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迅偉,中國采購商學院院長、中國采購與供應鏈工作坊總教練、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原核心專家、《中國采購發(fā)展報告》編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物流分會理事、上海管理科學學會精益六西格瑪委員會專家、美國ISM采購經理職業(yè)認證CPM、CPSM指定培訓師。擁有25年國企、外企和民企工作經驗;先后在美國、歐洲、亞洲等多個世界500強公司任采購經理、全球采購經理、采購總監(jiān)、集團供應鏈總監(jiān)、總經理、董事長。曾因降低采購成本的突出貢獻,獲得世界500強公司德爾福美國總部全球總裁特別獎
3年前,我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全球供應鏈管理高峰論壇”上講過一個觀點,未來可能會實行“計劃經濟”。當然,這個“計劃經濟”不同于傳統的計劃經濟,前邊要加一個“新”字,叫“新計劃經濟”。我的這個觀點是基于供給側改革和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背景而提出的。當時我還開玩笑地表示,如果聽到別人也有此說法,那就叫英雄所見略同。
2年前,馬云亦提出了“新計劃經濟”的觀點,結果“樹大招風”,遭到了許多經濟學家的激烈批判。我相信馬云也認為這是他的原創(chuàng)結論。
后來,我查閱了一些文獻,發(fā)現這既不是我的原創(chuàng),也不是馬云的原創(chuàng),“新計劃經濟”這個提法早在20世紀就有人提到了。
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斯蒂芬·博丁頓在其出版的《計算機與社會主義》專著寫到計算機和數字技術很可能與私有制的市場經濟不相容,并系統地提出基于計算機的“新計劃經濟”概念。后來,國內外常有學者提出用大型計算機“召回計劃經濟”的主張。
1997年,美國學者安迪·波拉克發(fā)表《信息技術與社會主義的自我管理》,論述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fā)展與廣泛應用為未來實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波拉克指出,遍布全球的成千上萬的社會基層組織,如果像商業(yè)界、政府部門或研究機構那樣,通過互聯網相互聯絡,分享它們龐大的數據庫和經濟模型工具,那么,就可以向民主的、高效的計劃經濟過渡。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也有人提出一個設想,即利用大型計算機系統建立國民經濟規(guī)劃部,由這個部門精確計算出每一個經濟主體每天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銷售多少。
我是學自動控制出身的,當我還是一個學生時,認為計劃經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信息失真,以及不能對變化快速做出反應。因此,一旦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信息化社會,則有可能解決之前的失敗原因。當然,這只是我當時的頭腦風暴。
中國改革開放,推行市場經濟體制。直到現在,我相信并支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但我腦中一直有一個問題:難道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就是非此即彼、彼此對立的兩種經濟模式嗎?
之所以陸續(xù)有一些學者提出了“新計劃經濟”,根本在于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在大數據時代,企業(yè)對客戶的需求有更準確的抓取,一旦把紛雜不確定的外部需求通過大數據變成一個確定的需求,就有可能觸摸到市場經濟那只看不見的手。
我這所以想到“新計劃經濟”這個觀點,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大家正熱議供給側改革。我認為,供給側改革除了轉型升級,避免大家都到日本買馬桶蓋之類的以外,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即供需錯配的問題。
如果供需精準匹配,就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按計劃生產,生產將有可能實現無冗余和庫存。當然,這個計劃必定是客戶的需求。
馬云的觀點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要重新定義,萬物互聯的時代,人類獲取數據的能力遠遠超過人的想象,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將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大數據會讓市場變得更聰明,讓計劃和預判成為可能,所以,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
支持者認為,互聯網普及之前的計劃經濟是“老計劃經濟”?;ヂ摼W的出現,電腦的大量使用,使人類進入到了一個新紀元,“新計劃經濟”的誕生就有了必然性?!靶掠媱澖洕笔窃诔笮蛿祿?、計算機和互聯網等技術條件下對“老計劃經濟”的補充和發(fā)展,即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生產信息和消費信息的采集和處理,在社會化大生產和靈活的物流配送體系下,對產品的生產、銷售、分配和消費進行計劃指導。它把準確預測消費和計劃生產擺在同等的位置上,既有消費品市場的競爭,又有計劃的和諧,即所謂的“新計劃經濟”。
反對者也有自己的觀點和論據。他們認為,使計劃經濟重新變得可行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基于數據的決策只是科學決策,而不是企業(yè)家的決策,企業(yè)家必須看到知識和數據背后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企業(yè)家的決策是超越數據的。
我覺得分歧的關鍵點在于,反對者把整個社會視作一個研究對象,在此情況下,當然不能忽視市場競爭的作用,不能忽視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的作用——他們不僅滿足客戶的需求,還要創(chuàng)造客戶的需求。從此種角度來說,我們需要通過競爭使社會要素得到最優(yōu)配置,使企業(yè)家的智慧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但是,我們設想一下,在一個企業(yè)內部、一個供應鏈內部,買賣雙方之間,比如在汽車行業(yè),主機廠和其供應商之間,更需要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呢?我認為,選擇更多的是前者。
簡單地理解,計劃經濟是企業(yè)生產時就已經知道客戶是誰、需要什么和需要多少,然后依據計劃生產,這樣效率高、浪費少。市場經濟是企業(yè)生產出來,不確定哪些是客戶需要的,需要通過市場競爭,把產品賣給需求者;反過來,需求者也不確定哪些企業(yè)能提供所需產品,需要通過廣泛的比較,進而進行選擇。
市場經濟的確有激勵創(chuàng)新和改善的作用,以滿足需求者不確定的需求。但是,我們想象一下,在一個供應鏈內部,比如整車廠,其生產的車子大量堆放在停車場,不確定客戶在哪里,時間久了,車子就可能會過時,有的車子還可能在存放過程中產生損壞,造成許多浪費。而如果按照“新計劃經濟”,生產時就清楚誰需要,生產出來就可以迅速交到客戶手里,作為生產者來說,這樣的效率顯然是最高的。
也許你會指出,消費者總想跟別人不一樣,要貨比三家。實際上,“新計劃經濟”也能實現競爭。
消費者可以選擇大眾品牌汽車,也可以選擇通用、豐田;可以選擇進口車,也可以選擇國產車;可以選擇這款車型,也可以選擇那款型,甚至還可以試駕。但是,比較之后,他們總會確定買不買、買什么。當客戶在網上下單,其需求就已經確定了。由于互聯網技術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整條供應鏈是透明的,每個供應鏈的參與者都知道自己最終的客戶是誰、什么時候需要、需要多少,這時安排生產就變得非常有計劃,這種效率將會更高。因此,我提出“新計劃經濟”將是未來采購供應鏈領域的新趨勢。
如果把以上觀點用現在流行的“互聯網+”語言進行表述,那便是從前是B2C,未來是C2B。過去是商家(廠家)揣摩猜測客戶消費者用什么、用多少,再開發(fā)生產,用盡各種手段討好消費者以把它銷售出去;未來是商家(廠家)根據消費者網上購買留下來的痕跡,精準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消費者已經參與了產品設計當中,生產者完全按照需求者的需求生產。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如果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對稱,解決了信息成本的問題,“新計劃經濟”能否成為主導?作為供應鏈研究者,我認為一定是努力觸摸市場經濟那只看不見的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刊無關。本文來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新書《采購2025:數字化時代的采購管理》,經本刊重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