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莊子名周,戰(zhàn)國中葉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約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代。莊周年輕時候也曾為官,擔任過漆同小吏,后來則一直過著隱居生活。
世傳《莊子》33篇,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目前《莊子》通行本是西晉郭象的刪定本,所存不足7萬字。杰出的唐朝道家學者成玄英的《莊子序》寫道:“內篇雖明理本,不無事跡;外篇雖明事跡,甚有妙理?!?/p>
《秋水》就是如此,由寓言構成,有趣生動又寓意深遠?!肚锼啡∑锥譃槠?,全文七個章節(jié)。第一節(jié)是河伯與海若的對話。第二節(jié)是夔、蟶、蛇、風的對話,不管足多還是足少還是沒有足,各自順乎天然而行動。第三節(jié)是孔子游匡的故事,身處困境而知時安命。第四節(jié)就是成語“井底之蛙”的出處。第五節(jié)又有了“曳尾于涂”的成語故事。第六和第七節(jié)是莊子和惠子的對話,留下了相國之位如腐鼠的著名典故,留下了著名的莊子惠子之辯:莊子說:“是魚之樂也?!被葑诱f:“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其中,第一節(jié)河伯和海若的對話有七次,占了《秋水》全篇的一半,層層深入地闡述了大小的相對性、貴賤的無常性。可惜課文節(jié)選僅僅是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引子,是大戲開場前的鋪墊。就這鋪墊也夠意義濃厚、意境開闊了。
(一)河伯貴在“望洋興嘆”,虛心自省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弊匀挥行蛄髯儯锾斓暮樗磿r到來,千百條河水注入黃河。
黃河水位高漲,水面變得極為開闊,兩岸與水中沙洲之間是牛是馬都不能看清了?!坝谑茄珊硬廊蛔韵玻蕴煜轮罏楸M在己?!彼詾樵僖矝]有比黃河更浩大的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情緒、思想開始擴張起來。
所以,一個人的視野,就是他的腳步所到之處,行走的腳步與閱讀的腳步所到之處。人們往往受時代的束縛、空間的局限、禮教的約束,而形成一種封閉的心靈卻不自知。
好在,河伯沒有沉迷于“自美”而停滯不前。他展開腳步,“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原來,北海才是不見盡頭,才是汪洋恣肆。于是他轉變原來的欣欣然、興頭頭,“望洋向若而嘆日”:從前有人小看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道義,開始我還不相信(現(xiàn)在知道,的確有這樣見識武斷的人);現(xiàn)在我看到海神您的廣闊無窮(才知道原來我也見識淺陋)。要不是我來到了您的門前,我就很危險了,我將要永遠地被見識大的人恥笑了。
成語“望洋興嘆”就出自這里,文章里的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xiàn)多比喻為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成語“牛馬不辨”“大方之家”“貽笑大方”也出自這里。課文節(jié)選的139字里,就有四個成語?!肚f子》豐富、生動、深厚的文學性可見一斑。
課文就節(jié)選到這里,遺憾。以我們同學的視野,完全可以針對課文滋生兩個疑問。
其一,海就廣闊無邊嗎?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海有邊際,世界上也不止一個北海。
其二,莊子不是不稱道儒家積極入世的觀點和其所標榜的道德觀么?為什么河伯反倒盛贊孔子和伯夷?
如果課文至少能節(jié)選兩個回合的對話,以上這些疑問都可以解決,大家就會醍醐灌頂,嘖嘖稱贊莊子的了不起。
(二)海神窮盡說“大”,探討“小無所終”
《秋水》下文以清晰簡潔的“河伯日”“北海若日”的七組對話,揭示哲理。本文主要闡釋其對話的第一和第二組。
在河伯說了上文中的那些話之后,海若說:井口局限了井底之蛙的視野,對這蛙談不了大海;生存的時令限制了夏蟲的見識,對這夏蟲說不了冰雪之事。今天很多清高的人喜歡引用“夏蟲不可語冰”來表達自己對見識淺陋之人的鄙夷。出處就在這里。莊子的比喻就是這么通俗,這么有力,鮮明而生動。
海若接著說:“如今你從河岸出來,看到大海,我就可以跟你談談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停止,但是大海從來不會滿溢;海水也不會因為季節(jié)變化或者水災旱災而受到影響。海的容量不可計數(shù)?!蹦菚r候可沒有衛(wèi)星視圖,莊子怎么視野那么廣闊的呢?厲害的是,莊子的視野不局限于海。海若繼續(xù)說:“但是,我未曾借此夸耀。海在天地里面,猶如小石頭小木頭在大山里面一樣?!苯又陀辛酥囊欢卧挘骸坝嬎暮V谔斓刂g也,不似暑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成語“太倉稊米”就是這么來的。比喻人和物都處在廣袤的宇宙中,極其渺小。
兩千多年前的莊子眺望遠方,眺望星空,已經有了極為開闊的宇宙觀。他借海若之口,繼續(xù)推演,在一個遼闊的天地中,在漫長的歷史里,帝王之爭,孔子的所謂博,又算得了什么呢?順筆回應了上文河伯對孔子的贊譽。
海若所說才是莊子所要表達的觀點。大,有無窮大。每個人都不要自以為了不起。這個觀點,才是《秋水》了不起的地方。以上為對話的第一回合。
河伯于是問:“我以天為最大,以毫毛為最小,可以嗎?”展開了第二組對話。海若回答說:不可以。萬物的量不可以窮盡,時間的推移沒有止境,得與失也沒有一定,事物的終結和起因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具有大智慧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于偏向某一方面,因為小的卻不以為小,大的卻不以為多。這是因為知道,物量是沒有窮盡的。
今天的我們知道,事物由分子構成,比分子更小的還有原子、電子、夸克、中子、質子。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并不知道這些。但是他清晰明了地說出了如今依然振聾發(fā)聵的哲理:在無限的時空系統(tǒng)里,大和小,都是沒有窮盡的,也沒有固定性、絕對性。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發(fā)展的眼光么?
(三)《莊子》這本書太好看了,莊子這個人太率真了
上文僅僅分析了《秋水》中河伯和海若的兩組對話,就讓我們有心智大開之感?!肚锼酚腥さ牧硪粋€方面是,它塑造了兩個有性格有見識的神仙,河神和海神?!肚f子》還塑造了其他神仙呢。比如姑射山的神人。有意探索的同學可以讀《秋水》,甚至讀《莊子》。
莊子活了83歲;在戰(zhàn)國時期,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來歲,莊子絕對是高壽。其實莊子生活得窮困艱苦。窮到哪樣?《莊子》出了個成語“涸轍之鮒”:“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就是莊周,莊子自稱。莊子因為家中沒有粒米,窮得揭不開鍋,向他的朋友監(jiān)河侯(管理黃河的官員)借糧。監(jiān)河侯說,等收了租再借給他。于是莊子就向監(jiān)河侯講了“涸轍之鮒”的故事。莊子說:我走在路上,聽見有人叫我?;仡^一看,在一個干涸的車轍里一條小鯽魚求助,說它快要干死了,趕快給它一碗水。我對鯽魚說,我去南方考察,勸說吳王和越王,引江水來救你。那里是水鄉(xiāng)澤國,水多得不得了。魚說,這樣的話我就變成魚干兒了。
莊子用這個故事諷刺了監(jiān)河侯故作大方,實則虛偽,說空話假話敷衍人的真面目。說完這個故事,他就頭也不回地走了。莊子這樣不給人留情面,這樣不圓滑而率真到底,估計是不受人待見的。所以他不做官,他愿意做個自由自在的人。莊子活得坦蕩蕩。
其作品《莊子》流傳了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歷代統(tǒng)治者都不喜歡《莊子》,秦始皇就燒過,但是《莊子》保留下來了。因為它首先具有豐富深厚的文學性,文采太好了,比喻那么生動,寓言那么有趣,留下那么多成語。所以臺灣作家張大春說,《莊子》是文學體裁小說的發(fā)端?!肚f子》又是一部哲學書,耐人尋味,“精神”一詞就首創(chuàng)于莊子,闡述心神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精神生命。
莊子這個人,《莊子》這本書,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愿開闊浩蕩的《秋水》,愿有趣生動的《莊子》,能啟迪我們的心智,開放我們的心靈。
學法導讀
(一)新舊之辨
我們的課本中,編選了《論語》《孟子》《莊子》《左傳》《史記》很多古代典籍。所有的經典,都是古人在當時形勢下,記載他們的行為與思想。今天,我們說發(fā)揚傳統(tǒng),這傳統(tǒng),是古代直接傳遞下來的文化呢,還是在歷史變遷中我們有所選擇地取用的文化?
拯救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反思傳統(tǒng)文化以及批判舊道德、老人倫,這些觀點都是對的。而怎么實行種種觀點,則需要我們客觀、謹慎,需要我們今人在對古代經典的繼承中,進行新與舊的辨析,去偽存真。
(二)學而思考
讀古代名人的傳記,讀古代經典,常常讓我們思考,一個人,處在他不滿意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或者處在個人的逆境中,究竟何去何從?
有的人自保高潔,以死明志,比如屈原。
有的人單騎獨行,蹈死不顧,“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比如孟子。
有的人遠離是非,隱居出世,笑看紅塵,比如莊子。
三種選擇,性情各異,取舍不同,皆有高格。對這三種高標,我們也要反思。道德家們不能從此就要求人人是屈原,一條道走到黑。儒家學派則不能一切以先師禮法為當然,不準人越雷池。莊子的擁躉則不可走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論是非的岔路。
在國家、社會、政治的大格局與個體生命、個性的小格局之間,人如何自處、自為、自我修養(yǎng),這始終是我們學習、歷練一輩子的哲學命題。從積極的一面來看,《莊子》的《秋水》篇,正是告訴我們,人怎么具有自知之明,怎么看待這個世界,怎么看待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