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晨
(中恒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山區(qū)城市人多地少,土地資源極其寶貴,因此,在城市發(fā)展的過程中,為了增加土地供應,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向山丘要土地”的舉措,其市政道路也隨之出現了一批深挖方、高填方等在平原城市中罕見的情況。雖然隨著設計理論和技術設備的不斷進步,設計工作計算過程簡化、速率加快、計算精度大大提高,但在實際施工驗證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往往引起設計方案變更,資金投入加大,甚至導致邊坡出現滑移、垮塌等情況,給業(yè)主的管理、施工的進度和工程的安全帶來了一定的隱患。其中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設計方案科學與否、勘察工作是否嚴謹也是造成以上問題的重要原因,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本道路總體成東西走向,全長約1 km,紅線寬度30 m,道路等級為主干路,設計時速40 km/h,交通等級為重交通。
該市政道路挖方邊坡屬巖質邊坡,最高大于30 m,為高邊坡。原設計采用分級放坡形式處理,每8 m一級,坡率從底部往上依次為1:0.75、1:1、……1:1,每級之間設置2 m寬平臺。具體見圖1。
施工期間,在道路K0+620右側坡頂部位,出現了長度約5.00 m,高度約3.00 m,體量大約14 m3的滑塌體;在K0+770右側標高565.24 m第一階平臺部位,出現了長約9.00 m,高約3.00 m,體量約50 m3的滑塌體;另在發(fā)生滑塌的坡面部位有長度、寬度不等的裂隙分布,存在繼續(xù)產生滑塌的可能,見圖2、圖3。
本項目所在地構造帶產生于侏羅系、白堊系地層中,表現為舒緩寬展的褶皺,斷裂極少,呈現由北東逐漸向東面偏轉的弧形褶皺,總的趨勢為北東東向。
由于該邊坡地理位置相對較高,整體南西高北東低,屬淺丘斜坡地貌。暴雨時,局部雨水匯集,在坡頂局部地段有沖刷現象,對坡頂巖土體的穩(wěn)定有一定的影響。
場地地層由上至下依次是粉質粘土、泥質粉砂巖夾粉砂質泥巖。具體構特征如下:
粉質粘土①(Q4dl):主要在場地內的坡頂及坡腳前沿斜坡地段分布。褐黃色,濕,可塑。干強度較高,韌性較好。層厚1.00~2.70 m。該層物理力學性質一般,是中壓縮性土,有一定承載力,分布較穩(wěn)定。
泥質粉砂巖夾粉砂質泥巖②:呈紫紅色,為泥質、粉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帶以下層理清晰,產狀185°∠5°。根據風化程度,可將其劃分為強風化層②1和中風化層②2。
圖1 一般路基設計圖
圖2 滑移位置
圖3 邊坡橫斷面圖
原道路詳勘提供的各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值見表1。
表1 巖土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值
圓弧滑動法是道路邊坡最常用的穩(wěn)定性分析方法。在詳勘階段,勘察單位只提供了巖土體自身的抗剪強度參數,此參數也只能應用于圓弧滑動法,因此先用圓弧滑動法進行試算,見圖4。
圖4 圓弧滑動法穩(wěn)定性分析原理圖
采用圓弧滑動法計算,抗滑力矩MR和滑動力矩MS之比,即為該巖坡的穩(wěn)定安全系數FS:
采用簡化Bishop法,使用理正巖土計算程序對邊坡進行穩(wěn)定性驗證計算。選取邊坡最高的30.5 m處,具體巖土層參數選取表1中的數據。
根據計算,本邊坡在一般工況下的滑動安全系數為6.939,地震工況下安全系數為6.631。根據規(guī)范[1],該道路為主干路,其穩(wěn)定安全系數正常工況取1.30,地震工況取1.10。按此方法計算,本邊坡穩(wěn)定性系數滿足規(guī)范,是穩(wěn)定的。
鑒于邊坡發(fā)生失穩(wěn)破壞的實際情況,可看出圓弧滑動法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不同。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1)計算模型選擇。由于絕大多數城市道路工程所在區(qū)域均位于相對平坦的地形區(qū),填挖方量相對不大,邊坡高度較低,且絕大部分都為土質邊坡,用圓弧滑動模型進行分析計算是合理的。而這往往導致缺乏經驗的設計人員產生慣性思維,將其應用至所有項目設計計算中。而從滑塌現場可以看出,滑塌體均位于巖質邊坡,滑動面基本呈直線或折線,因此對整個邊坡簡單地采用圓弧滑動法進行計算是不合理的。
(2)計算參數選取。選用圓弧滑動法進行分析時,其抗滑力的主要來源是巖土體自身的抗剪強度(粘聚力、內摩擦角)。本項目巖體自身的抗剪強度較強,使得安全系數偏大。而根據實際情況可看出,邊坡垮塌滑動面和潛在裂隙均位于巖石結構面,因此對此部位作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時應當選用巖層結構面抗剪強度值,方能得到符合實際的結果。
2.3.1 穩(wěn)定性分析方法及計算參數的選取
根據上文分析,結合地質情況,可首先對邊坡采用赤平極射投影法作定性分析,再使用平面滑動解析法進行定量計算[2]。為此,應要求勘察單位進行補充勘察,提供赤平投影圖和巖石結構面抗剪強度相關參數。
根據補充勘察報告的結果,本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的相關參數見表2。
表2 補充勘察巖土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值
2.3.2 赤平投影圖分析
根據該調查點的赤平極射投影圖(見圖5)解析:該邊坡坡面產狀193°∠46°,巖層層理面產狀175°∠5°,為順向坡,巖體呈薄層~厚層狀構造;節(jié)理面④、⑤、⑥、⑦傾角較大,接近豎直,裂面較平直,無充填,張開0.1~0.3 cm,裂隙間距15~50 cm,屬硬性結構面,結合差,可見發(fā)育長度3~5 m。右側邊坡層理、節(jié)理的交點位于邊坡線同側,節(jié)理與層理之間的交點均位于邊坡弧線外側,即節(jié)理裂隙與層理的組合交線傾角較邊坡面傾角緩,極易沿組合線滑動,屬于不穩(wěn)定邊坡。
圖5 赤平極射投影圖
2.3.3 定量計算
邊坡平面滑動穩(wěn)定性分析(極限平衡法),計算簡圖見圖6?;緟狄姳?。
圖6 計算簡圖(單位:mm)
表3 基本參數選取表
根據計算,本邊坡在一般工況下的滑動安全系數為1.214,地震工況下安全系數為1.027。根據規(guī)范,邊坡不滿足規(guī)范規(guī)定的安全系數,是欠穩(wěn)定的。
擬將邊坡四級邊坡坡率放緩為 1∶1、1∶1.25、1∶1.25、1∶1.5。采用平面滑動法,考慮正常工況和地震工況兩種工況,選取邊坡最高、最不利的位置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根據計算,一般工況下的滑動安全系數為1.336,地震工況下安全系數為1.110。
由此可見,坡率調整后,在天然工況和地震工況下均滿足相關安全系數要求[1]。因此,采用坡率法可使穩(wěn)定性系數滿足規(guī)范,技術上是可行的。
抗滑樁具備施工安全性高,土石方開挖少,對滑體變形及穩(wěn)定性影響小,在施工過程中可同步驗證地勘資料,發(fā)現隱患可以及時處理等優(yōu)勢。根據本項目邊坡地質情況,可作為比選方案之一。
根據計算,本方案可如下設置:
墻身尺寸:樁總長:16.000 m;嵌入深度:8.000 m;截面形狀:方樁樁寬:1.500 m;樁高:2.000 m;樁間距:3.000 m。
具體設計簡圖見圖7。
圖7 抗滑樁方案設計簡圖
根據計算,抗滑樁方案的各項安全系數和指標滿足相關規(guī)范,技術上可行。
本方案是在清除滑坡體后采取錨桿+坡面格構進行邊坡治理。具體可如下設置:
水平間距:3 m;豎向間距:3 m;錨桿長度:5~18 m;格構截面尺寸:0.3 m×0.3 m。具體設計簡圖見圖8。
圖8 錨桿框格方案設計簡圖(單位:mm)
根據計算,錨桿框格設計方案的各項安全系數和指標滿足相關規(guī)范要求,技術上是可行的。
根據計算,以上三種方案在技術上都可以提高邊坡穩(wěn)定性,但應結合城市道路特點進行綜合比選,見表4。
表4 方案比選表
作為城市道路工程邊坡治理方案,在選取時應當著重遵循契合上位規(guī)劃、減少征地拆遷、提升城市景觀、減少環(huán)境破壞等原則。根據這些原則以及表4的對比可以看出:
(1)坡率法雖然施工簡便、造價最低,但突破用地紅線,侵占大量非道路用地,與規(guī)劃沖突,其對植被的破壞和棄土堆填導致了嚴重的環(huán)境破壞,因此不具有可行性。
(2)抗滑樁技術上可行,但投資巨大,竣工后景觀效果較差,不適用于本次城市道路工程,因此也不具備可行性。
(3)錨桿框格方案造價適中,不侵占額外用地,新增土方量最小,且框格間采用植物防護后,景觀效果可以接受。
綜合以上論證分析,采納方案三作為推薦方案。
采用錨桿框格結合綜合支擋加固措施后,用理正軟件進行驗證計算,得出一般工況安全系數為1.387,地震工況安全系數為1.196,加固治理后的邊坡穩(wěn)定性系數滿足規(guī)范[1]。目前,工程已按設計方案完成主體施工,邊坡狀況良好,坡體穩(wěn)定。
(1)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應當選取正確的計算方法和巖土力學參數。對于巖質邊坡,應當采用平面或折線滑動法進行計算,并選取巖體結構面抗剪強度進行計算。
(2)對于城市道路邊坡支擋防護工程,在方案比選時應當綜合考慮規(guī)劃契合度、土地占用、城市景觀效果以及環(huán)境影響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僅僅依據技術因素和投資造價進行判斷。
(3)邊坡治理應當遵循綜合治理的思路和措施,通盤考慮支擋結構、邊坡排水、坡面防護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