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摘自習(xí)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lǐng)導(dǎo)干部學(xué)習(xí)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唐太宗的治國方略受到了老子“清凈無為”“修身治國”思想的影響。正是由于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xùn),借鑒了老子治國之道,采取了一系列緩解社會矛盾的措施,才開創(chuàng)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貞觀之治的新局面。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不已,兼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貞觀政要》是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對身邊大臣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論政話語,對后世有很大的啟示及借鑒意義。
在上面這段對話中,唐太宗分析了隋煬帝滅亡的原因。他對侍臣說,當年隋煬帝剛平定京師時,宮中美女、珍玩,沒有一個宮院不是滿滿的,但隋煬帝還是不滿足,橫征暴斂搜求不止,再加上東征西討,窮兵黷武,老百姓不堪忍受,于是導(dǎo)致了隋朝的滅亡。唐太宗表示要引以為戒,并用打比方的方法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之道:“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闭J為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只要樹根穩(wěn)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并提出:“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nèi)外而施之。
——摘自1990年3月《擺脫貧困·從政雜談》
“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這兩句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要權(quán)衡大事小事、急事緩事,抓大事不放,抓急事先辦。“連上下而通之,衡內(nèi)外而施之”,為后人補句而成,對仗工整,意思互補。就是說,要溝通上下左右,做到上情下達、內(nèi)外有別,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穆公曰:“誠如先生之言,遂可以霸天下乎?”蹇叔對曰:“未也。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夫?qū)彺笮《鴪D之,烏用貪?衡彼己而施之,烏用忿?酌緩急而布之,烏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也近矣?!蹦鹿唬骸吧圃昭院酰≌垶楣讶俗媒袢罩徏??!?/p>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六回》
《東周列國志》是明末文學(xué)家、戲曲家馮夢龍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該書以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為主線,描寫了從宣王中興到秦滅六國這段波譎云詭的歷史,涉及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在《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六回“歌扊(yán)扅(yí)百里認妻 獲陳寶穆公證夢”中,秦穆公問大臣蹇叔:怎樣才能稱霸天下?蹇叔回答:要稱霸天下,必須做到毋貪、毋忿、毋急這“三戒”。蹇叔認為:貪婪反而失去更多,氣憤招致災(zāi)難,性急容易受挫。并指出正確的方法:“審大小而圖之”“衡彼己而施之”“酌緩急而布之”。告訴穆公,如果能審視目標的大小量力而行,何必還要貪呢?如果能衡量敵我的力量采取行動,何必氣憤呢?如果能斟酌情況的緩急處理問題,何必著急呢?如果做到這“三戒”,離稱霸天下也就不遠了。
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
——摘自2011年3月1日《關(guān)鍵在于落實》
“空談?wù)`國,實干興邦”。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中總結(jié)出來的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結(jié)論。古人曰:“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政貴在行”“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歷史上有許多空談?wù)`國的教訓(xùn),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以致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此類誤國之鑒,發(fā)人深省。
群臣奏入,下于有司;公卿集議,復(fù)奏行之。其所行者,著為故事,因時增易,百職準以決事。自漢以來皆然,舍是無以為政。然有治不治者,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若徒以文也,譬之優(yōu)偶之戲,衣冠言貌,陳事辨理,無不合度,而豈其實哉!
——(明末清初)唐甄《潛書·權(quán)實》
《潛書》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1630-1704年)所著。該書歷時三十年成書,唐甄自言:“不憂世之不我知,而憂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結(jié)于中,不可以已,發(fā)而為言”。文體仿先秦諸子,初名《衡書》,意在權(quán)衡天下;然作者以連蹇不遇,遂改為《潛書》,意為潛而待用。
唐甄不僅是一位先進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成功的實踐者。他在山西長子縣做知縣時,為了動員百姓種桑養(yǎng)蠶,不但挨家挨戶做說服工作,而且?guī)ь^示范。結(jié)果沒有發(fā)一紙文書通告,就在三旬之內(nèi)種桑80余萬株。
他的成功經(jīng)驗便是“為政貴在行”?!靶小?,就是落實。唐甄認為,文書通告只是“藉以通語言,備遺忘耳,奚足恃乎?”故而他提出:“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實”,就是實干,踏踏實實做事。
唐甄認為,為政最重要的是付出實際行動,這樣天下就可以太平;反之,浮夸文飾,百姓就不得安寧。唐甄的這一觀點,主要是針對當時官場中公文泛濫、有令不行的弊端提出的,并非一概否定發(fā)布文告推行政令的作用。他認為,如果只管發(fā)文,不問落實,其結(jié)果只能是“百職不修,庶事不舉,奸敝日盛,禁例日繁,細事糾紛,要政委棄”,公文告示貼滿大街小巷也形如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