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雷出生在一個大家庭,爸爸、媽媽、兩個哥哥,需要贍養(yǎng)的爺爺,還有未上大學、還需要接濟的叔叔。這一家七口,就蜷居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孫紅雷和兩個哥哥,睡在吊在半空中的吊鋪上面。在八歲以前,孫紅雷甚至沒有穿過一件屬于自己的新衣服。直到叔叔考上了大學,從小只能撿哥哥剩下衣服穿的孫紅雷,才終于有了第一件新衣服。在大哥結婚的前夕,孫紅雷目睹了一件事情,讓他幾乎在一夜間長大。孫紅雷:“我媽媽得到鄰居家敲門,我還說,我說陳姨還有崔叔都在家呢,里面一聲都沒有。我媽什么表情都沒有,陳姨這時候就出來了,說老朱啊,我媽姓朱,說這月我們家也沒錢?!币粓龃罂拗?,孫紅雷恍然意識到,自己現在還能吃上飯,都是靠媽媽每個月末放下臉面,去借錢得來的。孫紅雷第一次在心里下定決心,不再讓媽媽受委屈。
后來迷上了霹靂舞的孫紅雷參加了哈爾濱市冬之火霹靂舞舞蹈大賽,摘得了桂冠。而后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霹靂舞大賽當中,奪得了亞軍。通過這次比賽,他拿到了330元的獎金。媽媽拿到錢時,嘴角揚起的喜悅表情,讓當時的孫紅雷意識到,自己可以改善家里的條件。舞蹈不僅是項特長,還可以成為他賺錢的手段。
18歲的孫紅雷組成了一個叫“小狼隊”的霹靂舞組合。在眾多夜場之中,已經小有名氣時,孫紅雷靠著自己的付出,已經可以讓家里的飯桌上有了魚、有了肉??墒?,因為霹靂舞走向衰落,終于,在某個原本應該一起練舞的早晨,小狼隊的另外兩個成員,沒有再出現。
孫紅雷一直以來,有一個最大的心愿,那就是給他的父母買一套房子。當時孫紅雷已經高中畢業(yè),他必須另謀出路。看到同在夜場工作的主持人,當時收入高而且穩(wěn)定,孫紅雷也想試試。拿著主持人大哥寫的幾句詞,孫紅雷開始在一旁學主持技巧,搜集笑話,練習口才。后來,所有人都驚嘆于孫紅雷從舞者到主持人的角色轉換之快,大概兩個月后的一天,在哈爾濱的另一家知名夜總會里,孫紅雷重新以主持人三郎的身份,回歸舞臺。孫紅雷也結識了不少演藝同行,1995年,孫紅雷還被推薦到了由黑龍江電視臺主辦的,名為“關東人”的東北三省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做歌舞表演。這短短一分鐘的演出,卻改變了孫紅雷的生命軌跡。當時,同場演出的演員牛振華,注意到了臺上這個特別認真的小伙子。孫紅雷和牛振華進行了一夜的詳談,第二天一早,孫紅雷便毅然決然地坐上火車,踏上了赴京考學的道路,后來才有了熒屏上,孫紅雷演繹的那些硬漢形象。
2001年的7月,孫紅雷和鞏俐主演影片《周漁的火車》。他的靈性和多年的沉淀,終于爆發(fā)了,頓時因為這個片子而聲名鵲起。為了籌集購房的資金,孫紅雷拼命地接戲,一天工作超過15個小時,累得自己尿血。父親從媒體上得知這一消息,含淚給孫紅雷打電話,說“孩子,你要是拼命拍戲給我買房,我和你媽,寧愿一輩子住在那舊房子里。”孫紅雷輕描淡寫地說“:爸,我一個大小伙子,身體棒得很,拍點戲就能累著嗎?不要相信媒體的炒作!”2001年年底,孫紅雷終于給他的父母買了一套130平方米的三居室。2007年春節(jié),因為高血壓、冠心病等并發(fā)癥越來越嚴重,還出現了腦梗塞的前兆,孫紅雷的母親楊淑英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孫紅雷和她一起回到哈爾濱老家,度過最后的春節(jié)。2007年2月23日,也就是大年初七那天,母親在孫紅雷懷里永遠地睡著了。其實,看似鐵骨硬漢的孫紅雷,也有著內心柔軟的一面,每次談及母親,孫紅雷都難掩悲傷。母親的去世,讓孫紅雷對父親的感情更為深厚,然而2013年,孫紅雷的父親也因病離世。父母去世后,孫紅雷經常會在微博中問候他們,仿佛二老從未離去。
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張秋歌,出生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一個藝術氛圍非常濃厚的家庭,他的父親那日松,是著名的作曲家,母親吳秀清則能歌善舞。為了事業(yè),吳秀清將張秋歌送到了奶奶家,和大爺大娘一起生活了八年,八年的孤獨、八年的分離,讓張秋歌幼小的心里,蒙上了深深的陰影。
張秋歌“:8個月到8歲之前,實際上父母給我的印象并不深,我在他們身邊很少,我被忽略了。我弟弟比我小4歲,我妹妹比我小14歲。那時候有一塊肉,我夾的時候,我媽媽肯定拿筷子打我,要給弟弟吃。我特別恨自己,我從小能在媽媽身邊就好了。我真希望睜開眼睛,永遠和媽媽在一起。她牽著我的手,很自然地對我一種愛,不是做作的,沒有任何痕跡,小的時候我恨死他們,我一定要快快長大?!痹诩依锊皇荜P注的張秋歌,漸漸開始與母親冷戰(zhàn),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但內心里對媽媽是既愛又恨,這種矛盾心理,讓張秋歌產生了遠離母親的想法。之后,張秋歌就在父母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補習文化課,1980年,他終于如愿以償地考入了上海戲劇學院。
張秋歌去上海戲劇學院上學之后,有一次,母親因為思念兒子,特別從內蒙古去上??磸埱锔?。但是當時,張秋歌的心里,正因為脫離父母,而感到無拘無束的那種快樂,當媽媽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時,他不愿意面對媽媽,對媽媽的親切和熱情,表現出極其的冷漠,他的母親在上海待了九天,但是張秋歌一天都沒陪她,他的媽媽只能在兒子的宿舍,孤獨地待了九天。1984年,張秋歌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yè)之后,被分配到當時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一幕幕經典的話劇,在他的演繹下深入人心,各種大獎也是紛至沓來。當他的事業(yè)逐漸有了起色。他們母子之間的關系,卻處處磕碰,相互之間既謹慎又挑剔,這緊張的氣氛,不知因為哪句話而生,因為哪個行為而戰(zhàn),他們母子之間的情感,仿佛就像一塊堅冰,似乎永遠沒有解凍的時候。
在孩子最需要家人關愛的八年里,張秋歌不幸與父母分離了八年,雖然后來重新回到了家里,但童年對親情的缺失的體驗,讓張秋歌變得脆弱、敏感,也越發(fā)地渴望得到媽媽的關愛。媽媽吳秀清也來到了節(jié)目現場,回憶起那段過往的歲月,老人傷心不已。媽媽的心中,藏著對兒子的愧疚,數十年來,她也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兒子童年時親情的缺失,隨著歲月的流逝,張秋歌也漸漸開始釋懷,理解父母當年的艱辛。
張秋歌說:“我特別需要愛,我記得有一次媽媽叫我一聲兒子,我哭了一夜,媽媽不會在意。我回家從來不離開我媽媽,我每天三個電話有時候給媽媽,就是這樣。”任何阻力,都割不斷血肉親情,任何誤解,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淡忘,經歷過歲月考驗的母子倆,如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盡情地享受在一起相處的時光。張秋歌:“今天我才知道,這個幸福就是,當我喊聲媽的時候,媽媽‘哎’的一聲,這是我最幸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