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崇智
張大千,生于1899年,四川內江人,近代著名國畫大師。曾德威生于1894年,四川資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同期學員有:陳誠,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歷任臺灣省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周至柔,空軍一級上將,國民黨空軍司令、臺灣省主席、總統(tǒng)府侍從室主任),早年在川軍中任職,1933年為四川省剿匪軍第一路前敵指揮部少將參謀長,抗戰(zhàn)時期出任四川崇慶、榮縣、隆昌(與內江縣比鄰)縣長等職,1942年任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第九行政區(qū)轄萬縣、開縣、忠縣、云陽、奉節(jié)、巫山、巫溪、城口八縣),同時兼任萬縣地區(qū)防空指揮部少將防空司令等職及第一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候補人。
曾德威為張大千友人,又系張大千母親曾友貞至親。曾德威在川內軍政界任職多年,因喜書畫,與張大千、齊白石等書畫名家都有很深的交往。齊白石曾于1936年在成都為其畫過畫,畫作皆為齊白石老人當年的精品(見附一);曾德威在任崇慶、榮縣、隆昌縣長時,與張大千家鄉(xiāng)內江比鄰,交往亦深。此《盧灘歸漁》畫稿即是張大千抗戰(zhàn)期間為曾德威專繪,一幅“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憂國之心,油然而生。
此畫稿經(jīng)民國時期刻銅名店“榮寶齋”制作,歷經(jīng)滄桑終在其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實屬難得,彌足珍貴。
附一:四川近代學者鄧穆卿的《鄧穆卿文集》之四內一則日記中有一段文字與“曾德威”有關,現(xiàn)摘抄如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三日(星期日、13號、陰、微雨、九月二十一日農(nóng)歷)參觀省博物館查抄文物展。這次雖自己未清回一樣東西,但總觀賞了幾百張畫,也是難得的機會,期間齊白石一九三六年在成都為鄧晉康(鄧錫候)、曾德威,張純祖畫的《鷹》《紫藤》《百菜雛雞》氣魄宏壯灑脫,系老人當年精品?!?/p>
此段文字足以說明曾德威與張大千、齊白石著名書畫家的關系。張大千為曾德威刻銅墨盒所作畫稿亦是情理之中的事,反之,按曾德威當時所處地位,隨意“借用”一幅畫作,落上張大千與自己大名,豈不荒唐之至?
附二:張大千書畫作品中落款簽名最富代表性的要屬“爰”的寫法,而落款為“張大千”三字的較為少見。據(jù)邢捷著《張大千書畫鑒定》(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書中參考介紹,張大千1939年為友人黃君璧作《執(zhí)扇仕女圖》落款簽名即為“張大千”三字。這種情況偶爾有之,書畫作品中簽“張大千”款也偶見,只不過很少而已。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該畫稿落款文字都很有講究,因是張大千為曾德威制作刻銅墨盒所作的畫稿,按曾德威與張大千兩人的社會地位而言,曾德威社會地位較高(1933年即為國民黨少將,又為地方行政長官),同時年齡上略長于張大千,故曾德威三字比張大千簽名略高一些。在整個文字處理上,為了與“曾德威持贈”幾個字風格相統(tǒng)一,故整體文字略顯拘謹。
附三:張大千人物畫多為文人高士及仕女,且工筆大行其道,寫意人物少之又少,如行舟垂釣題材中的人物(如漁翁者)屬何等階層,不甚明了。而此《蘆灘歸漁》畫稿中“漁翁”為典型社會勞苦大眾,人物形態(tài)刻畫生動,活靈活現(xiàn)當時情景,在張大千眾多作品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畫中蘆葦錯落有致,絕非一般工夫的人能畫或仿得出來的,其內涵和給人的想像空間都不是一般的水平,決不是能從張大千哪幅作品中剪接拼湊或模仿出來的,應為張大千抗戰(zhàn)時期有感而發(fā)、觸景生情而作的一幅原創(chuàng)品。作品以小見大,不亞于張大千其它的畫作,但從其風格上看,特別是人物開臉,與張大千《枯柳高士圖》《仿張風李杜行吟圖》《馬猷愛竹圖》《華山云臺峰掛犁松》等畫中人物開臉一脈相承,不失張大千特有的人物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