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自萬 郭維強
江西省宜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西宜春 332000
上消化道出血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肝硬化并發(fā)癥,主要是因為門靜脈高壓導致患者食道靜脈曲張破裂,而引發(fā)的出血,這也是致使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1]。目前,在對肝硬化合并消化出血患者進行臨床治療過程中,主要是對患者實施內科藥物治療,內鏡治療,內科止血處理等,但是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如果直接手術又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2]。因此,需要對肝硬化患者實施內鏡下套扎聯(lián)合藥物注射治療,不僅止血效果較為良好,且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也較小[3]。為此,本研究選取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25例在保守治療的前提下實施內鏡下套扎聯(lián)合藥物治療,并與25例保守治療患者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7例;年齡 23~69 歲,平均(46.0±23.0)歲;病程 1~7 d,平均(3.5±1.0)d。 對照組男17 例,女 8例;年齡 24~71歲,平均(47.5±23.5)歲;病程 1~6 d,平均(3.3±1.1)d。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有嘔血或者黑便的癥狀;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出現(xiàn)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患者由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凝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③內鏡下套扎術的相關禁忌證,其相關藥物過敏患者。
對照組實施較為單純的保守治療,主要包括給患者實施相應的肝腎功能以及相關的檢查,并對患者給予吸氧、補充血容量、藥物等相關干預[4]。
觀察組患者主要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內鏡下套扎術聯(lián)合藥物注射進行治療,對于套扎聯(lián)合藥物注射治療,通常在食管靜脈曲張合并胃底靜脈曲張進行注射治療的時候使用,即對患者的胃底靜脈進行注射,主要包括在患者的生命體征較為穩(wěn)定之后,進行相應的內鏡治療,并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對其進行相應的心電監(jiān)護,開通胃底靜脈通道。通過利多卡因(徐州萊恩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258)對患者咽喉進行麻醉,首先需要將胃鏡放置在患者的出血部位,對食管靜脈曲張等情況進行觀察,然后實施退鏡,并在胃鏡的端口處對套扎裝置進行相應的安裝,之后再次進行入鏡,在離食管齒狀約2~3 cm的位置,向口側垂直對準靶靜脈,之后從下向上進行螺旋式的套扎,通常環(huán)與環(huán)之間需要相隔2 cm,而一次套扎需要6~12個環(huán)。套扎裝置通常對患者的曲張靜脈實施聚桂醇注射液(陜西天宇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445)治療,注射硬化每次約6~12個點,每點為1~3 ml,總量35 ml/次。手術后患者需要臥床休息,并實施相應的抗感染、抑酸干預。同時,需要在手術后3周,進行相應的胃鏡復查,并依據(jù)復查所得結果,確定患者是否需要重復治療,主要對患者肝功能、肝癌標志物、乙肝活躍度等進行復查。
對兩組患者的止血時間、輸血量、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再出血狀況,以及治療前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等進行觀察與記錄[5],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發(fā)熱、胸痛、頭暈乏力、心動過緩以及感染等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其中,血流動力學指標主要包含脾靜脈血流量、門靜脈血流量,并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DW-CE780,徐州康福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脾靜脈內徑、血流速度等進行測定,并對患者的血流量進行相應計算[6]。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輸血量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輸血量、止血時間、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輸血量、止血時間、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輸血量(ml)止血時間(h)癥狀改善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25 25 t值 P值242.3±50.6 402.6±78.5 8.582<0.05 16.2±3.5 24.8±4.3 7.756<0.05 25.6±4.5 53.2±6.5 17.456<0.05 6.3±2.3 12.5±2.4 9.326<0.05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門靜脈血流量、脾靜脈血流量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門靜脈血流量、脾靜脈血流量均少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門靜脈血流量、脾靜脈血流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觀察組再出血患者1例(4%),對照組再出血患者7例(28%),觀察組患者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429,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ml,±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ml,±s)
觀察組對照組t值 P值25 25 781.4±172.5 775.6±182.3 0.116 0.908 548.2±142.3 654.2±155.6 2.514 0.015 5.214 2.533 0.000 0.015 388.6±96.8 379.6±103.5 0.318 0.752 285.2±95.8 320.8±100.2 2.546 0.014 3.796 2.041 0.000 0.047組別 例數(shù) 門靜脈血流量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脾靜脈血流量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肝硬化合并上消化出血患者中,男性的發(fā)病人數(shù)明顯多于女性,其主要原因與男性的工作壓力比較大及其不良的生活習慣等有直接關系[7]。本研究5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占70%,明顯高于女性[8]。在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疾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9],并在實施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宣教等相關干預,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10],從而使兩組患者能夠處于相同水平,對患者的治療方案效果進行觀察,加上兩組患者之間的基本資料不存在明顯差異[11],因此,不會對不同治療方案的相關研究產(chǎn)生影響。內鏡下套扎術屬于臨床治療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治療方式[12],通常在食管靜脈曲張合并胃底靜脈曲張進行注射治療的時候使用,不僅可以迅速阻斷患者曲張靜脈血流而進行止血,還可以利用套扎,防止黏膜及其下層出現(xiàn)壞死現(xiàn)象,這種方式不僅具有較高的止血成功率[13],而且再次出血率也相應降低[14]。除此之外,內鏡下套扎不會影響肝臟的血流灌注量,且不會對患者的肝腎功能產(chǎn)生損害,因此,內鏡下套扎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操作較為簡單、止血效果佳等特點[15]。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止血時間、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靜脈血流量、脾靜脈血流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0.05)。即與保守治療比較,內鏡下套扎聯(lián)合藥物注射治療可以使患者的止血速度加快,減少患者的輸血量,并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縮短患者的實際住院時間。兩組患者治療后,門靜脈血流量及其脾靜脈血流量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即通過內鏡下套扎聯(lián)合藥物注射治療,可以使患者的臟器內血流量有效減少。觀察組患者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0.05),即通過內鏡下觀察,可以更快更準的進行止血,并使止血效果更為徹底。
綜上所述,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內鏡下套扎聯(lián)合藥物注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可以使患者的靜脈曲張血流動力學得到有效改善,并降低患者的再出血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