了他的鬼話,親自出海,從瑯琊一路北上,尋找那只徐市虛構的巨魚。到了芝罘,還真的看到了一條大魚,頭上有角,全身長滿眼睛,長相怪異讓人心悸,身軀比皇帝的龍船還大。秦始皇就命弓箭手用連弩箭射它,大魚身上的眼睛,像天亮時分的路燈,一只接著一只滅了。好了,現(xiàn)在大鮫魚死了,海路暢通無阻了,剩下的事兒不必吾皇親自出馬了,于是始皇上岸,讓徐市繼續(xù)出發(fā)前往仙山。可惜始皇沒有等到科考隊伍回來,在從芝罘回咸陽的路上,因為一場類似于感冒的小病,我們的第一位皇帝意外駕崩了。
這個段子聽起來像是我的瞎扯,其實除了對大鮫魚的夸張描繪,其他都是《史記·秦始皇本紀》里記載的。不了解《史記》的人都以為司馬遷是一個乏味的老頭,實際上《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是一部散文大著作。有人可能會問,秦始皇派去尋找神仙的方士不是“徐福”嗎,怎么變成了“徐市”?這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那位大秦帝國探險隊隊長的名字,《史記》里提到的就是跟民間傳說的不一樣。
拿《史記》跟當代文史書籍比,你會發(fā)現(xiàn)司馬遷比一般人硬氣多了,司馬老頭喜歡誰就喜歡誰,不喜歡誰就不喜歡誰,你就是把他剜了,他也不改口。比如《史記·孝武本紀》里,大半的篇幅都在說漢武帝終其一生如何如何寵信方士,如何如何到處尋訪靈丹妙藥,如何如何被方士們忽悠,又如何如何把方士們一個接一個剁了。和秦始皇相比,漢武帝更癲狂,不僅相信蓬萊上有神仙,更相信李少君、欒大那些方士能夠把仙丹煉制出來。晚年的時候,漢武帝甚至讓方士在宮殿里煉仙丹,把整個皇宮搞得烏煙瘴氣的——怎么樣,黑得夠厲害吧?要知道,司馬遷可是漢武帝封的太史令??!
何氏九兄弟成仙的傳說,就發(fā)生在這么個時代。有意思的是,漢武帝不斷地更換首席科學家,把一個國家最優(yōu)秀的煉丹術士集中起來搞科研攻關,最后也沒搞出什么名堂。而遠在蠻荒之地的閩越國原始森林里,何氏九兄弟在很短的時間內,卻獲得了重大的科技突破。何氏九兄弟集體煉丹,“丹成而跨鯉升天”,一人一條鯉魚,排成UFO常見的飛碟陣形,哧溜,飛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九鯉湖”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從科學史角度看,“九鯉湖”不僅是神仙的誕生地,還是神州最古老的科研基地和最具想象力的航天航空中心。
舉一國之力,實現(xiàn)不了一個人的夢,漢武帝為何不如何氏兄弟?可以想到的原因是,漢武帝貴為一國之君,不可能親自動手煉丹。由此可見,要成仙還得靠自己。所以,后世的文人對此多有感慨。明代三位莆田詩人登臨九鯉湖,都替皇帝操了一回心。方鯉(進士、南京監(jiān)察御史)說“漢武漫求方外士,何郎只是世間人”,這個觀點我贊同,我總是相信高人和秘方都偷偷藏在凡間。黃廷宣(進士、廣東按察司僉事)感到奇怪,同處一個時代,民間有人成仙了,皇帝怎么會不知道呢?所以他問:“不知漢武求方外,曾否尋思到此中?” 方道南(諸生)想的不是皇帝長生不老的事,他想得更遠,想到的是皇家的命運,“漢家興廢無窮事,曾覓何郎說夢不?” 這話問得有意思,我喜歡這種略帶嘲諷的調調。方道南是個諸生,諸生就是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相當于現(xiàn)在的預科生,沒什么功名,也留不下什么事跡傳略。然而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往往是那些沒什么名氣的文人,時不時能說出一些有意思的話來。
還有人說,無論怎么折騰,秦始皇、漢武帝就是不會成仙。理由是,你既然是皇帝,你就不能成仙。你是皇帝,太重,鯉魚載不動你。鮫魚或許載得動你,但是,誰讓你把鮫魚射殺了?
也是哦,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說里,從來沒聽說皇帝變成神仙的。
二
何氏九兄弟是哪里人?莆田當?shù)馗阄氖房紦?jù)的,都說他們是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江西人怎么會跑到福建的山旮旯里來煉丹,而且一來就來了九個?原來我的想法是,古代的傳說大多比較大膽,你愛說幾個兄弟就幾個兄弟,愛說他們乘鯉魚就乘鯉魚,愛說他們乘鮫魚就乘鮫魚,何家又不會有人跑來跟你爭辯??墒怯幸惶煳易x明朝周瑛和黃仲昭合著的《興化府志》,翻到《戶紀·山川考》部分《九鯉湖》一文,不禁大吃一驚。
周、黃二先儒說:“九仙事無傳識可考,俗傳漢臨川人,其父嘗從淮南王安游,九子知安必敗,諫父不聽,乃棄而入閩,修丹于此?!?/p>
淮南王安是誰?知道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嗎?主人公就是這個淮南王劉安。劉安是史上迷戀煉丹術第一人,史書載,他當時的科研團隊比漢武帝的還龐大,最熱鬧的時候,有一千多名方士躲在他的府邸進行封閉式的科學試驗。
而劉安的侄子就是劉徹,那個赫赫有名的,也熱愛煉丹求長生的當朝天子漢武帝。
淮南王劉安,漢武帝劉徹,“其父嘗從淮南王安游”的何氏九兄弟,他們同處一個時代,他們都是科學愛好者,做的是同一個長生不老的幻夢。
傳說里說,劉安得了道,他家的寵物都升了天。而《史記·孝武本紀》里卻說,漢武帝以謀逆罪誅殺了他的親叔叔。
劉徹雖然殺了劉安,但看來并未得到傳言中的劉安研制仙丹的秘方,所以他最終沒有得道。
劉安的煉丹秘方哪去了?有人說,被一個叫劉向的人趁亂抄走了。這個劉向是西漢皇族,著名的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劉向編著的《新序》《說苑》《古列女傳》三部歷史故事集,在文學史上享有地位,被認為是魏晉小說的先導。上文引用的對太史公的評價——“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就是劉向說的。
劉向成仙了嗎,他抄錄的仙丹秘方哪去了?正史里自然不會記載,野史里也沒有。但是劉安死去不久,遠在閩越國蠻夷之地的奇石飛瀑間,傳說飛起了九條鯉魚。
究竟是誰第一個編造出了何氏九仙的傳說?作為一個小說家,我非常樂意從何氏九子突然離開淮南王的突兀舉動中,揣摩他們“棄而入閩,修丹于此”的真正動機:莫非他們是劉安科研團隊里的精英,莫非他們已經(jīng)研制出了長生不老藥……如果有人愿意繼續(xù)聽我說瞎扯,我會更大膽地展開想象:說不定劉向已經(jīng)失傳的《新序》或《說苑》里,就有一篇關于何氏九子在閩越國深山乘鯉成仙的故事。
——不可能嗎?劉向是我們小說家的祖師爺呀!何況他手上偷偷藏著仙丹的秘方。如果你知道一些小說家的伎倆,你就能理解,小說家內心深處不可說出的秘密和幻夢,總要想方設法假托在另外一些人身上。
也許,九仙傳說就是一千年前帝王和子民們內心深處一個共同的幻夢。這個夢既然無法寄托在劉徹、劉安、劉向等皇家身上,那就只好另辟蹊徑,把它安放在一個遙不可及的神秘地方?
而這個當年杳無人跡的地方,最終因為這個萬眾托付的美麗幻夢,擁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仙游,一個神仙游過的地方。
三
九鯉湖什么時候起變成了祈夢圣地,何氏九子什么時候起變成了世俗夢神?我四處搜尋,找不到稍微靠譜的線索。我們只知道,何氏九子乘鯉飛天的傳說傳開來后,奔赴九鯉湖朝圣祈夢的明星式人物突然多了起來。莆田當?shù)刈鑫氖费芯亢吐糜瓮茝V的人士都振振有詞地宣稱,六朝太府鄭露,唐衡州刺史許稷,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宰相蔡京、樞密院編修鄭樵、江湖派詩歌領袖劉克莊,明禮部尚書陳經(jīng)邦、大學士黃道周、狀元羅倫、江南才子唐伯虎、小說家馮夢龍、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臣紀曉嵐、梁章鉅,他們都來過九鯉湖祈夢,他們的夢后來都應驗了。奇怪的是,人們漸漸不再奢求長生不老,不再尋找仙丹靈藥,大家一下子變得世俗起來。元代詩人盧琦在《游九鯉湖》一詩里說,“愿借一枕通仙靈”,只要“通仙靈”就好,不要“變仙靈”了。去九鯉湖,祈個夢,接通仙靈,指引現(xiàn)世的生存和出路,無論是蔡襄,還是唐伯虎,他們百里千里,迢迢而至,心里只懷著如此卑微的愿望。都是做夢,然而此夢已非彼夢,和秦皇漢武的蓬萊仙夢比起來,后世文人的這些夢,實在太沒勁了。是的,沒勁,我一點都不關心馮夢龍、徐霞客在九鯉湖祈到了什么夢,我更好奇徐市(或徐福)第二次出海后是否又遇見了大鮫魚,我甚至愿意相信,徐福(或徐市)后來真的如民間傳說到了琉球。另外,如果將來有可能,我愿意為劉安失蹤的秘方寫一篇奇幻小說,故事當然與何氏九兄弟有關。這個故事里的何氏九兄弟,還是會和仙游當?shù)貍髡f的一樣,他們都是瞎子,只靠老大的一只獨眼帶路。獨眼帶路卻能成仙,這樣的橋段太好玩了。
好多年前,陪外地朋友到九鯉湖一游,碧湖,仙洞,飛瀑,奇石,一步一景,美得密集。環(huán)湖繞洞,多有文人墨客留下的鐫文。在一塊黑乎乎的石頭上,看到一句前人題的詩,“人來尋仙問名利,我來尋仙看山水”??赐瓴唤粯罚糯灿形疫@樣心思浮動的人呀。仙人固然已不可尋,山山水水看后,這位老兄到底想到了什么?
有關九鯉湖的詩句甚多,看來看去還是晚宋文宗、莆籍詩人劉克莊的《九鯉湖》有點意思:“凡是龍居處,皆難敵此泉。下窮源至海,上有穴通天。小派皆成瀑,低峰亦起煙。莫疑乘鯉事,能住即能仙。”
雖然已經(jīng)沒了九鯉追夢的玄思,卻也多了小地方少見的自信與韌勁——畢竟已經(jīng)過了那么多年,畢竟已經(jīng)是只有半卷江山的南宋呀!
附錄一,臨川余緒
他們都說何氏九兄弟是江西臨川人。然而他們忘了另一個臨川:何氏九子乘鯉升天一千年之后,唐咸通年間,莆田涵江黃巷子弟本寂禪師,在他們的故鄉(xiāng)臨川開宗立派,創(chuàng)出了禪宗五大門派之一的“曹洞宗”。
本寂習禪,屬佛;何氏煉丹,屬道。佛與道兩邊的高人,剛好都跑到對方美麗的故鄉(xiāng)去得道開悟。此事想來有趣,看來要修行也不能老是賴在自家門口。
本寂和他俗世胞兄妙應創(chuàng)建的國歡寺、九峰院和上生寺都還在,上生寺就在我以前上班必經(jīng)的路側。上生寺的對面,是一家在當?shù)匦∮忻麣獾木频?。酒店有吃有玩,生意火暴,客人的坐騎時常停滿上生寺門口有限的空地。某一日,我去該酒店赴宴,在上生寺門口泊車時,忽然想起了本寂禪師與何氏九仙的傳說。我下了車,趴在上生寺緊閉的大門上,努力地往寺里瞧去——自然是什么都看不到,上生寺的寺門是金屬焊接的。如果是木頭鑿制的,或許還有借以一窺的縫兒。
轉身要離開時,忽然寺里某處傳來了誦念佛經(jīng)的聲音。仔細一聽,還有梆梆的木魚之聲。
再一聽,聽出來了,不是人聲,是錄音設備播放的。
應該也有真的拿起木槌敲擊木魚的時候吧,只是不知道那木魚上面雕刻的魚兒是不是鯉魚。
附錄二,怪殺騎鱗人
九鯉湖題詩甚多,劉克莊之外,另有幾首頗具脫俗之氣。
明萬歷年間,浙籍仙游知縣徐觀復有《夢說》一首:“怪殺騎鱗人,歸真反成夢。我來為解嘲,湖空月影弄。對湖莫問仙,對仙莫問我。夜半吼秋風,芙蓉千萬朵?!薄@首詩據(jù)說也刻在九鯉湖哪塊石頭上。果真如此,我倒要說,九鯉湖寬容,連反對意見都這么尊重,別的地方,估計肚量沒這么大。
清代道光年間川籍仙游知縣石彥恬,秩滿離去前,與同僚共游九鯉湖,并賦詩留別。其詩云:“客過楓亭罵蔡京,千年往事許公評。君謨墓道人垂涕,夾漈文章代有名。自是后賢多磊砢,吾觀諸子各崢嶸。讀書究比求仙易,莫羨何家九弟兄?!薄f讀書比求仙容易,滿滿正能量?!翱瓦^楓亭罵蔡京”,卻讓人心頭一跳。
清同治、光緒年間莆籍翰林、貴州主考官涂慶瀾題詩云:“不知何時開湖莊,艷說九仙夢一場……奇境幽絕疑沅湘,倘比黔山亦尋常……況我游山不祈夢,浮云富貴久絕望。仙蹤欲告從何方,不如下山放歌去!湖聲一路隨斜陽,歸枕溪石真清涼?!薄疤缺惹揭鄬こ!笔菍嵲?,畢竟涂慶瀾是見過貴州山水的?!案≡聘毁F久絕望”是牢騷,當官的說這類話,我一般不信。最喜歡的還是“真清涼”三字,起碼,那一刻,斜陽伴湖聲,他的心應該是清涼的。
附錄三,九天珠玉
仙游當?shù)貍髡f,蔡京蔡卞兄弟未出仕之時,曾到九鯉湖祈夢,仙公夢示兄弟倆的前程,“盡在麥斜巖頂樵夫俚歌中”。第二日凌晨,蔡京兄弟于旭日東升前趕到麥斜巖占星石上。佛光閃現(xiàn)之際,耳畔傳來樵夫吟唱:“青云腳下騰,紅日山邊生。一石雙星座,九天珠玉連?!毙值軅z慧根靈異,聞此俚歌,心有妙得,自此,更淬礪奮發(fā),終于雙雙同登龍虎榜,同居左右相。作為傳說的印證,九鯉湖的導游在說到這段頗具地方特色的故事時,總要指著遠處一塊摩崖石刻說:“喏,你看,那就是蔡京題的字!”
九鯉湖確有蔡京字跡“九天珠玉”,刻在著名的九疊瀑布的第二漈對面巖石上。蔡京二十三歲登第,入仕離家,自此宦海沉浮,老死他鄉(xiāng),這如珠似玉的九漈瀑布,一定時常入其夢中。北宋宮廷畫家王希孟的絕作《千里江山圖》里暗藏著的山水密碼,可以用來解讀蔡京對九鯉湖的特殊情結。
王希孟,徽宗時宮廷畫家,身世神秘,十八歲時畫出青綠山水絕作《千里江山圖》。這是王希孟唯一傳世的作品,這位“以一張畫作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完成巨卷五年后去世。后世猜測,王希孟為這幅不朽作品耗光了心血?!肚Ю锝綀D》是在宋徽宗指導下完成的,后賜給蔡京,蔡京在畫上跋曰:“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shù)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就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年,乃以此畫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而已?!?/p>
2017年夏天,《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每日觀者云集。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書畫專家余輝先生在《光明日報》撰文介紹,文中有這樣的揭秘:“王希孟在北宋開封讀完皇家繪畫學校畫學,便被招到中央文書庫為小吏,經(jīng)過當朝宰相蔡京的斡旋,得到徽宗的指授……”“畫中的雙瀑與四疊瀑同時出現(xiàn),這是只有在唐宋游覽勝地福建莆田仙游的九鯉湖才能相遇的自然景觀。畫家汲取廬山三疊瀑的雄偉景象將它綜合到畫面里,還添加了當時的蘇州長橋??赏浦嫾以谌ラ_封之前到訪過這條線上的名勝,構成了他畫該圖的一小部分的造型來源?!?/p>
責任編輯 陳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