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尉天驕 編輯 | 任紅
九寨溝諾日朗瀑布 攝影/馮軍/視覺中國
瀑布,在水景觀中最為引人注目。有人也許對流水無動于衷,但看到瀑布總會心動神搖,甚至情不自禁地發(fā)出驚嘆。地質學上把瀑布叫做跌水,河水在流經斷層、凹陷等地區(qū)時垂直地從高空跌落,形狀轉成直立,水聲變大,色彩更加明亮,瞬間之美形成永恒的精彩。從審美角度看,跌水優(yōu)于平面的流水,從天而降的水流創(chuàng)造出自然美的特殊境界,吸引人們去追逐觀賞,文藝家對瀑布更加青睞,歷代詠歌,常寫常新。
有人用擬人化的語言說,瀑布是江河走投無路時創(chuàng)造的奇跡。我總覺得“走投無路”把瀑布形容得太過灰暗了,而更愿意采用《荀子》的說法,水“流行于百仞之溪而不懼,似‘勇’”,瀑布是水流面臨險境,義無反顧,勇敢一跳之后的華麗蛻變。
山水詩興起于南朝時期,到唐代形成一個詩歌流派——瀑布自然也是詩人們的鐘愛,關于瀑布的詩作琳瑯滿目。有泛寫,不確指某處瀑布;有專詠,從題目即可看出地理位置。詩人筆下的瀑布景象不盡相同:充滿野性的,跳躍靈動的,壯闊雄渾的,大智大勇的……但賦予瀑布的總是正面的歌詠、贊美、敬仰,至今還沒有看到對它的丑化描寫和負面感受。道理很好理解——瀑布形象太鮮明,動感特點太突出,在它令人驚嘆的自然美面前,任何人的審美感受都會被激發(fā)出來。
就以專詠某一瀑布的詩歌來說,中國著名瀑布很多,不過在唐代,很多還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即使“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也沒能涉足太多。今天婦孺皆知的貴州黃果樹瀑布,在明代徐霞客的游記廣為流傳后才開始聲名遠播(徐霞客稱之為“白水河瀑布”),而黃山瀑布、雁蕩山瀑布,也是唐代之后才漸成熱門景觀。至于東北的鏡泊湖瀑布、四川九寨溝瀑布群、廣西德天瀑布,更是到了20世紀才向世人敞開面容。
較多進入唐人詩歌的,是廬山瀑布、壺口瀑布、天臺山石梁瀑布。白居易有詩句“應是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提到了天臺山瀑布,但那是借來形容高檔絲織品繚綾的修辭喻體,不是詩歌表現(xiàn)的本體,詩的重心不在詠瀑布,可以不算在內。關于壺口瀑布,有一種說法,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寫的就是黃河上的壺口瀑布,但細細考量,也只能是“一說”,并非定論。無論從詩歌本身內涵還是史實來看,更合乎詩情的理解是,李白是把黃河的源遠流長作了大膽夸張。鎖定“黃河之水天上來”專指壺口一地,未免拘泥牽強,膠柱鼓瑟。
筆者利用電子手段檢索《全唐詩》,就結果看,唐詩中寫的最多的是廬山瀑布。在中華詩文傳統(tǒng)中,廬山瀑布被稱為“最詩意的瀑布”,歷代文人騷客在此賦詩題詞,贊頌其壯觀偉麗,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以廬山瀑布為代表,其實也能夠窺見唐詩詠瀑布的一斑。
唐詩中寫到的廬山瀑布,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瀑布為描寫重心,展現(xiàn)瀑布本身的景觀之美,其中有著“以物觀物”的審美感受,是情寓于象中。另一類是以瀑布為寄托,借水而詠志言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人主觀情感的投射比較明顯,屬于意溢于象外。
先看第一類。唐初名相張九齡所作《湖口望廬山瀑布》: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飛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廣西德天瀑布 攝影/雷文鎮(zhèn)/視覺中國
雖有比喻,基本手法是狀物。在詩人張九齡眼中,瀑布乃普通的山間泉水集聚而成,水色在陽光照耀下,顏色由純白而幻化為“紅泉”、“紫氛”、“虹霓”,通體空靈、秀雅、清潤,水的靈氣與太陽光芒交相輝映。
李白也有好幾首詩寫到廬山瀑布,與張九齡所詠為同一對象,但由于身份、心境、個性風格的差異,詩中蘊含的情趣與張詩不同卻又各具特色。李白詩中的瀑布,總體特征是大氣磅礴、聲威雄壯而又空靈悠遠。有一首詩說到遙望香爐(峰)瀑布,“銀河倒掛三石梁”。專寫廬山瀑布水的有兩首,其一是五言古詩: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shù)十里。欻(xū,迅速)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罩衼y潈(zōng,急流)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生動的細描筆法,刻畫了瀑布激流噴涌、飛珠濺玉的宏大氣勢,流露出對大自然神奇造化的驚嘆和贊美。
最膾炙人口的當數(shù)第二首: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尋常詩句,婦孺能解,卻成為詠瀑布的千古絕唱,集中顯示了李白獨特的創(chuàng)作才華——大膽夸張和奇特想象。兩首詩都極言廬山瀑布之高,一說“三百丈”,一說“三千尺”,兩者相同;都把瀑布喻為銀河(河漢)從天而降。從科學角度看,“三千尺”等于一千米,等于一公里,不要說中國,全世界也沒有落差如此之大的瀑布!但詩仙的極言夸張,人們不覺荒誕卻感到真實自然,情感邏輯取代了科學數(shù)據,這正是好詩的魅力!把瀑布與銀河(河漢)聯(lián)系起來,可能是李白很得意、很喜歡的一個比喻,自己在詩中多次用過。
廬山三疊泉瀑布 攝影/張海巖/視覺中國
在中華文化傳統(tǒng)里,銀河是多么有詩情的意象!浩瀚、縹緲、晶晶閃亮,富有神話色彩。用銀河做比喻,瀑布不再是地上的自然水流,而成為天上燦爛星漢的化身,璀璨、耀眼、神奇、空靈,引人無限遐想。應當承認,精彩、奇異的比喻確實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李白用“銀河”賦予了瀑布華美的生命,成為文學修辭中的一個經典實例,后代詩人經常沿襲,連蘇東坡都多次借用。
唐代有一位詩人徐凝,也寫有一首廬山瀑布詩: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中寫道,蘇軾對李白廬山瀑布詩大為贊賞,卻把徐凝這首詩貶到地下,還踏上一只腳。坡翁的評價是: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將謫仙的廬山瀑布詩奉為千古第一,顯示李白詩無可爭辯的卓越才華,以及蘇東坡才識之高,這都沒有爭議。給徐凝詩作戴上一頂“惡詩”的爛帽子,似乎也一錘定音,其后詩家談論多遵此見解。但總有不同聲音。清代大詩人袁枚《隨園詩話》就認為,“一條界破青山色”也是不錯的詩句,東坡先生揚此抑彼,未免過激,有失得當,惜蘇軾才氣高,名氣大,人為其名聲所震,不敢質疑,正是所謂“隨聲者多,審音者少。”后人也有詩句為徐凝辯護:“匡廬瀑布天下奇,界破青山非惡詩?!本驮姸摚鞍拙殹睙o非日常所見之物,比喻的基礎只是視覺印象的聯(lián)想,而“銀河”卻顯示了包攬宇宙的天才想象,思路從地面山間突然飛躍到遙遠九天。兩相比較,把瀑布比作“白練”,跟喻為“銀河”相比,不知要遜色多少層級!但也不能因此而抹殺徐詩別處的亮點,最后一句“界破青山”,確是對瀑布生動簡潔的描寫。想想看,蔥蘢幽綠的大山,一道明亮的瀑布從高向下劃“破”,山水之間界限分明,色彩對比鮮明而又互相映襯,多動態(tài)!多有畫面感!這不正是高山瀑布的形象特點嗎?一首絕句,能有一句精彩已屬難得。蘇東坡評詩挑剔,崇拜詩仙一枝獨秀,李白的天才確實是高峰,但高度無法涵蓋豐富性,山巔絕頂不能掩蓋高原上諸峰的風光。公允地說,徐凝這首詩還算得上是傳神之作,并非那樣不堪。
再看第二類,托物言志的。比興寄托本是中國詩歌的悠久傳統(tǒng),瀑布在這里不是自然景物,而是有著生命活力和性格特征的人。就自然形態(tài)看,瀑布的形成有三個明顯特點:出于深山,跳下懸崖,歸入江河。詩人詠瀑布時,往往將瀑布的水流特征升華為人的生命特征、精神追求。唐代詩人顧況有《廬山瀑布歌送李顧》,用的是當時的“自由詩”——歌行體。詩云:
飄白霓,掛丹梯。應從織女機邊落,不遣潯陽湖向西?;鹄着街閲娙?,五老峰前九江溢。九江悠悠萬古情,古人行盡今人行。老人也欲上山去,上個深山無姓名。
李顧是一位畫家,顧況也是詩人兼畫家、鑒賞家,二人結下友誼,也有共同的情懷。此詩寫瀑布,前面狀物,寫瀑布的形狀、聲威、氣勢,結句卻另有寄托。瀑布初為山中之水,出山而匯入江河。顧況卻反尋常之意,仿佛要溯瀑布之源,藏于深山,隱姓埋名,終老此身。顧況在詩壇上是白居易的前輩,文名早盛,但因得罪權貴,仕途不順,晚年隱居山中。這首詩流露的就是借瀑布向友人抒發(fā)意欲隱居的情懷,以期引起友人共鳴。
還有一首托物言志的詠瀑布詩收入《全唐詩》,是一首聯(lián)句詩,只有四句,卻由兩個人寫成。此詩連著一個有趣的故事。中唐時期,憲宗第十三子李忱,庶出,年少時在宮中木訥寡言,人多以為愚鈍,甚至被看成智障。因皇宮內亂,隱姓埋名遁入山林,曾到廬山隨高僧香閑嚴禪師修道。
禪師覺此人似乎不同凡輩,有意試探深淺。一日,禪師對李忱說,他想作一首詩詠廬山瀑布,但只得了兩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睉斦f,禪師這兩句也非平庸詩句,狀物貼切而含言外之意。字面寫瀑水,準確扣題;但體會其隱含之意,所指也頗為明朗:來廬山修道,千里迢迢不辭辛勞,看來平淡無奇之人,又似乎來歷非凡。禪師謙稱下句久思而不得,希望弟子續(xù)寫完整,其實是想通過“詩言志”而觀其心智。李忱也不推辭,續(xù)寫了這樣兩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總歸大海作波濤?!比绻f,禪師的兩句詩可以算做穩(wěn)健,李忱這兩句就堪稱胸襟高遠,全詩隨之提升到了一個雄健開闊的大境界。從字面看,也是緊扣瀑布的自然形態(tài)——不會久居山澗,終究匯入浩瀚江海。而言外寄托的乃是昂揚高遠的志向——豈能安于眼前小小格局?總是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宏偉事業(yè)。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棲山林之遠而懷江海之志。
牡丹江市鏡泊湖景區(qū)吊水樓瀑布 攝影/視覺中國
貴州黃果樹瀑布 攝影/寶齡/視覺中國
這位李忱,就是后來的唐宣宗,中唐一位很有作為的強勢皇帝。原來人人以為愚不可及的,竟然是大智若愚!后人多將此詩用于勵志,激勵他人或自己追求宏偉目標。詩中的瀑布,成為智者、勇者、雄心壯志的化身。
詩歌中的瀑布是藝術形態(tài)的水,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經過文學家的提煉,又反過來照亮現(xiàn)實,使得自然世界的瀑布成為“有文化的水流”。瀑布是一種“人見人愛”的審美對象,歷來都有“吸睛”、“養(yǎng)眼”的魅力。就景觀而言,瀑布的美學含量是綜合而成的,形態(tài)、色彩、亮度、氣勢、聲威等等都是相關元素。稍微關注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瀑布的水量、幅寬、落差、梯級等等物理指標,跟它的聲威、美感等精神感染力呈正比關系:水量越大,“布幅”越寬,落差越高,梯級越多,聲威就越雄壯,美感程度也就越高。當然,有些水量細小的瀑布,因其瀟灑飄落也同樣吸引人觀賞、留戀。瀑布本是大自然的杰作,屬于珍稀的審美資源,現(xiàn)代工程建設、水旅游開發(fā)和水利風景區(qū)建設中,也會有人工瀑布的營造,把自然美的水形態(tài)引入社會創(chuàng)造的領域,更多地發(fā)揮瀑布的審美效應。
我們熱愛藝術領域的水,也珍愛自然形態(tài)的水。從前人詠贊瀑布的詩文中,可以加深對這一特殊水景觀的喜愛和理解,喚起人類保護自然的意識,讓美麗的山水和我們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