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周浩
(南通市通州區(qū)植保站,江蘇 南通 226300)
桶混助劑通過改善農藥在植物葉面上的附著、展布或吸收,能夠極大地提高藥效[1],廣泛地應用于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和生物農藥。這類助劑能迅速降低噴霧液的表面張力、使藥液噴霧到標靶時迅速被吸附擴展和滲透[2]。國內有很多關于桶混助劑的報道[3],但并非任何助劑對任何農藥均有效,有些助劑對部分農藥并沒有增效作用[4-5]。為探索桶混助劑奇功與氯蟲苯甲酰胺桶混防治夜蛾類害蟲是否有增效作用,于2017年在花椰菜田進行夜蛾類害蟲田間藥效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在南通市金沙鎮(zhèn)新三園村一農戶菜地進行,土壤壤土。試驗作物為結球花椰菜,試驗時花椰菜5~6葉期。肥水充足,生產(chǎn)管理措施一致。
試驗藥劑為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助劑奇功。施藥器械為背負式電動噴霧機,單噴頭,噴孔0.7 mm。
試驗共設6個處理,各處理667 m2藥液用量為:處理1,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0 mL+水50 kg;處理2,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0 mL+水50 kg+奇功10 mL;處理3,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0 mL+水25 kg+奇功5 mL;處理4,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5 mL+水50 kg;處理5,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5 mL+水50 kg+奇功10 mL;處理6,清水對照(CK)。小區(qū)面積25 m2,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除藥劑處理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試驗于2017年4代斜紋夜蛾低齡盛期(9月12日)下午4點以后開始噴藥,并確保小區(qū)內每棵菜都均勻噴到藥。試驗期間平均氣溫23.2 ℃,平均濕度78.5%,施藥當天陰,試驗期間有4個降雨日,均為小雨,總降雨量12.8 mm。
試驗于藥前調查蟲量基數(shù),每小區(qū)調查5~10株,以蟲量定調查株數(shù),確保定點區(qū)域有足量夜蛾類幼蟲,藥后3、10 d仍在原點各調查1次殘蟲數(shù)。每次調查都逐株逐葉調查,分別記錄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及銀紋夜蛾幼蟲蟲量、卵塊數(shù)(或初孵卵塊數(shù))。計算校正防效。
施藥后定期觀察花椰菜的生長情況。
表1表明,藥前基數(shù)統(tǒng)計,斜紋夜蛾占總夜蛾量的70.26%,甜菜夜蛾占9.9%,銀紋夜蛾占19.8%。藥后3 d施藥處理對各類夜蛾的低齡(1~2齡)幼蟲的防治效果均較好,達90%以上,而對蟲齡高的防效有較大差異,對高齡斜紋夜蛾和銀紋夜蛾幼蟲達80%以上,而對高齡甜菜夜蛾幼蟲效果僅為6.7%。
表2表明,藥后3 d的防效,以氯蟲苯甲酰胺50 mL+水25 kg+奇功5 mL處理最好,達96.0%,其次為氯蟲苯甲酰胺減量用藥+水50 kg+奇功10 mL的處理,達94.78%,該兩處理極顯著高于未加助劑的處理。試驗中氯蟲苯甲酰胺50 mL+奇功10 mL加常規(guī)水量處理效果較差,主要是因為該處理各小區(qū)甜菜夜蛾高齡幼蟲占比大,因此拉低了防治效果。藥后10 d,各處理的防治效果均有所上升,加助劑的3個處理均達95%以上,高于未加助劑的處理,特別是減藥+助劑的處理,極顯著高于減藥未加助劑的處理。
表1 藥后3 d處理藥劑各類夜蛾高齡與
注:3齡以上幼蟲均劃為高齡幼蟲。
表2 不同藥劑處理夜蛾類幼蟲的總體防效
藥后1、3、10 d目測各藥劑處理區(qū)花椰菜的生長情況,每個小區(qū)均長勢良好,與對照無差異,未見有藥害發(fā)生,可見每個藥劑處理在試驗劑量下對花椰菜生長安全。
助劑奇功與氯蟲苯甲酰胺混配對防治夜蛾類幼蟲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在藥劑用量減少30%的情況下,藥后2次調查,防治效果均極顯著高于未加助劑的處理。為達到蔬菜安全生產(chǎn),可在防治時適當加入助劑,來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確保防治效果?;ㄒ巳~表面有蠟質層,未加助劑藥滴易滾落,加助劑后藥液的附著力、浸潤力、鋪展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施藥時不需要來回噴藥,快速噴藥可明顯減少用水量,在用水量減半的情況下,對夜蛾類幼蟲的防治效果仍然極佳,明顯高于常規(guī)用水量未加助劑的處理。
試驗的各藥劑處理對甜菜夜蛾高齡幼蟲均表現(xiàn)欠佳,對斜紋夜蛾和銀紋夜蛾高齡幼蟲的防治效果較好,達80%以上,而對這3類夜蛾的1~2齡蟲均表現(xiàn)優(yōu)異的防治效果,達90%以上。
試驗藥劑和助劑混用對花椰菜生長安全,未見有藥害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