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要:管道施工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管道敷設施工方法。目前在修建下水道、工業(yè)地下管道、地下人行道、穿越鐵路公路和河流的通道等地下工程時,為了避免對地下構筑物、風景區(qū)和地下建筑物的破壞,以及影響交通等問題,國內(nèi)外已經(jīng)廣泛地采用了這項施工技術,本文以京滬高鐵220kv電源進線管道為例,對實際工程施工組織設計進行說明講解。
關鍵詞:頂管施工、電源進線、承接支護、降水施工
1 工程內(nèi)容
1)新建電纜鋼筋砼三通井壹座。
2)新建電纜異形接頭井壹座。
3)新建1.6×1.7鋼筋砼電纜隧道單溝為43m
2 施工組織設計
1)施工目的:
本工程主要將已經(jīng)頂進完成的京滬高鐵,220KV電源進線2400頂管與之前后電纜隧道和井室進行完善和連接,使之為投入交付使用作傳承和銜接。同時,為連接工程的需要,對φ2400頂而工作坑南側進行支護。
主要為:
(1)工作坑的支護;
(2)電纜隧道單溝的施工。
2)施工方法選擇
三通井在原工作坑支護加固的基礎上進行。
電纜隧道單溝工程采用明槽開挖的方法進行,開挖深度在4.5—6.5之間,寬度為3.5米,而為電纜隧道以及進室的結構澆注開辟出工作層面。
3 工程面臨的難點
由于工程在綠化帶內(nèi)和主要干道一側,沒有辦法使用放坡等常規(guī)開挖手段,同時施工地域地下水位埋深僅為1.5米上下,因此,必須對溝槽底0.5米以下地行基和槽底進行降水施工。同時,目前正值雨季,施工地域是星羅密布的各種管線都對溝槽和基坑開挖有著諸多的不利和高溫酷署。
4 施工的安排和進行以及保障
為φ2400京滬高鐵,220KV電源進線連接工程擬對經(jīng)十西路φ2400頂進工作坑(南側)進行加固支護。
(1)支護緣由:因在φ2400頂進工程中,南側工作坑后背與在建電纜溝只有3米距離,工作坑后背無法支撐頂進所需的頂力,致使后背墻整體向南位移70—90cm的距離。
(2)支護方法:支護工作的施工時間約12-15天,考慮到時間緊迫和基坑降水所需的時間,擬采取:
①重新封底
用高標號水泥加減水劑對工作坑底部20cm重新封底。
在墊層施工冠成之后在墊層之上作鋼筋混凝土底板澆注。
②利用支架,膨脹螺栓接200×200mm的間距在墻體連接φ22(主筋)螺紋鋼排布和1500×200φ16螺紋鋼排布。在棋板支護后進行墻體支護澆注,鋼筋混凝土壁厚250mm(不含位移部份)對位移部份劃加大鋼筋排布,與墻體一同整體澆注。
③回填和鏈接。
在施工完成后,應按照園林部門的要求,對工作坑的上部進行1.5米以上的種植土置換和回填,為保證這一要求,要對工作坑上部原先因頂管工作坑的支護需要澆注的1.4米高(壁厚40cm)的鋼筋混凝土進行拆除。
(二)開槽和支撐
由于施工隊伍已經(jīng)進行了220KV電源進線的沉井和頂管的施工對施工地域的地下管線已經(jīng)有了一個相對基本的了解,這對開挖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綜合工期和施工環(huán)境限制,在基坑和溝槽開挖時,采用開挖和支護同時進行的方法,盡量減滋長開挖的面盒土方的產(chǎn)出,異形井和電纜的溝槽基坑均按設計面積加上0.5cm的工作而來進行開挖寬度設計。開挖分兩段進行,先期開挖至2m的深度,用挖掘機在溝槽二側壓下25mm的槽鋼以后再進行二次開挖到設計高程著運用槽鋼作二次支撐,橫向上下用二根螺旋絲杠對撐,槽鋼每米一根,插入基坑底部下1米,二根槽鋼之間用5cm的松土板作擋土板。
支撐施工完成后隨即進入溝槽和基坑的墊層、底板施工。
完成墊層和底板施工后,拆除溝槽底的連接槽鋼和底下的支撐開始電纜隧道單溝和異形井的鋼管砼施工。
(三)鋼筋砼施工
作為本工程的主體結構工程,鋼筋砼三通進,和接頭進以及電纜隧道溝的鋼筋、砼,澆注在通過上述施工手段來實施的,這才是本工程的施工目的。是完成整個電源進線工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目前這個高溫酷暑的季節(jié)下,在一個地下水非常豐富的施工地域中,進行以開挖為主的三通進和異形接線井以及電纜隧道干溝進行的施工,對施工人員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四)工程的再保障
為使施工在一個相對優(yōu)良的環(huán)境中進行溝槽和基坑的加固支撐是一個重要保障,那么基坑、溝槽的降水,就是保證施工順利進行的再保障。
本工程的降水采用豎井降水法,即利用頂管施工中使用的二個工作坑進行排水,在每個工作坑內(nèi)放置二臺φ100mm口徑的水泵進行排水,二個豎井深度均在8米以上。降水影響半徑為60—70m,這樣就包括了整個連接施工的整個施工段,也使電源進線連接施工有了一個可靠的再保障。基坑降水周期為二十天。
5 結論與展望:
由于在軟土地層中進行頂管施工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土體的應力、應變狀態(tài)變化相當復雜。由于受現(xiàn)場施工環(huán)境影響與資金制約,實際監(jiān)測只是從保護建(構)筑物角度進行的施工期地面沉降測量,沒有全面進行現(xiàn)場實驗來研究如孔隙水壓力、土壓力、管土接觸壓力、深層土體位移和管道內(nèi)力等在頂進時的變化規(guī)律。理論分析時采取了一些簡化與假設,尚須進一步加以研究與完善。
由于地質(zhì)條件的復雜性,上述普遍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對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CECS 137:2002給水排水工程鋼筋混凝土沉井結構設計規(guī)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2】上海市工程設計院.給水排水工程結構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3】 陳建斌,周立運.粉煤灰壩動力特性試驗研究陰.巖土力學,2005,26(3):437--440.
【4】 余彬泉,陳傳燦.頂管施工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