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瑛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人民醫(yī)院兒內(nèi)科,江西鄱陽 333100
下呼吸道感染是臨床當中常見的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急性氣管-支氣管炎以及支氣管擴張等。其中,小兒下呼吸道感染在醫(yī)院兒科中較為常見,屬于感染性疾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噴嚏、流涕、咳嗽等[1]。近年來,臨床上對小兒下呼吸道感染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治療,需要同時考慮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和病原體本身的變異情況。隨著抗生素種類的增多,其耐藥性的菌株也隨之增加[2]。因此,應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近年來,隨著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逐漸被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其具有增強頭孢哌酮殺菌的能力,抑制耐藥菌對頭孢哌酮產(chǎn)生耐藥性的作用[3],臨床上可以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小兒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及預后,對我院接診的7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接診的7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兒入院ID號尾號進行隨機分組,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 35例,男 20例,女 15例;年齡 6~15 歲,平均(12.15±3.02)歲;其中體溫升高16例,白細胞升高14例,合并癥狀5例。觀察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6~14 歲,平均(12.03±3.11)歲;其中體溫升高 17 例,白細胞升高15例,合并癥狀3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病情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兒均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4];②患兒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噴嚏、流涕、咳嗽等。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兒;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的患兒;③存在精神疾病而不能配合治療的患兒。
對照組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 (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400)按體重7.5 mg/kg靜脈滴注。觀察組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0003400,規(guī)格:1 g)1.8~2.5 g靜脈滴注。兩組患兒在靜脈滴注前均加入適量生理鹽水溶解,然后加入同一溶媒稀釋為50~100 ml進行靜脈滴注30~60 min,早晚各滴注1次,患兒堅持治療5 d,然后復查患兒的體溫、病原菌檢查及不良反應情況。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檢驗其細菌清除率和預后。①療效評價標準[5]如下。顯效:患兒體溫、病原菌檢查均為正常,無不良反應發(fā)生;有效:患兒病情明顯好轉(zhuǎn);無效:患兒病情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細菌清除率的檢驗,細菌種類包括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陰溝腸桿菌、變形桿菌及其他病原菌?;純褐委熐昂缶∑涮狄簶吮窘?jīng)過細菌培養(yǎng)檢查,記錄其檢查結果。按照病原菌清除與未清除進行判定,同時計算兩組患兒的細菌清除率。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4.2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7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n(%)]
觀察組的細菌平均清除率為91.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1.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細菌清除率比較(n)
對照組有2例發(fā)生嘔吐,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71%。觀察組無1例發(fā)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00%。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小兒下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少數(shù)患兒由細菌、肺炎支原體引起。臨床上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準確診斷、及時治療的原則。預防要點[6-7]:①對易感患兒進行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接種;②對易感患兒適當應用抗生素,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兒童,在其感冒時可以采取適當?shù)目股刂委?,從而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③在不能確定患兒是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還是普通感冒的情況下,應當接受呼吸科醫(yī)生的專業(yè)醫(yī)療指導;④在對患兒采取抗生素治療前,取痰液做細菌培養(yǎng),選取合適的抗生素治療[8]。
隨著注射用阿奇霉素等大量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細菌的耐藥性增加,患兒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使治療下呼吸道感染選用抗菌藥物的難度增加[9]。細菌的耐藥機制為,致病菌產(chǎn)生β-內(nèi)酰胺酶,水解破壞進入細菌體內(nèi)的β-內(nèi)酰胺酶類抗生素,使耐藥現(xiàn)象更加嚴重[10-11]。
本研究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治療,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屬于一種復合制劑,其中,舒巴坦屬于廣譜酶抑制劑,具有較弱的抗菌活性,對于部分陰性桿菌染色體介導的β-內(nèi)酰胺酶無活性,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多數(shù)陰性桿菌產(chǎn)生的β-內(nèi)酰胺酶具有較為強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12]。頭孢哌酮鈉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與舒巴坦鈉的聯(lián)合應用,能夠增強頭孢哌酮鈉的殺菌能力,抑制耐藥菌對其產(chǎn)生的耐藥性,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13]。此外,近代藥物力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即使對患兒多次給藥,頭孢哌酮鈉與舒巴坦鈉的藥物代謝動力學方面的參數(shù)不會產(chǎn)生太明顯的變化(與單次給藥相比),且頭孢哌酮鈉與舒巴坦鈉能夠更好的分布到患兒的各個脂肪組織中[14]。
本研究中,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4.28%,明顯高于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療患兒的77.14%,提示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小兒下呼吸道感染,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患兒有2例治療無效,可能是下呼吸道感染演變?yōu)榉磸托院粑栏腥?,多是由于過敏導致的反復性呼吸道感染。在對于兩組患兒5 d后的復查中發(fā)現(xiàn),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患兒的細菌平均清除率(91.43%),明顯高于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療患兒的細菌平均清除率(71.43%),同樣提示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小兒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顯著。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療的患兒有2例發(fā)生嘔吐,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的患兒無1例發(fā)生不良反應,提示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小兒下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性較高,這與李肇彥[15]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小兒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顯著療效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