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土金
五屯城,是坐落在藤縣和平鎮(zhèn)屯江邊的一座古城,也是明朝中期廣西的一處軍事重鎮(zhèn)。據清同治版《藤縣志》記載:“城為磚砌,周三百三十丈,有串樓二百九十九間,東門二,南、西門各一,皆有樓濠,深一丈,寬一丈?!庇纱丝筛Q見五屯城當年的威嚴與繁華。
元朝時期,藤縣、平南、桂平等地是瑤民聚居的地方,由于瑤民與元軍時有沖突,在大德年間(1297~1305年)終于爆發(fā)了由黃德寧領導的寧鳳鄉(xiāng)大壬里(現藤縣古龍鎮(zhèn)一帶)瑤民起義,并迅速攻占了五屯等地(當時稱五隘),起義軍與官兵一直對峙。到元至正七年(1347年),元朝派南丹大總目校尉官覃普偉率兵圍剿,瑤民敗退后被迫潛入大瑤山(現金秀瑤族自治縣),覃普偉世襲千戶,并招四方佃民開墾五屯。因為該軍墾區(qū)處在濛江河和平段的河邊,所以濛江河在這里又叫屯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楊景平定廣西,檄諸“夷”歸化,覃普偉之孫覃福率民歸順。洪武四年(1371年),覃福上書中書省參政高杰,具陳守五屯策略,得到批準,遂招兵800多人,編附桂林中衛(wèi)左所報效。
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在五屯設千戶所,授覃福為千戶,率其屬墾守五屯。五屯成為明朝駐守廣西西江流域的一處重要軍事據點。
而在距離五屯城不遠的黔江中下游——武宣至桂平之間長約百里的地方,兩岸崇山峻嶺,江水湍急,在桂平的碧灘與弩灘間,有藤粗大如斗,連接兩岸讓人們賴以渡江,故此江峽段被人們稱為大藤峽。
大藤峽,又叫斷藤峽、永通峽,以其為中心,當時包括廣西東南部的潯州府、梧州府與平樂府西部及柳州府南部,方圓600多公里的地方,統(tǒng)稱大藤峽地區(qū)。明朝廷較早便在這一地區(qū)實行了“改土歸流”政策,并用武裝手段奪取瑤民、壯民的土地,又利用食鹽壟斷和專賣,對當地居民進行苛重剝削,甚至以封鎖食鹽進入廣西作為逼迫瑤民、壯民就范的手段,激起了大藤峽地區(qū)瑤民、壯民的激烈反抗。
明朝時期,生活在大藤峽一帶的瑤壯民眾,先后舉行了多次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前后經歷250余年之久。從洪武四年(1371年)開始到崇禎末年(1644年),大藤峽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有數十次之多,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就有14次,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數十名御史、總督、總兵,率軍60多萬人前往大藤峽地區(qū)圍剿,而從五屯出發(fā)和曾在五屯屯兵的明朝領將中,就有覃福和韓雍等人。
覃福(1351~1386年),字伯福,廣西藤縣寧鳳鄉(xiāng)人(現和平屯江),五屯千戶、五品軍功。明洪武八年(1375年),覃福于當地招募壯丁864人從軍,實行屯兵制。兵壯們農時耕種,農閑時訓練兵器戰(zhàn)法,戰(zhàn)時則集結作戰(zhàn)。所有兵壯編入軍籍,子孫世襲為伍。
洪武十九年(1386年),覃福受朝廷派遣,從五屯千戶所領兵前往進剿大藤峽起義,在追擊義軍途中因中埋伏被亂箭射傷墜馬身亡,后被明太祖敕封為“忠毅武德將軍”。覃福在五屯長期屯兵、設防,客觀上促進了五屯及其周邊地區(qū)的社會安定,也推動了當地農業(yè)生產的快速發(fā)展。
明成化元年(1465年),剛即位的明憲宗朱見深,著力平息大藤峽地區(qū)的“瑤亂”,于是任命都督同知趙輔為征夷將軍,右僉都御史韓雍協助治理軍務,率領大軍16萬人,開赴大藤峽地區(qū)征剿侯大茍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征戰(zhàn),韓雍攻破了大藤峽的核心地區(qū)九層樓,俘獲義軍首領侯大茍等780余人,并命人斬斷大藤,改“大藤峽”為“斷藤峽”;在其地置武靖州,又奏請朝廷準許分設廣東、廣西兩巡撫,進一步加強朝廷對大藤峽等地區(qū)的控制。
后來,韓雍升遷為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在兩廣鎮(zhèn)守多年。韓雍在征剿大藤峽農民起義期間,曾把五屯作為其屯兵的駐地,并于成化二年(1466年)開始修筑五屯城,逐步完善五屯城的相關軍事設施,使之成為一座軍事城池。
以兵部尚書總制兩廣、江西、湖廣軍務的王守仁,又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奏請朝廷再度增筑五屯城。此時的城墻為磚砌,城周長1090米,南北長383米,東西寬158米,占地100多畝,有串樓299間,分東、西、南城門,城內有街道、商戶、兩府衙門;城外緊鄰東門南側是白石巡檢司衙門,周邊建有三界、北帝、城隍、鎮(zhèn)江、覃福等五廟,還有游天府、觀音閣、護城河、較場坪、炮臺、烽火臺、拆堠臺等設施。整座五屯城的防衛(wèi)依山傍水,臨屯江邊還依次建有鎮(zhèn)江、保池、五相、天子、渡口等五個碼頭,成為明朝中后期在藤縣的一座頗具規(guī)模的軍事要地。
隨著封建王朝的覆亡,五屯古城最終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如今,當我們走進這座明代軍事城池時,只見屯江邊上斑駁的古碼頭猶存,飽經歲月滄桑的古城墻遺址猶存,只是屯江水流無聲、澄凈凝碧,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代替了昔日的刀光劍影。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猛陵山人蘇時學《爻山筆記》中的詩句:“翡翠何年貢,安沂舊著名。石如中婦艷,水比圣人清,五隘秋無警,三江夜有聲。漸看氛祲息,藤峽已銷兵。”這不正是對五屯古城的絕好描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