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玲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美國在移民上的“多源”性導致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世界也隨全球化而愈發(fā)處于一個眾聲喧嘩的多元文化語境中。而其面向全球市場的動畫電影,則在創(chuàng)作風格、營銷策略等方面,都體現(xiàn)著對多元文化語境的迎合。
多元文化語境是本文對美國動畫電影進行探析的基本預設,因此我們有必要先就其具體內涵進行廓清。多元文化語境是人們用以對“文化多元論”中社會境況的一種總結。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為了對抗已經(jīng)為很多人認可的“文化熔爐論”,美國的猶太裔學者霍勒斯·卡倫提出了“文化多元主義”(Pluralism)的觀點。與具有一元論性質的“熔爐論”標榜美國作為文化熔爐對異質的、后來的文化進行“化他為己”式的融合、同化不同,文化多元主義認為不同的文化應該是一種共處并存的關系,即使存在融合和滲透、借鑒等,也不意味著對其他文化進行消滅。顯然,這一理論顯示出了更多的包容性,因此在隨后的近一百年中,隨著美國國內的民權運動,群體權利等實踐和理論的發(fā)展,文化多元主義越來越為美國主流所接受。
而在美國之外,事實上,作為“熔爐”的美國主流文化也并不能將其影響力覆蓋到全世界,其對外輸出的動畫電影也勢必在對具有多樣性的、在世界上依然有著一席之地的各類文化面前保持低姿態(tài),這就是美國動畫電影當前面對的多元文化語境。試看在《獅子王》(1994)中,木法沙對兒子辛巴所傳授的“生生不息”、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主義觀點,其實也是文化多元主義的一種隱喻。當辛巴認為自己身為獅子理所當然要吃羚羊的時候,木法沙卻提醒辛巴,獅子死后肥沃了羚羊賴以為生的草,因此必須尊重食物鏈上的每一種生物,這才是維系整個大草原健康的關鍵。這一態(tài)度,正是美國動畫人在多元文化語境下不以美式文化為強勢文化自居,而承認不同文化之間的影響,維護不同文化之間平起平坐地位的隱喻表達。
但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承認,對于世界多元文化語境的擁抱,并不意味著無原則地對外來者進行包容,甚至是在接納外來文化之后,喪失自己文化的主體性地位。文化多元主義在拒絕將他人置于熔爐時,也拒絕自己進入他人的熔爐。在《憤怒的小鳥》(2016)中,這種“本土”與“外來”之間的矛盾被具化到綠豬對鳥蛋的盜取上。片中,小鳥作為熱帶小島的主人,原本生活在一片和睦寧靜中,對于神秘的綠豬的到來,小鳥們也表現(xiàn)出了包容的心態(tài),對綠豬表示了歡迎。不料綠豬開始反客為主,甚至竊取小鳥的鳥蛋,最終激起了小鳥們的憤怒,以“胖紅”“炸彈黑”等為代表的小鳥對綠豬開始了毫不留情的反擊??梢哉f,電影指出了多元化有可能對社會生態(tài)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呼吁身處“文化主人”地位的人們保衛(wèi)自己的文化空間?!傍B蛋”在電影中,就有著文化積淀與文化話語權的隱喻。
另外,由于“多元文化主義可以指任何東西,也可以什么都不指”,多元文化語境既可以被用來作為一個線性框架,指稱美國動畫電影從美國內部的傳統(tǒng)文化走向現(xiàn)代文化,也可以作為一個空間結構,指稱美國動畫電影對于不同地域文化的接納,也可以用來指稱動畫藝術和其他藝術之間的交叉關系等。
就美國動畫電影的外在形式來看,它的本體特質就是由多元文化語境決定的。美國動畫電影是融合了多重電影藝術、美術藝術等元素的電影種類。早年,在沃爾特·迪士尼開啟美國動畫電影的時代時,此時的電影深受當時風靡全國的歌舞類型片的影響。歌舞片中,用歌舞來烘托氛圍,突出人物形象,讓音樂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超凡脫俗的藝術形式,被充分引入到動畫電影中。例如在美國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1937)中,七個小矮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唱起了“Heigh Ho”之歌,其個性的豪爽開朗一覽無余,這也與他們接納白雪公主的心態(tài)相互對應;又如白雪公主幫助小矮人打掃房間時,有《打掃歌》,而白雪公主在井邊和王子在一起時,唱的則是《許愿歌——愛之歌》,人物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心境通過歌舞傳達給觀眾。而后來觀眾對于動畫電影的反饋也說明了,或寄托了豐富情緒,或隱含了煩瑣塵事,或具有思辨意味的歌舞元素,是觀眾對美國動畫電影感到百看不厭的原因之一。以至于在后來的迪士尼動畫中,為敘事加入藝術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的載歌載舞的場景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固有套路,即使是在歌舞電影在20世紀70年代后已經(jīng)沒落的情況下,以迪士尼為代表的美國動畫制作者依然重金投入于動畫中的歌舞設計,在動畫這一藝術中延續(xù)著歌舞片文化。
而在迪士尼之后,夢工廠、皮克斯等動畫工場紛紛出現(xiàn),在動畫電影的基本特征與共有屬性等方面與迪士尼一致之外,又在動畫電影的風格上力求對迪士尼進行突破,創(chuàng)建自己的獨特性。這也就導致了,動畫電影與其他電影既保持獨立性,又進行文化上的交匯互動,動畫電影之間也有著這種關系,各動畫巨頭之間相互獨立——如夢工廠等就不再表現(xiàn)迪士尼的“王子公主”文化,而迪士尼則繼續(xù)在這一文化上深耕細作,而一些小眾文化如哥特文化也進入到美國動畫電影中,《鬼媽媽》(2009)、《僵尸新娘》(2005)等動畫電影出現(xiàn)——又相互借鑒,如在皮克斯的《機器人總動員》(2008)中,電影就借瓦力喜愛在電視中看十分古老的百老匯歌舞劇,以及極具復古意味,同時又點出影片靈魂的Put
On
Your
Sunday
Clothes
和It
Only
Takes
a
Moment
等歌曲,來映襯出未來高科技時代下地球的荒蕪蕭瑟,暗示了瓦力對伊娃的愛情,完成了一次向歌舞片文化的致敬。多元文化語境也意味著文化產品的流布區(qū)域。在美國動畫電影日益成為一種跨國界、跨地域的大眾主流休閑娛樂方式之后,美國動畫電影便主動地在敘事上進行調整,包括主人公所處的社會生態(tài),故事發(fā)生的地理空間等,都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格林童話》或《安徒生童話》以及西方民間故事中的歐洲,而是延伸到世界各地,以讓不同地域的觀眾產生好奇感或親切感。
如早在《阿拉丁》(1992)、《風中奇緣》(1995)等電影中,迪士尼就已經(jīng)開始塑造異國“公主”。《阿拉丁》故事來源于中東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神燈》,電影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人情事理以及社會制度等無不體現(xiàn)了中世紀阿拉伯文化。而《風中奇緣》則塑造了印第安公主寶嘉康蒂的形象,并且通過來自英國的殖民者和北美大陸土著之間的沖突,重申了文化多元性的必要。而在21世紀,通過改易敘事背景來體現(xiàn)多元文化,以贏得更大市場回報的最具代表性的范例,則莫過于《功夫熊貓》(2008)及其續(xù)作。龐大的中國市場成為美國動畫人將中國文化搬上大銀幕的最直接動力。在《功夫熊貓》中,處處可見美國動畫人對中國文化元素的“拿來主義”式的處理,而在續(xù)作中,中國動畫人對電影創(chuàng)作的參與比例也隨之提高,電影的“中國味”越來越濃,電影在中國的票房也節(jié)節(jié)攀升。電影的核心文化便是中國的“功夫”,電影中不斷出現(xiàn)如太極、點穴等中國傳統(tǒng)武術內容,以及如打坐參禪、“天人合一”等來自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文化心理的內容,還有俯拾皆是的中國民樂、剪紙和皮影等中國傳統(tǒng)美術文化符號。盡管中國觀眾清楚地知道《功夫熊貓》是一頓來自好萊塢的拼裝式的文化快餐,但依然欣然接納,大快朵頤。
盡管,這種對于文化差異性的探索和對文化多樣性的迎合,有時是存在瑕疵的。美國動畫電影并不能夠每次都尋找到自身審美與異域文化的最佳契合點。例如在《花木蘭》(1998)上映后,中國觀眾就表達了對電影扭曲中國文化的不滿,認為電影中花木蘭的際遇,如被父母安排接受媒婆的“相親”,接受來自皇帝的鞠躬等,都脫離了中國的歷史。但這并不能抹殺美國動畫電影主動考察、運用東方文化的意義。
而從時間線性框架來看,美國動畫電影在價值觀上,也在變動的時代語境中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tài)。如我們可以在早年的如《仙履奇緣》(1950)等電影中,窺見童話版本中的男權文化色彩?;夜媚镄恋氯鹄谧约罕粔浩鹊倪^程中,幻想著有一個英俊的王子來拯救自己,女性顯得較為懦弱,不能夠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且在最終的“得救”后,女性必須要走進結婚生子的命運中,與男性進行緊密的捆綁。而在后來的如《公主與青蛙》(2009)、《勇敢傳說》(2012)、《冰雪奇緣》(2013)等動畫電影中,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女權文化對美國動畫電影的深刻影響。女性對于男性的依附性已經(jīng)大大減弱,女性可以勇敢地走出家庭,婚姻和愛情對于女性的重要性也大打折扣。例如在《冰雪奇緣》中,最重要的情感主線并非安娜和克里斯托弗的愛情,而是安娜與姐姐艾爾莎,兩個女性之間的情誼,以及艾爾莎正視自己操縱冰雪的能力,重新認識、接納自我的心路歷程。艾爾莎的冰雪能力正是電影釋放的,女性能力要得到充分發(fā)揮的信號。而王子不但不再是公主的拯救者,還有可能成為施害者和困境制造者,公主一旦認識了王子的真面目,就能夠果斷結束感情,向著更寬廣的世界尋求自己的未來。
在《瘋狂動物城》(2016)中,電影在繼續(xù)書寫女權文化的同時,還直接針對多元文化語境中的刻板印象問題進行了討論。電影中的動物城號稱能做到各種動物和睦相處,似乎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樣板。然而偏見的消除并非易事。兔子朱迪作為一名女性,在被警察上司歧視的同時,朱迪自己也隱隱歧視著她認為狡猾、投機的狐貍尼克。最終,朱迪通過奮斗得到了他人的認可,而尼克等食肉動物也證明了自己的善良。食草動物對于食肉動物的誤解影射的正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族歧視問題。只要這種錯誤的價值觀繼續(xù)存在,動物城就不可能是一塊烏托邦式的樂土??朔N族歧視,走向真正的平等,正是多元文化語境下的重要價值觀。
和真人電影一樣,美國動畫電影也是一種以市場為核心的消費藝術。長期以來,美國動畫電影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穩(wěn)定而可觀的受眾群體,相比起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動畫電影具有更為強大的傳播優(yōu)勢以及話語力量,這不僅僅是先進技術帶來的,也是美國動畫電影能夠主動滿足各種文化背景下觀眾多元的文化記憶與價值觀使然。在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背景下,動畫電影的生態(tài)空間已經(jīng)與數(shù)十年前截然不同,中國動畫人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有必要對美國動畫電影在外在形式、敘事和內在的價值觀等方面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游刃有余進行借鑒,從而滿足更多觀眾的文化心理以及受這種心理帶動的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