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夏商周時代,苗族就被稱為“東夷”之一而與中原的華夏民族并存。苗族曾經(jīng)生活在富庶的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祖先是被稱作炎帝的蚩尤。在涿鹿大戰(zhàn)中,蚩尤被黃帝打敗,苗人踏上了往中國西南部大遷徙的歷程,湘桂黔蠻荒的山區(qū)從此遍布苗人的足跡。走得遠(yuǎn)的,篳路藍(lán)縷,艱苦卓絕,一直跋涉到了彩云之南,許多散落到了滇東南一帶。走得更遠(yuǎn)的,遷徙到了東南亞各國。
鳴鷲境內(nèi)的苗族,主要有蒙陪(花苗)、蒙是(青苗)、蒙豆(白苗)等支系,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習(xí)俗大同小異。過去,苗族的服飾打扮非常有特色,男性老人多以縐紗、青布纏頭,中青年多戴瓜皮小帽,至于服裝,老少均穿青藍(lán)色窄袖對襟麻布短衣,寬褳?zāi)_青藍(lán)色麻布扭襠褲,衣邊多綴白線紋飾。蒙陪(花苗)、蒙是(青苗)婦女以縐紗、青布纏頭,一層一層裹成圓盤形,有些像向日葵花盤,直徑大可盈尺。她們身著以紅色為基調(diào)的大襟繡花短衣,花白色或蠟染藍(lán)花麻布開口卷皺褶裙,加繡紅、綠、黃紋飾;衣裙喜歡鑲嵌魚、雀圖案花邊,裙裝前系圍腰,腰間背面還系有寬窄不一的飄帶兩條,平于裙子下沿,圍腰和飄帶將衣裙連為一體,上衣繃緊,使婦女的胸脯更加顯得豐滿,走起路來裙裾搖擺,身形婀娜多姿。中青年男女喜歡用鑲花邊的三角形青、黑布作綁腿,裹在小腿上,既起裝飾作用,又能保護(hù)小腿,翻山越嶺走遠(yuǎn)路也不易感疲勞。蒙豆(白苗)婦女以青、藍(lán)棉布或白條花布纏頭,也裹成圓盤形,只是直徑不及蒙陪(花苗)、蒙是(青苗),穿著加方形后披肩的對襟窄袖短衣,以白色為基調(diào)的麻布褶裙,衣袖衣襟繡方形和菱形圖紋,素雅大方。
有學(xué)者認(rèn)為,苗族服飾上的圖案組合,記載了本民族的歷史。所有的苗族服飾款式,有一點(diǎn)是任何一個地方的苗族都沒有忽視的,那就是這些服飾的中心圖案和花紋,無論衣裙款式如何衍變、如何發(fā)展,都始終沒有改變。中心圖案主要是衣袖上的三道或四道圖案和裙子上的三道不同的圖案;中心花紋則是點(diǎn)綴在衣領(lǐng)、披肩及衣袖圖案邊緣的花紋,裙子上蠟染或剌繡在三道圖案邊緣的花紋。衣袖上的圖案有的是三道,有的是四道,分別從衣肩到衣袖口排列成環(huán)形,苗族稱之為綴三筒或四筒,要在這三筒或四筒的邊緣繡上或綴上各種花紋。裙子上的三道圖案,上兩道各苗族支系基本相同,而下擺處的第三道圖案,各支系就不完全相同了,有的是用點(diǎn)蠟印染形成圖案,再用各色布條按圖案的大小點(diǎn)綴上去而形成;有的則是另用一塊寬三寸到五寸的布為底,刺繡成繡帶,再把這塊繡帶接在裙的下擺處而成。其它服飾如圍腰,披肩、托肩、綁腿等,也刺繡著各種花紋圖案。據(jù)老人講,苗族服飾上無論是衣袖上的三道或四道圖案,還是裙子上的三道圖案,都代表了古代苗族遷徙時所經(jīng)過的三條大江大河。至于三道圖案邊緣及其它服飾上的花紋,有水紋波浪式的,也有小山蕨葉式的,還有井字形狀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解釋清楚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了,但在苗族的意識中,這些花紋是在傳統(tǒng)服裝上必不可少。
鳴鷲鎮(zhèn)的苗族主要居住在鳴鷲村委會的小壩村,猛拉村委會的巖子頭、大梅沖,楊柳河村委會的箐腳村、楊梅壩,扎門村委會的大龍?zhí)?、渾塘子、大凹子,舍所壩村委會的新寨、下寨,大石板村委會的菲克村、者夫村、它癡邑、巖子腳、灰土寨,他們像其他地方的苗族一樣,強(qiáng)烈的精神追求壓倒了物質(zhì)方面的欲求。哪怕日常吃的是豆腐、酸菜、包谷飯,也要想方設(shè)法用苗族獨(dú)特的絢麗服飾,裝點(diǎn)清貧的生活。刺繡蠟染曾經(jīng)是苗族女子從小要學(xué)的傳統(tǒng)技藝,向來有“不會刺繡,不是咪彩(姑娘)”的說法。過去,傳統(tǒng)的苗族婦女生活是苦累繁重的:天才蒙蒙亮,山寨里就回響起推磨舂碓的聲音,一天的勞作就這樣開始了。等到天一亮,她們已經(jīng)把飯做好。一家人匆匆吃過早飯,就吆牛拉馬出工了。田地里總有干不完的農(nóng)活,中午,一家人在田間地頭席地圍坐,從竹背籮里取出麻布袋,分食里面的冷飯酸菜,給又累又餓的身體補(bǔ)充能量后,又開始了沒完沒了的勞動。田地里的勞作一直延續(xù)到太陽落山,走在回家的路,苗族婦女的手也不得閑,還得邊走邊理麻絲,苗族婦女織布,從種麻開始,到割麻織成粗麻布,先后要經(jīng)過20多道工序。苗族的織布機(jī),是自家用木料制成的,紡織出來的麻布,長度可視需要由織布人掌控,但寬度基本是固定的,一般寬為1尺2寸。麻布紡織出來以后,要經(jīng)過靛染或者蠟染,才能成為縫制衣服和裙子的布料。靛染就是把藍(lán)靛(一種植物)的枝葉放入木缸或瓦缸浸泡,等藍(lán)靛枝葉腐爛了撈出,留下濃濃的汁液,加兌適量的草木灰攪拌均勻,然后沉淀一天的時間,把水舀出后,沉在缸底的就是靛。靛做好后,接著就要采來蒿枝、苕葉等植物的枝葉,同樣放入缸中用水泡得腐爛后撈出,又兌入適量的草木灰和靛,再加入一些高度的包谷酒,使勁用木瓢反復(fù)攪拌,攪得缸里的料水翻滾、冒泡,最后泛起濃烈的朱紅色,這時就可以把灰白的麻布放入缸浸染了。用這種方法,麻布就染成了凝重的黑紅色。
染布的另一種方法就是蠟染,將灰白麻布平鋪在案臺上,將蠟放在煮蠟罐中用火烘烤溶解,然后用蠟刀蘸蠟汁在麻布上刻劃出花鳥圖案,把蠟劃好的麻布放入染缸漬染,顏色固定后,撈出放進(jìn)鍋里用清水煮沸,等蠟溶化后即出現(xiàn)各種白色的花紋和圖案。
小女孩從小看著阿媽、阿奶理麻織布、蠟染刺繡,等到了六七歲,就自己拿起繡針彩線學(xué)著穿針引線。伴隨著阿媽、阿奶講述的故事和哼唱的歌謠,她們在腦子里勾畫出一幅幅絢麗的圖像,然后就用不知不覺學(xué)會的各種針法慢慢地繡了出來,心靈手巧地把針腳弄得平整、勻稱、細(xì)密。苗繡的針法有平繡、皺繡、纏絲繡、鎖邊繡、布貼繡等上十種,紋樣更是多種多樣,就像四季的山野一樣絢爛無比。
寂寥的山野遍地鮮花怒放。嬌柔的迎春艱難地熬過寒冷的冬季,青青的枝藤上立即綻開出嫩黃的小花。再遲一些日子,隨著陽春的來臨,接近村落的山地上,素雅的梨花在開放,仿佛一片白色的晨霧浮蕩在寧靜的山岡上。桃樹是裸體的懷抱鮮花的美神,還沒冒出嫩綠葉芽的枝頭,顫動著胭紅爛漫的花朵。黃燦燦的油菜花,被暖暖的春風(fēng)吹拂得起伏不定,成群的蜂蝶在花間飛舞。杜鵑花也開了,像天神撒落的火焰,漫山遍野地熊熊燃燒。
在這個空氣里彌漫著花的芬芳的季節(jié),那些苗家繡女的手上也開放出美麗的鮮花。多少年來,愛與恨通過織麻刺繡得以傾訴,她們用斑斕的繡線,將原本落寞的生活,像繡荷包似的裝扮得花紅葉綠。也許你只在夢境中見過如此遙遠(yuǎn)而靜美的天地,每一個白晝都回蕩著鳥群飛過山野上空灑下的歡快長鳴。到了星光燦爛的夜晚,憂傷而甜蜜的山歌小調(diào),好象天上星子的夢囈在夜空里飄蕩。在這片山水間出生或死去的生命很多,但能像這些心靈手巧的苗族姐妹一樣,用一顆慈愛的心和一雙勤勞的手關(guān)乎這方天地空間的并不多見。
她們被神靈的衣袖輕輕托起,哭哭啼啼地降生。從此,卑微的肉身與躁動的靈魂,就時刻來往于寧靜美好的家園和霞光深處俗人與神靈共居的村落。時光如梭,她們慢慢長成山花一樣鮮艷漂亮的女人,然后嫁人成家,然后生下成堆的兒女,一如歲月在昏黃的燈火上慢慢燃燒似的打發(fā)著黑黑白白的時光。她們勤勞無比,一年四季都與吃苦耐勞的牛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不覺中,古銅色的額頭就綻開出菊花瓣一樣的皺紋。
苦累得令人麻木的勞作之余,她們端坐在日月之下,疲憊的眼睛頓時泛出溫柔的光芒,粗糙的手指靈巧地穿針引線,夢幻般地在麻布上面將神奇的生命樹繡出,栽在如水的月光底下。行云流水地在肩披、腰裙、綁腿帶上繡上了藍(lán)天中的彩云,森林里的雀鳥,大地上的鮮花,河水里漂游的魚兒……那些花鳥魚蟲都?xì)w附了塵世間有情有緣的魂魄,她們微笑著將它們匯集在一起,善良地把它們收留在自己的身上,成為她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些生靈的形體是樸拙天然的,五彩繽紛的色彩也是有情有意的。它們對她們也好,當(dāng)她們在人世間受盡苦難歷經(jīng)滄桑,無憂無慮的精靈們,會無聲地給她們帶來吉祥的光芒,將她們黯淡的前程溫暖地照亮。
于是,她們渴望自由美好、豐衣足食生活的心靈便能上天入地,與云霞,與日月,與神,與樹,與花草禽獸,與有形或無形的萬物生靈默默地交流,漸漸地融合成密不可分的一體。冥冥之中,山岡上的神靈也被感動了,與她們一起喚醒了大地上的純潔色彩,喚醒了明亮的陽光和潔凈的水。她們的情感被美麗的繡線牽引著,猶如山間清澈的圣水,天遙地遠(yuǎn)地自然流淌。
苗族也像漢族一樣過春節(jié),同樣稱作“過年”。節(jié)日始于除夕,當(dāng)天以草紙貼門上祈福,叫“貼門堂”;還要宰雞煮肉祭祀祖宗,稱“拜家祖”。到了正月初三,要舉行送家祖儀式,長輩為晚輩講述家史。
春節(jié)期間,苗族同胞的最隆重最熱鬧的活動是“踩花山”。踩花山是苗族家人團(tuán)圓、親友聚會的好日子,關(guān)于它的起源,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講的是,苗族的祖先蚩尤戰(zhàn)敗之后,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帶領(lǐng)部落族人逃到洞庭湖一帶建立了三苗國。后來,三苗國又被禹派兵攻打,被迫再次逃亡遷徙。在逃亡途中,很多苗族人家妻離子散。有一個姓張的老者,他的兩個兒子失散了。為了尋找到不幸失散的親人,張姓老者就想了一個辦法,在開滿鮮花的野地上豎立起一棵高高的杉樹桿,在樹尖上系上紅、白、藍(lán)、綠四條麻布彩帶,以此為標(biāo)志信號召喚四方的苗族人涌到樹桿下聚集,很多失散多年的親人因此得以相認(rèn)。苗族后裔為了紀(jì)念這種聚會,每年過年就會找一片開闊場地,豎立起被稱作“花桿”的樹桿,到了正月初三至初七,男女老少就會身著鮮艷漂亮的服裝,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到花桿下,共同歡慶節(jié)日。
在苗族的另一個民間傳說中,相傳在遠(yuǎn)古時代,有一對夫妻,生活得恩愛而幸福,但遺憾的是他們婚后多年一直無兒無女。后來,夫妻倆去問神通廣大、無所不知的天神“叟”該怎么辦,叟告訴他倆,略婁是天上人間的神王,善良的人們祈求什么,他都會賜給。叟叫這對夫妻過年那幾天在景色秀麗的地方立一花桿,焚紙燒香迎接略婁下凡,并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兒孫滿堂。這對夫妻回來后,就在正月初三這天,選擇一處景色優(yōu)美的地方立起了花桿,召來各村男女老幼,吹著蘆笙,唱歌跳舞,共同迎接略婁下凡,并請求賜予子嗣,保佑平安幸福。之后,這對夫妻果然生育了兒女。從那以后,每年春節(jié)期間,那些無子嗣的人家都會來立花桿、求子嗣,對歌跳舞。年復(fù)一年,也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花山節(jié)。
花山節(jié)的承辦人稱為“花桿頭”,春節(jié)前幾天,就要選擇吉日良辰,抱上一只公雞去舉行立桿儀式:在選擇好的寬敞平坦的地方,挖一個一米多深的土坑,把事先準(zhǔn)備好的花桿立于其中,將土回填夯實(shí),然后在花桿腳處燒香焚紙,雙手抱著公雞,面向花桿,吟唱祭祀花桿的古歌。祭祀的內(nèi)容,有祈求祖先保佑的,有祈求花桿賜子的,有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祭祀完畢,花桿就算立好了?;U一般用杉樹,把樹桿的枝葉除去并把樹皮剝掉,只留下樹尖的少部分枝葉,并在其下約一米處系上紅、黃、藍(lán)色的布帶和一把蘆笙。
到了過節(jié)那天,群山沸騰了,遠(yuǎn)遠(yuǎn)近近的苗族同胞從四面八方涌來。咪彩(姑娘)們穿著自己精心縫制的百褶裙,成群結(jié)隊(duì)地來到花山場。穿著節(jié)日新裝的咪多(小伙子)們,手提勾把長傘,爭先恐后地追隨在姑娘們的身后。踩花山的第一天早上,花桿頭要準(zhǔn)備好蘆笙、酒、香、草紙等,擺放在花桿腳,待過節(jié)的人基本到齊后,就燒紙敬香,吹奏蘆笙,祭祀花桿,宣布花山節(jié)正式開始。之后,人們就圍著花桿開始表演蘆笙舞。每當(dāng)有人表演結(jié)束,花桿頭就要及時敬上一杯酒,以示謝意。在表演間隙,總會有人來祭祀花桿,有的燒香焚紙祈求賜子,生兒育女;有的背著孩子,繞花桿三圈,祈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
花山節(jié)從正月初三過到初七,結(jié)束時要舉行“倒花桿”儀式?!盎U頭”抱著一只公雞,圍繞花桿走三圈后,將公雞宰殺祭獻(xiàn),吟誦祭祀經(jīng),以謝花桿帶來的好運(yùn)。然后,眾人合力把花桿放倒在地?;U頭就將掛在花桿上的布帶分給大家,又把花桿吹斷成幾截,給祭祀花桿以求生育兒女的人拿去做床。苗族認(rèn)為,將這些布帶拿去放在床頭下或用花桿做成床,享用者能夠順利生兒育女;用布帶做成小布條,拴在幼兒的脖子上或手上,可保佑兒女平平安安。
自古以來,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踩花山實(shí)際上就是苗族縱情放歌跳舞的節(jié)日。花山場上,姑娘們喜歡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起,小伙子們則四處游走,看中了哪個姑娘,就上前去打開傘,將姑娘嚴(yán)嚴(yán)罩住,兩人同在傘下搭訕攀談,請求與對方對唱山歌。要是姑娘有情有意,兩人就在傘下對唱對答;若是姑娘無意或?qū)嵲诓粫?,小伙子就會禮貌地走開。苗族踩花山對唱山歌,即是感情的交流,也是一種娛樂活動。除了年輕人以外,中老年人也可參加,那些多年的夫妻,到了花山場,也可以你找你的對歌對手,我尋我的對歌對象,互相不會干涉,這種互尊互敬、相互鼓勵的傳統(tǒng)美德令人羨慕?;ɑňG綠的整個花山場上,凡是布傘如花綻放的地方,都有苗族男女在對歌。姑娘小伙用呢喃的歌聲,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憧憬,傾訴自己的情與愛。許多小伙子、小姑娘,對歌前素不相識,但通過對歌,一見鐘情相互愛戀,最后成為終身伴侶。花山場上找自己以身相許的愛人,不講門當(dāng)戶對,在乎的是情投意合。
小伙子用會說話的眼睛,盯著自己喜歡的姑娘,憂傷而真誠地唱道:三棵叉叉頂間房,哥住茅屋漏風(fēng)墻。阿哥有心愛妹子,怕妹嫌哥窮又苦。
姑娘一聽,含情脈脈地望著英俊的小伙子,馬上真心回應(yīng):三個石頭支口鍋,窮窮富富同歡樂。瓦房天堂妹不住,愿同阿哥宿巖腳。
中老年人們對歌完全自愿,從不強(qiáng)迫,對唱的主要是古歌、風(fēng)俗歌。苗族古歌要唱開天辟地、打柱撐天、洪水滔天、跋山涉水……敘述的是苗族歷史,這些歌謠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韻律悠揚(yáng),可以把人拉到遠(yuǎn)古的天邊,也可以鉆進(jìn)人心讓人開懷大笑。而有的老人唱的“苦歌”,如哭似泣,常常讓人唏噓不已。對歌對得合心的,就幾天同對一人;對得不合心的,可以重新另尋他人。對歌對得口干舌燥了,在一旁助威的親朋好友就會遞上背壺,讓對歌者歇口氣,喝點(diǎn)涼水潤潤喉嚨,然后接著再唱。
苗族踩花山,跳的舞蹈主要是蘆笙舞。傳統(tǒng)的六管竹制蘆笙是苗族中流行最廣的主要樂器之一,有學(xué)者稱之為“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和象征”。很多時候,蘆笙曲調(diào)仿佛族間的血液密碼,苗族往往通過蘆笙吹奏的曲調(diào)來認(rèn)親認(rèn)祖。按照苗族古規(guī),稻子打苞、抽穗的季節(jié),必須禁吹蘆笙,因?yàn)榧偃绱淀懱J笙,那么就會驚擾了谷神,影響一年的收成。其它時候,無論是祭祀,還是過節(jié),都少不了要吹響蘆笙跳起舞。據(jù)一些苗學(xué)專家研究,苗族的蘆笙舞蹈早在夏、商時代就已產(chǎn)生。
苗族蘆笙舞蹈分為祭祀性和娛樂性兩種,表演者要邊吹奏蘆笙邊舞蹈。祭祀性的蘆笙舞蹈,目的是為歸世親人的魂魄指引道路。跳娛樂性的蘆笙舞蹈,主要是為節(jié)慶增添歡樂的氣氛。在整個踩花山期間,圍繞著花桿,蘆笙手們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藝。跳祭祀性的蘆笙舞蹈,吹奏的曲子低沉凄涼,似訴似泣,但舞蹈動作不大,進(jìn)退旋轉(zhuǎn)都緩慢而莊重。跳娛樂性蘆笙舞蹈,吹奏的曲子十分歡快,甚至有些隨意性,但舞蹈動作難度較大,非常講究用氣和技巧。一些高超的蘆笙手,甚至在舞蹈中加進(jìn)了艱險高難的雜技、武術(shù)動作,柔軟時如蛇行,剛猛時似虎躍,輕盈時又像鹿奔,有的手握蘆笙前翻后滾,一伸一縮,動作敏捷,笙聲不斷;有的以頭頂?shù)?,雙手抱著蘆笙,以頭為圓心支點(diǎn),不斷地邊翻轉(zhuǎn)身體邊吹奏曲子;有的吹著蘆笙后仰,彎腰如弓,頭頂?shù)睾蟠狄魂嚽?,然后手舞蘆笙,用嘴咬起地上的酒碗,將酒慢慢飲盡;有的頭頂酒碗,站在擺滿酒碗的長條板凳上,吹著蘆笙左右旋轉(zhuǎn),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頭頂上的酒碗?yún)s滴酒不灑,板凳上的酒碗也不被踢翻。那些將蘆笙舞蹈跳得格外出眾的苗族青年,不但能夠聞名四方,而且特別容易得到姑娘們的青睞,往往還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愛情。
娛樂性的蘆笙舞蹈還有一種對抗性的形式,叫踢蘆笙。所謂踢蘆笙,就是兩人手抱蘆笙,圍著花桿轉(zhuǎn)圈,一邊吹奏,一邊用腳踢對方。踢的時候,只能踢對方臀部以下,禁踢腰部以上,也禁止用手抓、擋、打、推,出現(xiàn)違規(guī)者即視為輸家。踢蘆笙以踢倒對方或踢中對方次數(shù)多者為勝,勝者可以繼續(xù)在場上接受其他人的挑戰(zhàn),誰要是能夠踢到再也沒人來較量,那他就成為踢蘆笙的霸主。這種將蘆笙吹奏、躲閃技巧、蹬踢力量集于一身的競技,驚心動魄,扣人心弦,非常受苗族群眾歡迎。通過艱苦而劇烈的拼搏,最終成為霸主的苗族男子,會像英雄一樣得到大家的崇敬。
苗族踩花山,除了對歌、跳蘆笙舞外,還要舉行爬花桿比賽和斗牛活動。花桿一般有20米左右高,最上端留有枝葉,系著彩色布帶,并掛著一把蘆笙。苗族爬花桿比賽,傳統(tǒng)的爬法是,人先貼著花桿倒立過來,兩只腿腳在上扣緊花桿,頭部朝下倒懸,雙手抱緊花桿,然后腳手用力往上倒爬,誰能這樣倒著身子爬上去將蘆笙取下,誰就是優(yōu)勝者,蘆笙就當(dāng)作獎品獎給他。爬花桿比賽,能夠充分展示一個人的膽量、技巧和腰腿與腳手的力量,能爬上去把蘆笙取下來的人,除了能夠搏得觀眾的熱烈喝彩和敬佩外,花桿頭還要親自敬他三杯酒,并為他披紅掛綠。
斗牛是苗族喜好的一項(xiàng)民間活動,農(nóng)閑時也常舉行斗牛比賽,但最為精彩的還是花山節(jié)中的斗?;顒印;ㄉ綀龅呐赃?,專門辟有斗牛場地。牛主人牽著被自己養(yǎng)得膘肥體壯的公牛蓄勢待發(fā),輪到比賽時就牽入賽場,雙方同時放開牛繩。在人們的吶喊聲中,兩頭公牛頭對頭沖將過去,互相用堅(jiān)硬的牛角挑、撞、頂、抵,有的牛滿頭是血,仍低吼著兇狠地打斗。斗牛雖然是牛與牛的較量,但勝者的主人卻無限光彩,因?yàn)樵诿缱蹇磥?,只有最勤勞、最勇敢、最懂牛性的養(yǎng)牛人,才能飼養(yǎng)出最強(qiáng)壯、最能斗、最厲害的公牛來。
在鳴鷲的山野里行走,常常能夠聽到粗獷高亢的山歌,像天外來音一樣突然響起,隨風(fēng)在群山間傳播、回蕩開去,讓世界猛然跌入寂然、純凈的境界中。遠(yuǎn)遠(yuǎn)的望去,蒼翠的山嶺茂林間,一個矯健的身影在閃動。
走過一彎又一彎,
爬上高高石頭山;
哥哥想妹心發(fā)慌,
送你云彩做衣裳。
洪亮而深情的歌聲,伴隨天上的云彩飄蕩,不但能夠讓在山腳勞作的那個妹子身心顫栗,直想捂著胸口坐下來好好歇口氣,而且一下子在聽到它的人們心里產(chǎn)生共鳴,像喝了醇香的米酒一樣美好而充實(shí)。在山野間勞作的牛馬,也被這動聽的山歌打動了,興奮的壯牛停止了耕地,嗚嗚地低吼著,像是在回應(yīng)半山上飄來的歌聲,而負(fù)重馱物的馬,忍不住歡快地蹬踢幾下后蹄,然后又揚(yáng)起頭來噗噗地噴幾個響鼻。
鳴鷲境內(nèi)生活著彝族仆瓦潑支系的黑仆拉,他們淳樸而勤勞,在生活、勞作之余,常常觸景生情,喜歡自編自唱山歌,那真是一路走來一路唱。黑仆拉的山歌,曲調(diào)高亢明朗,流暢婉轉(zhuǎn),保留著純凈古樸的風(fēng)格。群山、樹木、花兒、蜜蜂、牛羊、莊稼、節(jié)氣、農(nóng)事、愛情、婚嫁……都是山歌吟唱的對象。那些自然樸素的山歌,彌散著山野的氣息,仿佛散發(fā)出土地的色澤,土地的聲音,流淌著土地的汗水和血液。
三棵杉樹一樣高,
砍斷放倒做門閂。
阿妹閨房兩扇門,
哥當(dāng)門閂往里銷。
歌者唱得有心而干脆,聽者心靈相通有情有意。一個癡癡地凝視,另一個抿嘴偷偷笑著,黑俏的臉頰上飛出了漂亮的火燒云。
白云繞過山邊邊,
蜜蜂飛進(jìn)百花園。
膽大蜜蜂得花采,
膽小蜜蜂不挨邊。
這些毫不掩飾的山歌,唱得如此直白大膽,情感卻又如此的強(qiáng)烈廣闊,那種直抵人心的穿透力,再沒有比它所蘊(yùn)含的憂傷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更深刻更讓人感動的了。夢幻與理想,苦難與幸福,過去與現(xiàn)在,神圣與世俗,一如潮水般涌來。歌者佇立在山野中,那歌聲似乎把他變成了一棵樹、一株玉米栽種在那里。他的根不管不顧地扎進(jìn)大地深處,沒有人能夠?qū)⑺麖倪@片多情的土地上移走,連他自己也不能,因?yàn)樗?,一旦把根拔起,自己就會枯死,守望大樹、莊稼的那個好女子,也會因此潸然淚下、失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