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柳茹
摘要:軌道交通快速高效,低噪舒適,這種公共交通目前是解決人們出行,減少城市AD密集等問題公認的方式之一。為了減小城市的交通壓力,我國也正在快速發(fā)展軌道交通。建筑作為文化元素的集合體,本身就具有眾多的設計元素。在設計之中借鑒建筑藝術的表達方式,將建筑中所包含的設計元素進行合理表現,對軌道交通的設計方法有著全新探索。文章將重慶大劇院建筑作為設計來源,提煉出具象的設計元素和色彩應用到軌道車輛外觀設計當中。
關鍵詞:軌道交通 建筑設計 外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8)04-0098-02
引言
建筑,是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總稱,是人們利用鋼筋、泥土、磚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構成的一種滿足人類生活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同時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古老藝術。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產生出了獨特的建筑文化。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鮮明特點。如徽派建筑,有著藝術寶庫和文化縮影的美譽。從它的一磚一瓦中都表現出濃郁的特色和文化底蘊。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就進入了一個物質文化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建筑設計也是有著相同的發(fā)展勢頭。例如重慶市人民大禮堂,重慶千廝門大橋,都表現出強烈的文化意義和國家民族的精神象征。如果軌道交通設計中融入建筑的設計元素,就可以賦予其時代內涵。再加上國內經濟發(fā)展的騰飛,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建筑出現全國各地,建筑藝術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大,將建筑美反映在軌道交通這一科技產物上,使其相互映襯,成為城市乃至國家的一張文化名片。
一、建筑設計美學的意義
建筑美學是和建筑相互依存的。建筑美學伴隨著建筑產生,建筑長年累月的發(fā)展,建筑美學也會因為建筑設計的改變而顯現出不同。建筑設計每一次的發(fā)展都是和社會變革有著密切關聯,而建筑美學卻是和人的認識和創(chuàng)作有聯系。建筑藝術美、形式美等不是僅憑虛無的想象形成的,其需要結合建筑的技術、結構、材料以及構造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也是人類思想發(fā)展的結果。由于建筑的體形和規(guī)模較為龐大,因此人們在其中品味的內容也就相符更多,在建筑設計中,通常只需要一塊色感以及質感較好的材料就可以大幅度提升整體的美感。換而言之,在建筑設計當中,它的架構,它的細節(jié),它的材料質感都能體現出相當的美感。建筑美感主要是通過我們人體視覺所感受到的建筑外輪廓開始,然后在整體的風格和形式美的映襯下,感受到由內到外,局部到整體的一種整體和諧的美感。軌道交通設計和建筑設計相對比,軌道交通設計也是一種由內到外,從整體到局部的系統(tǒng)美感,所以將建筑元素的這一美學價值應用于軌道交通的設計中,會起到異曲同工之妙。
二、城市軌道交通的造型現狀
(一)城市軌道交通造型分析
目前,快速城市軌道交通主要包括有城市鐵道、地鐵、輕軌交通、單軌交通、線性電機牽引系統(tǒng)、磁懸浮鐵路和有軌電車。18世紀工業(yè)革命給英國帶來快速發(fā)展,同時也因為城市擴充而產生交通擁堵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開始把鐵路放到地下,因此地鐵開始了它漫長的發(fā)展。磁懸浮列車也因為其本身具有高速低噪、安全舒服等特點迅速發(fā)展。同樣,跨座式單軌交通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一種形式是從19世紀初的貨運系統(tǒng)到游樂設施基礎上綜合城市軌道交通技術發(fā)展起來的,隨著技術進步和人們對環(huán)境要求越來越高,該種軌道交通方式在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已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成為一種中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方式。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城市軌道交通造型特征(見表1)。
(二)建筑設計與城市軌道交通設計的聯系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經過長期發(fā)展后積累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tài)、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民間信仰、方言文化、民間建筑、飲食文化、移民文化、文化遺址和區(qū)域名族文化等。軌道交通設計中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就能夠讓其成為當地形象的載體。通過設計讓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日?;顒又袕V泛流傳,還能夠保留當地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使用這種方法繼承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參與設計能夠提升設計的審美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對設計的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建筑文化也屬于地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代表著所在城市傳統(tǒng)或者現代的文化特點。比如說歐洲具有時代氣息的城堡、蘊含傳統(tǒng)中國紅的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都是對特有文化的反映。將建筑的設計元素提取出來應用于軌道設計中,可以使設計更加具有獨特性,展現這個城市獨有的氣息。
蘭斯有軌電車看似極具本土文化,運用了直觀的視覺感覺來設計。大教堂與香檳就是是蘭斯有軌電車的設計意象,也是當地富有象征意義的文化標志(如圖1)。大教堂是當地傳統(tǒng)建筑的代表,作為地標性建筑,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設計元素。在設計過程中采用了大教堂外輪廓筆直的線條,同時也將香檳柔和的外輪廓造型和大教堂拱門的尖銳外輪廓造型巧妙融合,帶給整個列車造型的感覺就是傳統(tǒng)感和現代感的完美結合,同時列車的涂裝設計也是遵循于當地的特色。
另一方面,在建筑美學的觀點之中囊括了對稱、比例、韻律與秩序這四個方面。其中對稱是最為基本的一個原理,在建筑設計中對稱性可以使觀賞者感受到安定舒適,高速運行的列車也需要給人以穩(wěn)定安全的心理暗示。蘭斯電車的車頭左右對稱,車頭底部微微向上翹,車頭的整體重心下沉,使乘客有一種安全穩(wěn)固的感覺,(如圖2)。建筑設計中比例這一美學觀點讓建筑的局部和整體體現出一種外觀的協調感,建筑中不同構件,例如燈具,柱子等部分的重復排列則可以體現出韻律和秩序之美。這些映射到軌道交通的設計中,也是一樣的道理。法國的馬賽電車車頭的玻璃窗有著逐漸向上延伸的趨勢,富有動感。車身側面的車窗與車門近似1:2的大小比例排列,車頂也有裝飾整齊排列的線條,整體又體現出一種穩(wěn)定和諧的質感,(如圖3)。
三、建筑造型元素的選取
(一)建筑外觀造型元素的選取
建筑的外觀造型是給人最直接的印象。因為存在著地域、時間、民族乃至文化的不同,分布各處的建筑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因此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創(chuàng)作元素的寶庫。建筑的造型是最具本身風格的元素,建筑造型可以從實體的建筑,風景繪畫,圖像資料,設計圖,模型以及文學作品方面來提取。設計師可以從建筑的空間形狀、外觀造型線條以及建筑給人的體感來獲取設計的靈感,但不是簡單地將建筑的外觀通過一定合適的比例縮小而已。利用建筑元素作軌道交通設計,需要建筑的造型是最具其本身風格的元素。建筑造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只有當以人的觀察視角找到合適的角度,才能找到建筑美學效果最佳的部分,體現出建筑的形體美。
(二)建筑結構構件元素的選取
起到美化和功能作用的結構構件是建筑的基本組成之一。不同的結構構件有著不同的功能,柱子和房梁起著支撐作用,門和窗起著通風照明的作用等。各個建筑構件的功能也會給人不同的感性感受,柱子象征著力量,屋頂給人安全的感受等。聯想到這些結構給予我們的不同感受,就可以參考他們的方式來解決我們實際中所遇到的問題。比如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斗拱結構,(如圖4),它是在梁和柱子之間有著支撐的功用,造型上給人一種安穩(wěn)的感受。斗拱結構精巧,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大量使用,數量眾多斗拱結構相互之間有秩序的緊密排列,往往會具有明顯的韻律感。所以將建筑構件的結構性,裝飾性元素運用到設計之中,不僅可以滿足設計需求,也可以表現出建筑之美。
(三)建筑裝飾元素的選取
建筑的裝飾元素有很多,比如建筑本身的色彩,材質質感乃至平面裝飾圖案等。建筑上我們可以看到由各種組合的裝飾紋樣,各種不同材質緊密排列所帶來的秩序與韻律感。擁有玻璃材質的建筑白天在陽光下璀璨奪目,夜晚在燈光的作用下也光彩依然。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斗拱”的外觀造型有著明顯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特征,中國紅的配色也富有特色,這些都是我們設計可以提煉的要素。
四、設計創(chuàng)作
該設計基于重慶軌道六號線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選取六號線沿途地標建筑重慶大劇院為設計元素提取的對象。大劇院的外觀造型有一種山峰層疊的感覺,線條筆直剛毅,襯托出重慶“山城”的美譽。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可以將大劇院外觀這一特點進行提取,簡化成為所需的設計元素,這樣也符合重慶現代大都市的城市形象。設計元素提?。ㄈ鐖D5)。
軌道車輛設計關鍵在于車頭的設計,另一方面也是表達設計意圖的高效區(qū)域。合理利用本區(qū)域內的特色文化,創(chuàng)造出具有重慶特色的設計。將重慶大劇院提取出來的設計元素應用到設計中,車頭的造型具有一種前傾的動勢。同時采用重慶大劇院側身造型元素,應用于車門和車頭的設計中,強調出車頭設計的整體性。在設計的裝飾配色中,采用了重慶大劇院外觀建筑材料配色,使整個設計更加生動,(如圖6)。
結語
在如今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發(fā)展的時代,軌道交通設計和建筑設計都會有強力地發(fā)展。而將這兩個不同領域的學科相互結合,會對軌道交通設計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我國地域寬廣、文化悠久,地區(qū)上差別會誕生出迥異的建筑美感。無論是傳統(tǒng)還是現代的建筑元素,對于設計師來說都是浩瀚的寶庫。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尋找符合需要的建筑設計元素,理解和提煉建筑元素的內涵,感受到建筑所帶來的震撼,才能夠在建筑中尋求到靈感。本文結合建筑重慶大劇院的設計元素,將其應用于車頭設計中,設計出一款具有現代風格的重慶六號線列車的造型方案。該方案反映出六號線沿線大劇院的風貌,展現出重慶良好的城市風貌,為建筑元素在軌道交通工具設計中的應用提供有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