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署名”這件事,說起來不是什么大事,但將它和人格、境界這樣一些操守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在“署名”這樣一件小事上,也能展現(xiàn)出大的人生境界來;雖然只是小事一樁,凸顯的卻是大人格、大境界。
崔群是唐代大臣,為人正直,被選為翰林學士。唐憲宗對他特別信任,下詔規(guī)定,今后凡翰林學士奏事,都必須有崔群的署名才可以報上來,否則不可以上報。得到皇帝如此的信任,是一件大喜事,一般人早就洋洋自得樂昏了頭,可崔群卻很清醒,他連忙對皇上說:“此事萬萬不可,翰林院的做法,往往會成為一種規(guī)矩,如果照此辦事的話,將來萬一有阿諛奉承的人擔任了翰林院的長官,那么官階低的人直言進諫就無法上達了,所以請陛下收回這個承命吧!”憲宗一聽,也感覺有道理,就沒有執(zhí)行“連署”的旨意。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曾拒絕過署名,那是1986年,錢學森閱讀了一位學者的科學論文,讀后給這位學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這位學者很感激,便主動提出在發(fā)表論文時,準備把錢學森的名字同時署上。錢學森立即回信說:“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對的,我決不同意。這不是什么客氣,科學論文只能署干實活的人。要說我曾向您提過一兩點有用的參考意見,那也只能在文章末尾講上一句。這是科學論文的原則,好學風,我們務必遵守!至要,至要!”
1981年,孔祥吉從人大畢業(yè)后,開始參加《清代人物傳稿》的編寫工作,孔祥吉就是從那時開始與林增平認識的,因為林增平是這套書的編委之一?!肚宕宋飩鞲濉废戮幍母寮际怯扇珖鞯氐拿覍W者撰寫的,每篇都有確定的署名,但全書封面主編的署名,按照最初的約定,是由五名編委輪流署名的,每卷署兩個人的名字。這樣一直出版了三卷,都是按照這個約定辦的,沒有任何人提出過不同意見,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墒堑?985年夏天,第四卷審稿結(jié)束時,需要確定第四卷封面主編的署名問題了,大家都認為按既定的方案辦即可,但林增平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說:“過去的幾卷,我們這些年長的編委,每人都署過一次名字。現(xiàn)在,我有一個提議,可否從第四卷開始,主編署名以老帶新。署名不要忘了年輕人嘛?!边@個方案提出來后,得到其他幾位老編委的一致同意,都覺得應該為年輕人的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于是,第四卷的封面主編的署名,就變成了苑書義和潘振平;而孔祥吉和郭漢民則分別成為第五卷和第六卷的封面主編之一,這幾個人都是年輕人。這件事,成了學術界以老帶新的美談,而林增平熱心提攜后人的精神,也被學界傳為佳話。
林增平長期致力于辛亥革命歷史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研究辛亥革命歷史的權(quán)威。后來,有關部門決定出版一部《辛亥革命史》,林增平便受邀擔任其中部分章節(jié)的撰寫工作,而且,他還與另一位歷史學家一起負責這本書的統(tǒng)稿工作。在這本書第一卷出版前,有的編委提出,要將林增平署為第一主編,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同意,大家都覺得這是實至名歸,沒想到,林增平卻堅決反對,堅決不同意將自己作為第一主編,極力要求將別人作為第一主編。事后,林增平曾與孔祥吉談及這件事,他感慨道:“做學問切不可爭名逐利。眼睛盯著名利二字,文章就不可能行之久遠?!本瓦@樣,在林增平的一再堅持下,這本書出版時,將另一位學者署名為第一主編。林增平這種淡泊名利、推賢讓能的人格風范,感動了許多人。
就如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陽的七彩光輝,署名這樣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個人令人仰望的道德品質(zhì),這是一種已經(jīng)稀缺的人格修為,但這種修為卻不會被歷史的塵埃埋沒,而是永遠閃耀著光芒,影響著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