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善慶
【摘要】 明式紅木家具,不是斷代考據(jù)的時間概念,而跨越時代的藝術概念,它成為了一種“范式”。它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的內(nèi)涵和外在形象的材質美、造型美、工藝美和組合美。它成就于明和清初期,風靡于當下。
【關鍵詞】 明式紅木家具;儒釋道;形象美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從1944年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中國花梨家具圖表》出版和2003年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出版以來,明式紅木家具以其精美典雅的外在形象和深刻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完美結合,在中華五千年的器物歷史上獨領風騷,價值一路飆升,引發(fā)了世人的關注,掀起一股又一股的鑒賞潮和收藏熱。本文僅就什么是明式紅木家具、它在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外在形象和文化內(nèi)涵等進行闡述和探討。
一、什么是紅木家具
中國家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fā)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范式,沿及清初,約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因而被后人稱為“明式家具”,成為中華民族家具文化風格的代表。
古代家具用木材為質料制作的有兩類:一類是軟木,如桃木、榆木、柏木、龍眼木、樟木、柳木等柴木制作的家具;另一類是以紫檀木、黃花梨木、酸枝木、雞翅木等優(yōu)質硬木制作的家具。后者優(yōu)質硬木,又統(tǒng)稱為“紅木”[1]40-50,形成了明式紅木家具。
明代家具,是專指在明代制作的家具,它是作為斷代考據(jù)的時間概念。而明式家具跨越朝代,則是藝術概念。兩者有著本質區(qū)別。明式家具是我國明代及清初形成的一項藝術成就,被世人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在世界家具體系中享有盛名。明式家具在工藝制作和造型藝術的成就已達到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水平,是中國智慧和工藝制作能力相結合的杰出代表。
明式家具的風格特點有:造型大方,比例適度,輪廓簡練、舒展;結構科學合理,榫卯精密,堅實牢固;精于選料配料,重視木材本身的自然紋理和色澤;雕刻線腳處理得當;金屬飾件式樣玲瓏、色澤柔和,能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等等。
在追溯中國古典家具的歷史淵源時,我們總能十分清晰地梳理出明式紅木家具作為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那光彩奪目的一頁。那么,為什么明式紅木家具可以達到登峰造極的狀態(tài),而且是在特定歷史時期?有哪些因素促進了明式紅木家具的形成?
二、明式紅木家具形成的歷史緣由
(一)安定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發(fā)展
明代中葉,舉國上下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城市經(jīng)濟活躍,手工業(yè)飛速發(fā)展。家具作為一種文化藝術杰作,也得到了超常的發(fā)展。追求家具的完美離不開物質的富足,追求家具的藝術性更離不開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明式紅木家具之所以產(chǎn)生于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是由于其得天獨厚的“魚米之鄉(xiāng)”的天時地利條件,以及手工藝發(fā)展而造就的地方富裕。明代中葉后蘇州地區(qū)經(jīng)濟和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手工藝人才輩出,技藝精湛,是明式家具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明人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道:
姑蘇人聰慧好古,亦善仿古法為之……又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尚古樸不尚雕鏤,即物有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海內(nèi)僻遠皆效尤之,此亦嘉、隆、萬三朝為始盛。[1]38
(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文人的參與
宋元以后,不少官宦人家、富商及文人墨客聚居蘇州,紛紛興建私家花園,促進了蘇州地區(qū)家具制造等手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叭纸称叻种魅恕?,由于私家花園、大木作和小木作,大多業(yè)主都親自參與了規(guī)劃與設計,也因此滲透了業(yè)主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追求。這類園林建筑物中的庭堂齋室、樓臺亭閣所使用的家具也同樣受到封建士大夫和商人的重視,從室內(nèi)的陳設到家具的設計及用材,無不滲透了文人的審美情趣和愛好,對直接提升明式紅木家具的品質和品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今天,我們在探討明式紅木家具形式的歷史緣由時,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而發(fā)生的經(jīng)濟的、文化的、藝術的以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了解和研究。這也是明式紅木家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所在。明式紅木家具作為傳統(tǒng)家具的典范,是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是一次飛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文化修養(yǎng)及審美趣味的提高,還會產(chǎn)生新的飛躍,但明式家具的“精、氣、神”仍將在人們心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具有永久的魅力。
三、明式紅木家具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到明清,呈現(xiàn)了儒釋道合流的景象。在嵩山少林寺的鐘鼓樓前,豎有“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從左、中、右三個方向,可分別看見“三圣合體”的孔子、釋迦、老子像,碑上還有“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等贊語。該碑立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形象地反映了明清時期,儒釋道是全社會共同推崇的主流思想。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走卒販夫,這是他們最能接受的信仰模式,是他們的崇拜對象。儒、釋、道三家的會通融合,也形成“和而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而明式紅木家具,正是吸收了“儒、釋、道”的精華。
(一)儒家在明式紅木家具內(nèi)涵上的體現(xiàn)
儒家講求的是穩(wěn)定和秩序。因此,好的家具都是超穩(wěn)定結構,“百年不散不倒”,任你花紋再活潑,雕刻再復雜,都是在一個穩(wěn)定的結構內(nèi)發(fā)揮,有安全感和舒適度。
比如一張椅子,從最粗的地方到最細的部位,粗細變化井然有序,絲毫沒有對比過于強烈,或者變化過于劇烈的地方;帶主位的餐桌,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追求的“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感;明式椅圈和扶手的主要走向是趨于收縮的,成為一種內(nèi)斂的態(tài)勢,而明式家具中的拔步床猶如建筑一樣,有廊,有便所,緊緊地包裹著內(nèi)部空間,顯示出對于“禮”的尊崇。
又比如胡德生《古家具收藏和鑒賞》一書,將古典家具賦予了等級觀念和倫理道德觀點,均是根據(jù)《禮記》《論語》《詩經(jīng)》的一套。其中,“五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莞席)和“五幾”(玉幾、雕幾、彤幾、漆幾、素幾),都有擺放位置不同,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不可以越雷池一步。[2]21-30
(二)道家在明式紅木家具內(nèi)涵上的體現(xiàn)
道家崇尚自然,因而中國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藝也特別講究本色。尤其是明式紅木家具,其采用的紅木材料都具有美麗的花紋和色澤,如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酸枝木等顯示出自然色調(diào),呈現(xiàn)一種令人舒適的感覺,體現(xiàn)了對自然材料的珍惜和崇拜。在制作工藝上,古典家具上都有一定的縫隙,不了解的人通常會認為這是粗陋的象征。其實,中國古代工匠早就發(fā)現(xiàn)了干縮濕漲的現(xiàn)象,如果用鐵釘固定,用膠粘住,家具很快會變形損壞。因此,他們聰明地利用燕尾穿帶,將木材巧妙地穿在一起,留出了讓它自然變化的伸縮縫,在一個穩(wěn)定的框架內(nèi),木頭就可以按照它本身的性質隨意變化,這就是“道法自然”。
道家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明式家具簡潔明了,就如同“四出頭官帽椅”。首先,四柱是邏輯起點——房以四柱為邏輯起點,來自穴居、巢居,又超越了穴居、巢居;同樣,家具(椅子)以四柱為邏輯起點,來自席和幾,又超越了席和幾。其次是空間占有和享用,作為椅子了,上下分為兩層——下面一層是四條腿和椅面,未封閉實空間;上層三面,人可以進入坐下,空留一面,成為未封閉虛空間。接下來是虛實關系,椅子下實上虛,有穩(wěn)定感,椅子下部四個面和椅子上部三個面,未封閉,通透、流暢,與所置放內(nèi)外環(huán)境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園林中的漏透窗門,有中生無,無中生有。最后,虛空間構成類似于屋頂上的飛檐翹角,有向上提升的力量——有些椅子乃至皇帝寶座,其搭腦、扶手向外延伸一段材質,還有凳子的馬蹄腿,向內(nèi)翻。雖然這些都是細節(jié),但都很張揚、飛動!
另外,又如“內(nèi)圓外方博古架”,其體現(xiàn)出的是“方中見圓、圓中見方”的哲學精神。而在雕刻題材方面,關于道家文化的載體隨處可見,如暗八仙以及代表長壽的松鶴延年圖等,符合道家解決當下生存、超越無限的哲學思考。
(三)佛禪在明式紅木家具內(nèi)涵上的表現(xiàn)
佛教傳入中國后,確實給人“提供了一個觀察宇宙和人生的新角度,使人耳目為之一新”[3]272。這在建筑和器物(家具)方向,帶來兩面性。
一方面,中國沒有國教。在漢傳佛教地區(qū),建筑器物(家具)上相互包容、相互借用,并不排斥、對抗,或另作別樣。寺廟有兩種形式,最大的接近皇宮,36根柱子,最小的獻宅為寺。不像西方教堂那樣與民居、皇宮拉開距離的。至于中土寺廟中擺放的家具等器物,幾乎與皇宮、民宅中的大同小異,包括佛教盛行下葬墓穴中也有家具日常用品,有助于世俗化、本土化,不脫凡塵俗氣。另一方面,引進了佛禪觀念,又在建筑和器物(家具)上超凡脫塵,豐富了明式家具內(nèi)涵。其中,如禪宗,則為中國古典家具注入了“空、靜、素”的哲學意味。中國文人書齋多半也有禪室,人們可以在其中靜靜觀照內(nèi)心世界。適合這種審美需求的家具,自然也充滿了“禪”的韻味,比如用竹、花鳥、山水等作為文飾。即使是動的東西,也能將其符號化,又如“團龍”,一條張牙舞爪的龍變成團龍,就顯得靜雅、平和。
明式家具造型追求簡潔、通透、空靈。這種家具上的空和方、圓、線、面之前的對比,能引發(fā)人的禪機,其中蘊含著古人超然象外的哲理寄托。除了禪椅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家具之外,“家具諸如供桌和香幾,不管放在廟里,還是家里,結構和外形都是相同的?!盵4]175
明式家具在結構及雕刻題材的運用上,也隨處可見佛家文化。北宋家具上出現(xiàn)的束腰是從須彌座移植過來的,佛祖的蓮花蒲團是圓繡墩的壓扁,佛祖寶座與皇帝寶座幾乎相似相近,還有我們很熟悉的如觀音、達摩、彌勒、法輪、寶瓶等。
從以上三大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來看,古典家具是立體的歷史,每一個符號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它就像中國人的文化DNA。在中國人眼中,不但能從中直觀地看到優(yōu)質的選材、精良的做工、精美的雕刻、高雅的設計等,還能感受到中國千年文化的精華——儒、釋、道思想的交融,即“載道于器”。
四、明式紅木家具外在形象的四美
明式家具跨越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成為一門璀璨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包括了“材”“形”“藝”“境”之美。而優(yōu)質硬木為主要選材、典雅優(yōu)美的造型、爐火純青的雕刻技法和陳設的環(huán)境則將明式家具推向中國家具歷史高潮,以一種出類拔萃的藝術風貌,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的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一)材質美
《考工記》指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薄奥c開關,紅木進口?!比绱撕玫挠材静馁|,高檔、稀缺、天然,造就明式紅木家具的材質美。黃花梨木、紫檀木、酸枝木等名貴硬木為明式家具的主要選材。據(jù)馬未都考證,刨子普及使用,使這些硬木的自然美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來,不再用大漆遮掩涂飾。[5]36
靠近紅木家具,你會為它流暢無比木紋和圖案所陶醉,也會為它獨特高雅的香味所吸引。黃花梨的降香味、酸枝的酸香味,還有紫檀淡淡的檀香味,能沁人心脾、延年益壽。撫摩這些硬木制成的家具,就好比在把玩玉石,光滑、細膩,手感特別溫潤。置身于明式硬木家具中,不管從視覺上、還是嗅覺上或觸覺上,都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享受。
(二)造型美
合理的功能與簡練優(yōu)美的造型是明式家具的重要特征。明式紅木家具設計以人為尺度,講求嚴密的比例關系和適宜性,在此基礎上與使用功能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力求達到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例如明代的靠背椅,它將靠背設計成100?傾角且呈“S”形曲線,以便讓人的后背與椅背有較大的接觸連帶面,使得韌帶和肌肉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明式紅木家具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非常簡潔而無矯飾,強調(diào)家具形體線條優(yōu)美、明快、清新。以明式紅木圈椅為例,靠背板上稍作雕刻的裝飾,給樸實的明式紅木家具起到了點睛之筆的效果;左中右三面圍繞坐面而立,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天圓地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把整體家具的線和面銜接得恰到好處;明式紅木家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凈簡樸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體現(xiàn)了虛無空靈的禪意。白居易詩曰:
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
既適又不適,不知吾是誰。
(三)工藝美
從制造工藝上看,明式家具的技術之精湛,結構之合理,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中國古典家具多用榫卯接合而不用釘膠,這樣不僅可以適應面板木材的膨脹變形,還可以掩蓋木材斷面橫紋,使結構精巧而美觀。相對于前代而言,明式榫卯的種類更為豐富多彩。正是這些功能不一的榫卯結構,使家具經(jīng)歷幾十上百年依然不搖不散,榫卯因此獲得“萬年牢”的美名,同時也成就了中國古典家具的工藝高度。
精美的雕刻是明式紅木家具中主要的裝飾手法,包括了圓雕、浮雕、透雕、半浮雕半透雕等。圓雕,多用在家具的搭腦上。浮雕,有高淺之分,高浮雕紋面凸起,多層交疊;淺浮雕以刀代筆,如同線描。透雕,是把圖案以外的部分剔除鏤空,造成虛實相間、玲瓏剔透的美感,它有一面作和兩面作之別,多用于隔扇、屏風、架子床、衣架、鏡臺等。半浮雕半透雕,主要用在桌案的牙板與牙頭上,呈現(xiàn)出一種撲朔迷離的美感。
(四)組合美
明式紅木家具品種眾多,樣式豐富,但在特定的場合與空間里,每件家具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組合配套的。單桌就有八仙桌、六仙桌、四仙桌,還有八椅四幾、十六椅八幾的說法,為內(nèi)在組合美。內(nèi)在組合美就好比走入四合院的廳堂,正房內(nèi)一張八仙桌,兩張?zhí)珟熞螖[放于八仙桌左右兩側,居中而設,其后是張長條案桌,兩旁是花架分立;中式書房中,明式桌或案搭配官帽椅,它們的后面往往搭配一對博古架或書柜,空間若足夠,書桌的一側再搭上一套明式圈椅三件套,簡單的幾套家具組合,則體現(xiàn)出房主的文化品位、內(nèi)涵。
王世襄在《中國古典家具與生活環(huán)境·序》中,寫道:今日所謂之生活環(huán)境,實由家具、建筑、庭園組合而成,相互關連,密不可分,早為世人所共識。惟歷來著述,每言家具、言建筑、言庭園,獨少合而論之者。我統(tǒng)稱為“境”,與上述的內(nèi)部組合美來說,是為外部組合美的問題?!笆抑卸纫詭?,堂上度以筵?!敝袊孔优c中國古典家具,均是以四柱為邏輯起點,是一種同質同構的藝術結晶。因此,不論它擺放在哪里,都顯得和諧美。馬未都曾經(jīng)考證過一張紫檀的條桌,桌面上有若干“卍”四方連續(xù)圖案,為一黃(櫻木)一黑(紫檀)拼接起來,意為“萬字錦地”。原本擺放的室內(nèi)有雍正題寫的《萬方和安》條幅,十份呼應、協(xié)調(diào)。[6]86當然,外在組合,也有“一處鄉(xiāng)村一處例”[4]184的別樣風采。
總而言之,美在形式,美也在內(nèi)容。明式紅木家具既有形式美,也有內(nèi)容美。具體來說,即為精美典雅外在形象與深刻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完善結合,成了一種藝術的范式,不叫“明代”,而叫“明式”。它成就于明和清初期,沿續(xù)于當下,為世人爭賞、品味、投資、交易、占有、珍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明式紅木家具在中華五千年器物史上是一朵典雅精美、經(jīng)久盛開的奇葩!
參考文獻:
[1]柏德元,謝崇橋,陳同友.紅木家具投資收藏入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胡德生.古家具收藏和鑒賞[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
[3]季羨林.季羨林談佛[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
[4](美)那仲良羅啟妍.家:中國人的居家文化(上)[M].李媛媛,黃竽笙,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5]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家具篇[M].上海:中國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