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安
對聯(lián)之始,蓋肇于五代之桃符。但挽聯(lián)起源于何時,至今卻無統(tǒng)一答案。通常認為,挽聯(lián)大約起源于北宋。挽聯(lián)種類很多:未死而生挽者,叫預挽聯(lián);自己作聯(lián)挽自己者,叫自挽聯(lián);有一挽再挽者,叫再挽聯(lián);有同時挽二死者,叫雙挽聯(lián);有二至多人同挽一人者,叫同挽聯(lián)。挽聯(lián)盛行于明清時期,到民初為最盛,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聯(lián)妙對。
清道光年間的名臣陶澍去世時,“獻挽聯(lián)者數(shù)以百計,佳者不可悉數(shù)”。挽聯(lián)在當時體現(xiàn)的是一種“士子情懷?!碧珍趦山偠饺紊先ナ罆r,遺疏奏請林則徐繼任。林則徐去世時,咸豐皇帝御制挽聯(lián)云:
答主恩清慎忠勤,數(shù)十年盡瘁不遑,解組歸來,猶自心存君國;
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里出師未捷,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
皇帝以此旌表大臣,說明當時挽聯(lián)已成為官樣文本。
曾國藩去世,同治皇帝御制挽聯(lián)兩副:
本一代完人,先定東南,次平西北;
為六旬元老,名揚中外,忠冠古今。功在國,德在民,名在天下;出為將,入為相,歿為神明。當時同治皇帝也就是十幾歲的孩子,不應有此學養(yǎng)氣派,大抵是老臣代筆,形式而已。
挽聯(lián)是一種藝術,但不僅限于“藝”的范疇。既要寄哀思,融情理,更要顯境界。被胡適譽為“古今第一挽聯(lián)”的是陳寅恪先生挽王國維聯(lián):
十七年家國久魂消,猶余剩水殘山,留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簽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這位一生高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術大旗的一代史學大師,挽其知己好友,寫得既深情又不失公道,確為典范杰作!
而梁啟超挽康有為聯(lián):
祝宗祈死,兩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國陸沉魚爛之殘;
西狩獲麟,微言遽絕,正恐天之將喪,不僅動吾黨山頹木壞之悲。
這兩位,先師生,后政敵,反反復復,恩恩怨怨,糾纏不清,但千恩萬怨,總算讓梁啟超這生花妙筆給曲曲折折地表達出來了。
曾國藩與左宗棠皆為晚清的“中興名臣”,又同是湖南人。曾對左有提攜之恩,但似乎左并不買賬,對曾偏見頗深。據(jù)說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左宗棠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常以諸葛、司馬自況,他題一門聯(lián)曰:
文章西漢兩司馬;經(jīng)濟南陽一臥龍。
“司馬”指司馬遷、司馬相如;“經(jīng)濟”在這里是經(jīng)世濟民或經(jīng)世濟邦的意思。曾國藩看到此門聯(lián),想殺殺他的傲氣,便作一上聯(lián)放在左宗棠的書桌上:
季子才高志廣,仕不在朝,隱
不在山,與我意見相左。左宗棠字季高,聯(lián)中嵌入了“左季高”三字。左宗棠讀后,頗不以為然,于是作一下聯(lián)贈給曾氏:
藩侯為國盡忠,進不能戰(zhàn),退
不能守,問他經(jīng)濟何曾。聯(lián)中也嵌入了“曾國藩三字。不過,曾國藩嵌入的是左宗棠的字,而左宗棠對的是曾國藩的名,實為大不敬!此后曾、左二人絕交,直到曾氏去世,左宗棠才送一挽聯(lián):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此聯(lián)言語頗為誠懇、真摯。左宗棠畢竟是曾國藩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雖然其本性狂傲,但曾國藩人已死,若在死人面前再狂傲,反顯其為人猥瑣,所以他“大方”起來,作此聯(lián)以表“自愧”。
當然,最痛快的,還要算陳獨秀的一位老友挽陳獨秀聯(lián):
僵死到頭終不變;蓋棺論定老書生。寫得多磊落明快,似嗔似怨,然情真意切。
數(shù)明快者,還是蔡元培挽魯迅聯(lián):
著作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
遺言猶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挽聯(lián)算是中國最講究的高雅藝術之一,既要才情相濟,又要莊而不諧,因為畢竟生別死離,不同兒戲。故有人認為挽聯(lián)應該以囊括生平事跡為善、以情辭兼?zhèn)錇楣ぁ?/p>
趙元任有挽劉半農聯(lián):
十載唱雙簧,無詞今后難成曲;
數(shù)人弱一個,叫我如何不想他。后半句為劉半農所寫詞名。章太炎喜歡開玩笑,有時毫不知輕重。外交家伍廷芳去世后,其子伍朝桓路過上海,去拜訪章太炎,談及父親的死因時,朝桓說:“家父體質素健,但因孫總理蒙難時,奔波操勞,所以病倒;而且十天之內,胡須盡白?!闭率闲υ唬骸耙灰鬼毎走^昭關,君家早有先例?!边@是用伍子胥過昭關的典故,可謂恰當。繼而又談到葬禮,朝桓說:“家父遺囑火葬,這在國內還是首創(chuàng)?!闭抡f:“并非首創(chuàng),古已有之——武大郎即是火葬?!蔽槌嘎犃耍睦锊皇亲涛?,隨即起身告辭。第二天,章太炎竟然又送去一副挽聯(lián),曰:
一夜變須眉,難得東皋公定計;
片時移骨殖,不用西門慶花錢。
如此游戲筆墨,可謂謔而虐矣,難怪有人說他是“章瘋子”。由此可見,大師也不是完人,也有無聊淺薄不“莊”時。
葉劍英元帥的夫人、曾國荃的玄孫女曾憲植病逝,領導人送挽聯(lián):
為黨想為人想,把榮譽推出去,把責任攬過來,斥罵贊許不顧,志比泰山胸若滄海;
不計得不計失,是真理拼命干,有意見當面提,上下親疏不論,情同白玉氣貫長虹。
挽聯(lián)中最有意思的,當然是自挽聯(lián)了。一者,自知之明;二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能藝術性評價自己一生,當然算是沒枉活枉死。
清代著名學者俞樾(自號曲園)撰聯(lián)自挽:
生無補乎時,死無關乎數(shù),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書,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蕩蕩,數(shù)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乎!
此聯(lián)述其著作,表其心志,閑淡平整,堪稱自挽聯(lián)中的佳作。
大軍閥吳佩孚雖殺人無數(shù),但終不失其秀才本色,晚年理直氣壯地自挽:
得志時,清白乃心,不積金錢不納妾,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
失敗后,倔強到底,不住租界不出洋,灌園抱甕,真?zhèn)€解甲歸田。
(422300湖南省洞口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