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自控是自覺控制所言所行,自由是揮灑自己的個性;自控與自由,表面上是矛盾的。但自控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該做什么才做什么。只有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只有絕不做某些事,才有可能做成一些事。所以,自控與自由,本質(zhì)上高度一致。
體現(xiàn)在行為方式和道德修養(yǎng)上,自控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日常言行方面的自控。簡單地說就是:不該你說的話不說,不該你做的事不做;關(guān)鍵在于,用生活理性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因情緒而失去了生活理性。
在某公交車上,一青年因為沒有及時給剛上車的老人讓座,遭受老人暴打,輿論為之嘩然。在某醫(yī)院,一九旬老人搶救無效去世,老人的孫子舉起椅子砸向救人的醫(yī)生,結(jié)果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代價。在某班機上,一八旬老太往飛機發(fā)動機拋硬幣為自己祈福,導致飛機無法按時起飛,150名旅客滯留。在某野生動物園的猛獸活動區(qū),坐在副駕駛座上的妻子因為對丈夫的駕駛不滿,一氣之下拉開車門下車去取代丈夫開車,猛虎瞬時出擊,導致女方深度毀容,下車救女的老母葬身虎口。情緒是魔鬼,駕馭不了魔鬼,即被魔鬼所吞噬。
二是專業(yè)素養(yǎng)和決心意志方面的自控。歸結(jié)起來就是:是否明白你的目標所在,是否能夠堅定不移地去實現(xiàn)你的目標,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率大軍勞師遠征,軍需是大問題,所以急于與司馬懿大軍決戰(zhàn)。司馬懿看穿諸葛亮的弱點堅守不出,等到諸葛亮大軍糧草不繼,只能不戰(zhàn)自亂或及早撤兵。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令人將女人服飾送與司馬懿。司馬懿坦然受之。盡管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但七出祁山無功而返,與司馬懿高度的自控力大有關(guān)系。
《三十六計·美人計》有云: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也就是說,即使是多謀多智的將領(lǐng),也可能為感情、情緒所左右而導致失敗。怎樣“伐其情”呢?《孫子兵法·計篇》給出了方法:“利而誘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等等。為帥為將者,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多么兵強馬壯,都只有走向覆滅一途。還在袁紹實力遠遠超過曹操之時,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就對袁紹不屑一顧:“冢中枯骨耳,吾早晚必擒之。”曹操何以有這樣的自信呢?因為他深知袁紹的弱點:干大事則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即不僅分不清事之大小,而且難以自控。
三是在道德修行方面的自控。曾國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完人之稱,毛澤東有“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之語。曾國藩的人生成就,家教和讀書的作用當然不可忽視,但是,曾國藩中進士入翰林院,出翰林院做京官,就開始自覺的品德修行,也是非常關(guān)鍵的原因。
曾國藩號“滌生”,是他自己取的?!皽臁奔础跋礈炫f染之污”,“生”即“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曾國藩要求自己,“讀書不二”,即“一書未讀完,斷不看他書”;“謹言”,即“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夜不出門”,即“曠功疲神,切戒切戒”。曾國藩也是人,具有人皆具有的弱點;為了在道德修行上有所精進,曾國藩終生不忘反省自己。例如,聽說菜市口行刑,曾隨人前往觀看,回來后在日記中警戒自己:“真是仁心喪盡,徘徊良久始歸,尚得為人乎?”晚上外出游玩,返回即反?。骸盁o事夜行,心貪嬉游,尚說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