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杉 華楠
對基層的調(diào)研一定要親自去,不能派一張問卷去,要下到最底層,到店里和店員交談。
跟店員談話不要問“科學問題”,要問家常問題。比如,你不能問“咱們的顧客男女比例分別占多少?”“分布在什么年齡段?”這些問題是你自己回家統(tǒng)計分析的事,不能讓店員給你答案。你要問:“今天來了幾個客人?”“賣了些什么?”你要具體地問店員每一個顧客的購買過程。
要把消費者調(diào)研做明白,必須在一個點深入下去。
在一個店里,你和店員詳談之后,不妨坐下來觀察兩個小時。
比如在超市里觀察牙膏的消費情況,你會看到這樣一個過程:
一個顧客推著購物車走過來,一邊走一邊瀏覽貨架上的牙膏;停下來注目于一盒牙膏片刻,繼續(xù)往前走;停下來,拿起一盒牙膏,看看后放下;又拿起一盒看看,再翻過來仔細看包裝背后的文案,放回貨架;往前走兩步,掉頭回到最開始注目的那盒牙膏,仔細看看包裝背后的文案,放回貨架;快步走回第三次注目的那盒牙膏,扔進購物車里,選擇結(jié)束。
不,沒結(jié)束。他可能過一會兒就折回來,把剛才放進購物車的牙膏放回貨架,換成第一次注目的那盒牙膏,也可能兩盒都要。
這樣你就觀察到他買牙膏的整個過程竟然有七個動作。這時候,你上去送一個小禮品:“我想耽誤您幾分鐘時間,給您做個訪談可以嗎?”然后你和他一起回憶他剛才的七個動作,問他在每一個動作時怎么想的。
這樣觀察十個人,你就知道顧客買一盒牙膏要花多少時間,哪些因素會對他的購買產(chǎn)生影響。
你的產(chǎn)品開發(fā)和包裝設(shè)計就是為了設(shè)計這個過程、這場戲。這些具體的故事和具體的地點對決策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