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聊
每年都會發(fā)生若干個狗血事件,這些事件如同“盛宴”,一旦發(fā)酵常常讓大眾味蕾打開,食欲猛增,仿佛荷爾蒙,一夜間催生出無數(shù)的動力和樂趣。譬如每年都要噴發(fā)的若干件明星、“大腕”離婚娛樂事件,本是再簡單不過的私人婚姻,但卻惹來無數(shù)粉絲的引頸關注。可謂是一次臟話的雜交實驗,一座人性侮辱史上的高峰。這時,有一大桿子圍觀者,心里住著骯臟,嘴上卻在掛著道德。
這些打著道德旗號的人,是見不得半點齷齪勾當?shù)?,哪怕是人家兩口子掐架、孩子上學等與道德半毛關系都沒有的雞毛蒜皮之事。他們圍觀、起哄、謾罵,站在道德高地,把對生活中的一切憤懣都傾瀉到一個“有過錯”的明星、“大腕”身上。
的確,社會精英們應該有更高的道德標桿,他們不僅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成功人士,也應該是道德楷模。但我想說的是,他們也是人,只要不觸犯法律和道德底線,屬于他們的私人空間,我們還是應該多給予些理解和寬容。
可現(xiàn)實是,總有一些好事者,對于明星們的緋聞樂此不疲。前幾年,一個女星疑似婚內(nèi)出軌,被狗仔們窮追猛打,面對人家的私事,打著道德旗號的人,先是幸災樂禍的圍觀、謾罵,繼而又尋找與此有關的目標們對號入座。于是乎,就有與此無關的一干人等,開槍躺槍中槍,被揭老底,被打倒。后來,真相大白,在劇情反轉(zhuǎn)中,大家呵呵一笑。
我們說,在一個沒有監(jiān)督和為后果買單的背景下,人們在選擇批判對象時,是口無遮攔的。往往,他們?yōu)槟骋患|動眾怒的事件,添加細節(jié)和籌碼,最終一同將這幕大戲推向高潮。很多時候,在這些憤怒者的眼中,張三已經(jīng)不是張三,李四也不是李四,他集合了一切自己印象中、認識的、聽聞的、卑劣的“丑陋”形象。“犯事者”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卑鄙”的符號,人們唾棄的也已經(jīng)不只是他本身,而是那個自己想象中的一群標靶。這很像那些在拳擊沙袋和飛鏢靶盤上掛上仇敵照片的人們,靶子很無辜,幻想中的敵人才是真實的發(fā)泄對象。
其實,對于娛樂事件,無論出軌外遇也好,感情破裂也罷,這一切都是純粹的私域,它不需要來自公共空間的介入和解讀。譬如家庭、伴侶內(nèi)部的互動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即便作為娛樂人物,主動或被動地被外界知道眾多故事,但真正的瑣碎細節(jié)、生活場景以及更為隱秘的部分,都不可能真的為外人所知。外界的一切分析和斷定,一切對他們的贊許和謾罵都是失真的。即便作為朋友,我們都不可能真的能搞清楚對方的家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那么對于一個我們根本不認識的、只是通過戲劇角色了解的人物,我們又有多少發(fā)言權呢?
人性的善惡,是個隱蔽性的東西,有的時候,真的不是被一件兩件小事所掩蔽的。窺私,是人們頑固的本能,這不應該被批判。伸張正義,也是每個公民的良心所在,應該給弘揚和點贊。但如果窺私動輒演變成道德石刑,就理應被警惕?,F(xiàn)在一有負面事件,就有人開始喊打喊殺,更有勝者站在道德高地大聲疾呼,該怎么怎么,一呼百應,甚至有人說她應該千刀萬剮……
在現(xiàn)實世界,我們喜歡呼喊著尊重各種權利和隱私,但內(nèi)心卻讓人匪夷所思,每當他人的私事被透露,所有人都恨不得去扒光對方的衣服,恨不得操持起真正的石刑。他們不過是覺得,自己對某某唾棄得越憤恨,就能反襯得自己越純潔。
狗血事件也許依然會發(fā)生,道德與骯臟依然在表演。但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是否該洗一洗,看看有多少灰塵沉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