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睿,隋清澄
(1.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朝陽 122000;2.沈陽市廣全學校,遼寧 沈陽 110000)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自《詩經》開始,近三千年的中國詩歌史,產生了數(shù)不清的名篇佳作,描寫著詩人從生活中體會到的美,抒發(fā)著詩人從生活中感悟到的情。中國人在教育過程中對“生活之美”的追求古已有之,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指出:“吾國古代教育,用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六藝。樂為純粹美育;書以記實,亦尚美觀,射御在技術之熟練,而亦態(tài)度之嫻雅;禮之本義在守規(guī)則,而其作用又在遠鄙俗;蓋自數(shù)之外,無不含有美育成分者?!睍r至今日,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典詩文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我們正應抓住這個契機,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美的古典詩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去感受生活之美。
中國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美,大致有四個方面:
文學是語言藝術,但在詩歌誕生之初卻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朱光潛在《論詩》中指出:“詩歌與音樂、舞蹈是同源的,而且最初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倍魳?、舞蹈則和原始人類以生產活動為中心的生活實踐密切相關,可以說是我們祖先生活的美,也可以說是美的生活。正因如此,在詩歌擺脫了音樂、舞蹈而成為純粹的文學藝術之后,仍大量保留了音樂之美。
在詩詞中,把長句短句、強音弱音以及停頓進行有規(guī)律的組合,就會讓詩詞產生鮮明的節(jié)奏感。而控制節(jié)奏的快慢、聲音的高低,又會產生悠揚輕快或沉揚頓挫的美感。關于詩歌的節(jié)奏,很可能與原始人類的生產活動有關,也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杭育杭育”派。
我國古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還有著嚴格的韻律要求,正所謂“無韻不成詩”。押韻,也叫壓韻,就是將韻部(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為一類)相同的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一般在詩句的末尾),如《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边@首詩中第一、二、四句的末尾,“高”“絳”“刀”都壓“ɑo”的韻。讓人聽起來流暢連貫,讀起來朗朗上口。
在有了節(jié)奏和韻律之后,即使是幾個簡單的數(shù)字,在詩人的筆下也會成為藝術,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古典詩詞的音樂之美,關鍵在于以吟誦取代單純的背誦。吟誦是一種切實有效的語言訓練,也是一種美感形成的訓練?!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把吟誦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和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教師要及時進行誦讀指導,如糾正字音,指導停頓、節(jié)奏,感知詩歌的韻律等,教師還可以范讀或者采用多媒體播放范讀材料,同時展示出與詩詞相關的畫面,讓學生在聽與看的過程中自發(fā)地感受到詩詞的音樂之美。
繪畫是早于詩歌誕生的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它以線條和色彩為基本的藝術符號,描繪生活中的美。作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借描繪景物來抒情是抒情詩歌的一個普遍特點,所以說“詩畫相通”。蘇軾就曾評價王維的詩與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畫家用線條、色彩來勾勒畫面,而詩人卻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畫面。當然,詩詞中色彩詞匯的運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詩人經常將色彩引入詩詞,用以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色彩有直觀、鮮艷的特點,這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痹娭悬S鸝、翠柳、白鷺、青天共同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早春之景,學生可以在五顏六色中感受到自然、社會、人情三者共同構成的生活之美。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指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繪畫的美,還有建筑的美?!苯ㄖ朗侨藗冊谧约旱纳顚嵺`中對形式美的體驗的積淀,表現(xiàn)為外在形式上整齊的美和錯落的美。比如,近體詩中的律詩、絕句,體現(xiàn)的就是整齊的美,要求字數(shù)相同、節(jié)律相同、對仗工整。而詞(長短句)、曲體現(xiàn)的則是錯落的美。無論詩的整齊還是詞、曲的錯落,強調的都是一種形式上的和諧美。
除了外在形式上的和諧,古詩詞的結構方法也具有審美價值。中國古典詩詞中經常是用抽象的文字描繪具體的畫面,再將多個畫面疊加,類似電影的“蒙太奇”手法,這種手法借助讀者的想象 “填空”,經常會產生出乎意外的表達效果。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與生命,它來自于生活又讓生活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五味雜陳。詩人的人格、個性、對美的感悟和思考都蘊藏在詩詞的字里行間。
中國的古典詩詞,歷來有抒情的傳統(tǒng)。陸機在他的《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眹烙鹪谒摹稖胬嗽娫挕分幸舱f:“詩者,吟詠性情也?!蔽覀兘裉扉喿x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留下來的那些洋溢著真情的偉大詩篇時,無不感到這種真摯的情感給我們帶來的審美愉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詩人或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如《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或表現(xiàn)恬靜閑適的心情,如《小兒垂釣》《四時田園雜興》;或抒發(fā)摯友不舍之情,如《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等。
中國古典詩詞中所表達的深沉的情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優(yōu)秀完美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xiàn)。這種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情感美,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繁榮的巨大力量。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的角度去領會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同時盡量避免將情感抽象化、空泛化。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本蛻プ×谠毁H永州的經歷,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無辜被貶的遭遇,不愿與世俗同流的詩人在冰天雪地里,沒有飛鳥,更無人跡,不畏嚴寒,傲岸獨釣于烈風中,進而理解詩人遺世獨立的理想人格。
審美教育,指向學生的心靈,生活化的詩詞審美教學是在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同時,讓學生的情感也充分參與進來,獲得美的感染,從而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一顆創(chuàng)造美的心?!吧蠲缹W”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的存在之學,也是追問“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學。進入21世紀,當我們擁有了“好的生活”之后,理應有對“美的生活” 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