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榮華
劉仁航與泰戈爾,一個是飲譽世界的印度詩人,一個是江蘇邳州籍的中國學者,集教育家、詩人、哲學家、佛學家諸多頭銜于一身。他們是怎么聯(lián)系到一起來的呢?他們之間又建立怎樣的友誼呢?說起來倒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佳話。
泰戈爾訪華與劉氏會晤北京法源寺
1924年4月12日,一艘海輪緩緩駛?cè)肷虾R山碼頭,泰戈爾和他率領(lǐng)的印度國際大學訪問團一行6人,在熱烈友好的氛圍中踏上中國土地。這是印度詩人泰戈爾首次訪華,發(fā)起邀請的是中國學界泰斗梁啟超、蔡元培。
作為詩人、文學家、藝術(shù)家、社會活動家,泰戈爾此行,與此前羅素、杜威訪華,一并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的大事。
轟動民國的泰戈爾訪華之行,自到達上海之日起,至5月30日離開上海赴日訪問,在中國訪問49天,日程安排非常緊張,最主要的逗留城市則是北京。筆者在網(wǎng)絡(luò)和民國報刊上搜尋到泰戈爾的北京行蹤——4月23日泰戈爾抵達北京,5月20日離京前往太原。在北京期間,媒體跟蹤報道:泰戈爾頻頻出席中國學界舉行的歡迎會、茶話會、聯(lián)歡會、祝壽會(5月7日適值泰戈爾64歲壽辰);頻頻訪問清華園,會見北京大學生,到法源寺觀賞丁香花,到貴州會館參觀畫展,在開明戲院觀看梅蘭芳演出《洛神》,所到之處按照計劃發(fā)表系列演講等等。媒體報道中時時涉及諸多名人,比如“前往貴州會館參觀畫展,會見徐悲鴻、齊白石、陳半丁等畫家”。報道還稱,“也有許多文明人前去訪問泰戈爾,和他討論詩篇和東方文明”,卻始終不見劉氏仁航的名字。
其實,劉仁航此時正在“滿院丁香含笑開”的北京法源寺,曾與泰戈爾會晤,只是媒體未報道。
劉仁航,1881年(清光緒七年)出生于江蘇北鄙邳州坊上村,16歲入泮(俗稱秀才),弱冠辭家游學,先后入讀徐州云龍書院、江南高等學堂、上海廣方言館、兩江師范學堂。民國肇建,應(yīng)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就任江蘇省立第七師范學校校長(徐州)。因受駐徐軍閥辮帥張勛迫害,東渡留學日本。在日本聞母親離世噩耗,“忡忡方寸亂”,乃入佛門。歸國后任江蘇省視學,在上海主辦中華模范自治講習所,應(yīng)聘山西閻錫山督軍府參議。在晉三年,繼胡適之后,講學洗心社。1924年春,劉仁航攜妻子離晉抵京,寓居法源寺。劉仁航作為學者,此時著作與譯述有《孔教辨惑》《近世美學》等近十部;作為詩人,他的詩集《樂天卻病詩》十四卷即將付梓。寓居法源寺時,正在修訂主辦中華模范自治講習所的講稿《東方大同學案》(本書為其傾力之作,兩年后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發(fā)行)。
此后出版的《樂天卻病詩》卷十二收入題為《泰戈爾》詩一首,自注曰“十三年(1924年)來京,晤于法源寺”。詩中有“花放天開新,水流魚躍快”之句。“花放”,應(yīng)指法源寺的丁香花盛開。
位于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是京城最古老的名剎,丁香花被稱為法源寺“三絕”之一,不但數(shù)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種與花色各異,每年4月至5月初是法源寺丁香花的花期。丁香花綻放時節(jié),詩人在此聚會吟誦,名曰“丁香詩會”,相傳明清時代即有此雅事。
試想,泰戈爾一行來到京城古剎法源寺,與中國學界名士暢敘友情,和當年媒體報道“4月26日前往法源寺觀賞丁香花”正相契合。
劉仁航先生的文友與詩友、曾與劉氏合譯《民法與社會主義》(2003年被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列入“中國近代法學譯叢”出版)的張銘慈(字幼懷,云南大關(guān)縣人),有詩記載泰戈爾在此與劉仁航晤面的情景,詩曰:“前年印度來詩哲(胡適稱泰戈爾為詩哲),伊是明月我作花。古寺堂前共笑語,鶯聲燕語出流霞?!保ㄒ姟稑诽靺s病詩》卷十二)“古寺堂前”,應(yīng)是法源寺大雄寶殿前。據(jù)說此間所種丁香為最,品種罕見,除了國內(nèi)原產(chǎn)的紫丁香和白丁香,還有南洋馬魯群島所生的洋丁香(傳說鄭和下西洋時帶回),其花為四瓣,盛開時花瓣邊緣顏色更深,呈欲滴之勢。
泰戈爾訪華前后,中國國內(nèi)涌起“泰戈爾熱”。劉仁航與泰戈爾會晤,談詩論文,受其影響,在北京發(fā)起成立“覺華詩社”。他在《覺華詩社宣言》小序中說:“余在北京,值泰戈爾東來,頗受其詩化影響,約同志組成覺華詩社。由余作宣言書?!?/p>
覺華者,以詩喚起國人之覺悟也。泰戈爾在北京有一段精彩的演講,他說:“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們的國家站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的時候,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泰戈爾高瞻遠矚的預言,在今日中國已成為現(xiàn)實,然而彼時在劉仁航來說只是一個熱切的“夢想”。他在《覺華詩社宣言》中歷述人類有史以來,詩之源流與進化之趨勢,預言“二十世紀之文化,為美化與詩化時代”,宣稱“竊不自量,爰邀同人,發(fā)起詩社,取名覺華,擷靈化之趣,放自由之花,以文字之音緣,友萬國之士女,喜莊周之夢蝶,念彌陀之化鳥,敢效鳳鳴于丹山,聊作雞喔以待旦。伏愿有情,同申美感,倘惠瓊章,即行露布。文言俗語,貴道真情,斜上旁行,皆公同好。將見彈影槍聲,化盈空之天樂,鳥啼花放,登斯世于春臺。”
覺華詩社發(fā)起人,除“靈華居士”(仁航法號靈華)外,還有六明居士、梅久居士,琴隱居士、融明居士、六即居士、秀貞居士、紹斌居士(女,張銘慈夫人)、友蓮居士、明池居士、妙明居士、梅竹居士、碧溪居士、秋明居士等。
宣言發(fā)表后,山東瑯環(huán)詩社同人,“見宣言即聞風全體加入”。劉仁航欣然曰:“足見銅山洛鐘之感召矣?!?/p>
劉氏訪印再會詩友榮獲泰戈爾贈序
劉仁航與泰戈爾北京法源寺會晤之后第六個年頭,1930年,劉仁航赴印度及東南亞諸國考察宗教與風土人情。他在印度游覽佛教圣地,廣結(jié)高僧與佛界領(lǐng)袖人物,到國際大學拜會詩友,榮獲泰戈爾贈序。1932年,劉仁航考察歸來,撰有《印度游記》和《南洋游記》。而今游記已失傳,我們無法得知劉仁航在印度與泰戈爾重晤的詳情,所幸載有泰戈爾贈序的《慈航畫報》為宋慶陽先生(蘇州市姑蘇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珍藏,且慷慨公諸同好,現(xiàn)將贈序譯文抄錄如下:
劉仁航先生坤化大同運動序
太戈爾
劉仁航現(xiàn)在擔任一種工作,要于東西不同的文化中,建立起文化的友誼。在其誠懇的言論與組織之天才中,是可以證明的。
其對于建設(shè)與和平之努力,可以使民族間,相互了解而認識。當此時代,最不幸的兄弟間之殘殺惡性,把人道主義(深深的封鎖)。劉先生對此慘劇,反抗的熱情,特別鋒利。乃作大無畏的宣傳。按其理想之國際政治,為人類和平之組織。
我知道劉先生將往歐洲與非戰(zhàn)團體接洽,我切望他的使命,在遠大的東西和平聯(lián)絡(luò)上,圓滿成功也。
太戈爾 一九三一,三,二七
于印度國際大學
《慈航畫報》系劉仁航創(chuàng)辦于1933年7月。編輯部設(shè)在上海,由廣東佛山慈航會館出版,每周一期。其宗旨是“勸善去殺,宣傳佛教慈悲濟世之真義,發(fā)揚東方文化之精神,化兵戈為玉帛,轉(zhuǎn)娑婆成凈土”。泰氏贈序的原文與譯文,刊載在《慈航畫報》1933年9月20日第12期。
據(jù)贈序推知劉仁航與泰戈爾重逢,時間應(yīng)在1931年3月27日或稍前,地點在印度國際大學。
印度國際大學系泰戈爾創(chuàng)辦于1921年,校訓是一句古老的梵語,意為“世界相會在一個鳥巢中”。他要把這所大學辦成東西文化交流的平臺,訪華歸國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國際大學成立中國學院。他在中國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上,發(fā)表著名的演講《中國和印度》,期待中國學生到中國學院學習語言,中國學者到那兒研究印度歷史、哲學、文藝。他說:“讓我們常來常往,我邀請你們,一如你們邀請我。”在泰戈爾辦學宗旨與友好的氛圍中,劉仁航的光臨受到歡迎與款待是不難設(shè)想的。舊友會晤,泰戈爾不吝筆墨,慷慨贈序。
贈序,亦為文體之一種。姚鼐《古文辭類纂》曰:“贈序類者,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親友別離,贈言規(guī)勉,“所以致敬愛、陳忠告之誼也”。泰戈爾對于劉仁航的友誼,包含對其事業(yè)之評價與期待,表述在一紙序文之中。
泰戈爾將劉仁航的大同學說與坤化學說合稱“坤化大同運動”。劉仁航融中西文化著成《天下泰平書》(1928年上海泰東書局出版發(fā)行),提倡坤化主義。他從生物科學上和人類歷史上發(fā)現(xiàn)雄性殘暴,女性慈祥,男殺女生之公例;又從人類科學史考察上古本是母系時代,母子相保,樂治雍熙,及男系握權(quán),乃爭殺大起。故而主張以女子為世界中心,實行組織統(tǒng)一之女性政府,男子副之,庶幾可去兵廢殺,達天下太平。此前,劉仁航著有《東方大同學案》(1926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發(fā)行),融會中西社會理想及耶佛教義于一體,創(chuàng)立新大同學說,主張以農(nóng)村建設(shè)為路徑,而不以暴力手段,逐步實現(xiàn)大同理想?!袄せ笸\動”是對劉仁航的理想學說及其踐行的概括。
劉仁航與泰戈爾重晤之時,印度尚處于英國殖民統(tǒng)治末期,全國掀起反殖民統(tǒng)治的抗爭。中華民族亦將大難臨頭,日軍占領(lǐng)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叫囂已經(jīng)公開化,世界正處在第二次大戰(zhàn)的前夜。中國和印度,劉仁航與泰戈爾,被置于一個“命運共同體”上。面對即將降臨的惡性殘殺,劉仁航“反抗的熱情,特別鋒利”,在“作大無畏之宣傳”,為“人類和平”而努力。我們從序文中得知,此后劉仁航還將前往歐洲,與非戰(zhàn)團體接洽聯(lián)絡(luò),從而架起東西和平友誼的橋梁。這也正是泰戈爾所希望的,所以在贈序的最后表示,“我切望他的使命”,“圓滿成功也”。
泰戈爾所贈《劉仁航先生坤化大同運動序》成為歷史的見證。
贅 語
1932年,劉仁航考察歸來,從印度帶回三尊金佛和諸多佛學典籍,定居上海樂天修養(yǎng)館,自號“坤化博士”,閉門治學,并主編《慈航畫報》。1934年12月,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五中全會在南京舉行,劉仁航擬訂《上五中全會創(chuàng)造大同國際請愿書》,未果。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上?!鞍艘蝗笔伦?,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劉仁航離滬抵達武漢,投奔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武漢會戰(zhàn)前夕,乘輪船赴重慶,行至宜昌附近江面遭日機轟炸罹難。泰戈爾的“切望”成為泡影,“兵戈”未化“玉帛”,劉仁航不幸在戰(zhàn)事全面爆發(fā)之際就成為無辜的死難者。
當時居住在淪陷區(qū)南京一隅的劉仁航家人聽到傳言,并不置信,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因公務(wù)赴寧,偷暇看望劉仁航家人,證實劉仁航由武漢赴重慶乘坐最末的航班遭到日機轟炸,其遇難的消息才得到確認。劉仁航夫人李云俠1970年初病故于蘇北農(nóng)村(由南京下放灌云縣南港公社南于大隊),她臨終依然不相信丈夫遇難,因為她知道劉仁航隨身帶有金佛與舍利(佛指骨),她相信有佛保佑,丈夫或許是去印度見佛祖,到天國見上帝去了。李云俠女士年輕時受戒皈依佛門,法名“常妙”,享年83歲。
(責任編輯:武學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