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玟 耿 濤 Wang Wen & Gen Tao
(1.2.南京林業(yè)大學,江蘇南京 210037)
1.1.1 空間布局現(xiàn)狀
傳統(tǒng)的“編班授課制”是如今中小學普遍使用的教學模式,與之相配合的“長外廊串聯(lián)固定普通教室”[1]是校園內常見的布局形式。(圖1)這種空間布局形式便于教師對學生的集中管理,但其過于單一,缺乏空間趣味性的缺陷,使其不能完全滿足教育發(fā)展對空間布局的要求。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1.1.2 教學空間現(xiàn)狀
如今的中小學教學空間多存在供應不足的問題。即使是新建學校也只能滿足基本的教學功能。過于注重建筑外殼的華麗,忽視了學生身心的實際需求。具體現(xiàn)狀如下:
①在視覺上,基本相同的空間,缺乏趣味性和可塑性。重復單一的互動方式,不易于學生拓展思維;
②在功能上,僅能滿足傳統(tǒng)教學任務。雖然教育在進步,但是教學空間的設計仍然止步不前;
③在教學道具上,進行了一些功能上的改進。如今的中小學普遍應用了互動式電子黑板,增加了互動方式,更添趣味性。
1.1.3 學生心理影響
傳統(tǒng)的長外廊限制了學生活動的區(qū)域空間大小,忽視了空間封閉和擁擠的問題。這都屬于學生在校園中活動的不利因素。一方面,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和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的不合理設計是校園的一大隱患;另一方面,相似的空間容易讓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滿足不了學生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表1)。
1.2.1 校園走廊現(xiàn)狀
①功能單一。傳統(tǒng)的長外廊僅僅起到串聯(lián)每個固定教室的作用,并沒有開發(fā)多種教學和互動功能;
②結構單一。外走廊形式相似,造型單一,少見依據學生活動而變化的空間,這種銜接教學和活動的空間并不能滿足教育的實際需要。
1.2.2 校園內庭現(xiàn)狀
①功能組合單一、設計呆板。傳統(tǒng)中小學內庭設計的組合形式是由大廳、走廊和樓梯的結合而構成,缺少校園文化氣息和底蘊,只能作為交通樞紐使用;②在材質、結構、色彩和形式上缺乏變化和創(chuàng)新。普遍采用豎向中空的設計,雖然可以在視覺上顯示出建筑的通透和莊嚴,但缺乏結構和形式上的美感。
1.2.3 校園大廳現(xiàn)狀
①普遍面積較小,滿足不了空間需求。傳統(tǒng)中小學大廳基本沒有設計,只能滿足師生基本的交通和《學校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證“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保持暢通,安全疏散指示標志明顯、應急照明完好”。通常以過道空間的形式存在,逗留、課下活動和其他行為鮮有發(fā)生;②存在空間尺度上的不合理。一味追求華麗的裝飾,卻不在細節(jié)上做文章,顯得空間空曠和單薄,空間的使用性和功能性達不到實際要求。
教學空間離不開交通系統(tǒng),走道空間在校園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空間和流線是否滿足實際的需求是我們在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1.3.1 交通流線現(xiàn)狀
傳統(tǒng)的“編班授課制”使得課程安排時間集中。雖然便于管理,但由于上下課時間集中,人群密集時段重合率高,使原本清晰的交通流線在人流峰值時變得雜亂無章。
1.3.2 交通節(jié)點現(xiàn)狀
校園內的交通節(jié)點在人流密集的時段存在很大的交通隱患。樓梯口和出入口處易發(fā)生踩踏事故。樓梯和出入口設計的不合理,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發(fā)生的幾率。
1.3.3 流線類型現(xiàn)狀
傳統(tǒng)教學布局固定了交通流線的形式,造成了校園的交通流線類型單一重復的現(xiàn)狀,導致校園的交通流線不能滿足教學活動需要的多種出行和互動方式。
校園配套設施是輔助教學空間的重要部分。傳統(tǒng)的校園建設忽視了校園配套設施的重要性,造成了分布不均的現(xiàn)狀,滿足不了學生的課下需求,跟不上教育模式的發(fā)展。
1.4.1 食堂空間現(xiàn)狀
僅能滿足學生課下就餐使用,使用上功能性不足。食堂面積限制了學生容量,面積不足就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用餐。上課時段,食堂空間基本閑置,幾乎沒有使用的機會(圖2)。
■圖1 教學空間布局現(xiàn)狀圖
■圖2 學生食堂現(xiàn)狀實景圖
■圖3 學生宿舍現(xiàn)狀實景圖
■圖4 北京中關村三小教學組團布置圖
■圖5 上海美國學校平面布置演變圖
■圖6 美國磁石小學功能布局圖
■圖7 美國磁石小學教學組團布置圖
■圖8 美國磁石小學STEM實驗室實景圖
■圖9 教學空間演變圖
■圖10 教學組團功能布局圖
1.4.2 學生宿舍現(xiàn)狀
傳統(tǒng)學生宿舍主要是進行學生安置作用,并沒有考慮空間功能的多樣性。宿舍設計較為集中且設計形式單一,只是在空間上進行節(jié)省以求更多的安置學生,容易忽視一些室內設計上的尺度問題和組合問題,從而造成學生生活上的不便和危險(圖3)。
2.1.1 MOOC教育理念
MOOC教育是流行于世界的先進教育理念,它起源于2012年美國高等教育界的一場全球性的教育熱潮。因此,這一年被《TIME》雜志稱為“MOOC年”[2]。MOOC的出現(xiàn),使互聯(lián)網技術和信息傳媒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表2),但對于傳統(tǒng)教育行業(yè)以至于整個教育界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驗。
①開放的教育理念。MOOC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教育需求者,并為其提供終身學習機會的教育理念。這種開放式教育不會設置過高的門檻,對學生的地區(qū)、年齡、學歷和知識儲備量也不會做過多的限制,體現(xiàn)了MOOC教育“低門檻”、“高容度”的特點,滿足了開放式教育的基礎性要素。
②教學過程組織。資源是開放式教育的基礎,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為順應教育理念的發(fā)展,教學過程組織設計會更多考慮學生的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方式和進度以平衡生活和學習。因此,MOOC教育提倡的“模塊化”、“碎片化”[3]、“點滴化”教學組織形式很適合當下的教育趨勢[4]。
③教學內容設計。滿足用戶需求是開放式教育的根本目的。開放式教育的門檻不高,學習者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應用技術和學習能力,無形中增大了教學難度,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教學傳播的途徑和方式。所以,為解決用戶的需求而產生的MOOC教育是如今開放式教育所需要的教學理念。2.1.2 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是一種打造復合型人才的教學模式,并且是一種表現(xiàn)跨學科混合的教育理念,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和深刻意義。20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教育集成”的教學理念。21世紀,學者Yakman將藝術(Art)加入STEM教育,形成并發(fā)展為STEAM 教育理念[5]。由此,STEAM教育理念正式形成并流行于全球的教育界。STEAM教育融合了多個學科相關的知識和特點,分為書面和實踐兩個部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教育與創(chuàng)造進行有機統(tǒng)一,教學過程中的動手機會增多,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體現(xiàn)了多元學科進行融合的創(chuàng)新。
在教學模式的演變過程中,教師主體中心傳授逐漸變?yōu)椤耙匀藶楸尽钡膶W生主體中心的討論式教育。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注學生的身心需求。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最適合自身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進程。為順應教育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方式日漸豐富,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也有所拓展。
2.2.1 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權威型轉變?yōu)榛锇樾?/p>
填鴨式教育是我國中小學教育長期采用的教學模式,適用于系統(tǒng)化知識和技能的講授與學習。在如今開放式教育的環(huán)境下,最為適合的教學模式應該是以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進行的自主學習為主。
2.2.2 學生地位的轉變:由被動聽講轉變?yōu)橹鲃訁⑴c
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是教學的主要目的。我國目前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方式,這種模式限制了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自主學習,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鞏固不了,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性得不到發(fā)展,教育理念和模式自然也更新不了。因此,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被動聽講的地位,轉變?yōu)樽灾鲗W習的地位是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一步。
2.2.3 媒體作用的轉變:由演示工具轉變?yōu)檎J識工具
演示媒體是最能體現(xiàn)中小學教育交互現(xiàn)代化和信息系統(tǒng)化的技術,也是現(xiàn)代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教學演示方式在中小學課堂中普遍應用,它統(tǒng)一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感官,讓學生用最直觀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多的知識。
3.1.1 北京中關村三小
①模糊室內室外空間,減少邊界感。提供了豐富的室外視野,增添了有趣的室內裝飾。教室外有直達花園露臺的通道,通過陽臺的臺階,學生能夠進入每一處活動場所。
②“班級群”教學組團。建立了不同年齡混合的班級群。同一個開放的普通教室中有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年齡段的活動時,別的孩子可以在一旁觀察和學習。每個班級群都是類似于家庭式教學,都有自己的教室、活動空間、教師辦公室和衛(wèi)生間。
③“3+1+1”教學布局模式。類似于“三室一廳一衛(wèi)”的家庭空間組合形式。三間普通教室連在一起,中間用經過研究的活動隔斷板進行分隔?;顒影蹇烧郫B也可展開,展開的時候,各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各自的教室進行授課,折疊的時候,教室開放,3個班級可以進行自由的組合,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真正的達到隨處都是教室的教學目標,學校的各處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空間(圖4)。
表1 使用人群分類統(tǒng)計表
■表2 MOOC教育流程表
3.1.2 上海美國學校浦西校區(qū)
①常規(guī)教學與數字模擬教學結合?;顒涌臻g設計了可書寫板塊,以可移動的活動隔斷面和墻面為主,教室內有常規(guī)的教學顯示屏和可以和學生互動的顯示屏,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不停轉換于模擬和數字的空間。
②功能區(qū)重疊。學校內分為自然科學區(qū)、創(chuàng)作制造區(qū)和創(chuàng)新研究區(qū)[6-7]。三大功能區(qū)層層相疊,兩兩之間形成不同的活動空間,也因此產生多功能的交流討論空間,以此激發(fā)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自主學習的熱情(圖5)。
③形成多種開放試驗區(qū)和討論區(qū)。改造后的空間形成了多種開放創(chuàng)新型的課業(yè)項目實驗區(qū)和小組討論區(qū)。整個學校可以共享制作區(qū)和模型實驗室的資源,鼓勵學生將創(chuàng)意動手化為現(xiàn)實,并通過各種技術支持進行成果展示[8]。
3.2.1 美國磁石小學
①以STEM教育為核心規(guī)劃泛在學習空間,綠色可持續(xù)建筑設計的理念;校舍室內布局以STEM實驗室為核心,臨近周邊三大教學組團和教師辦公室(圖6)。
②三個教學組團引入開放、互動和基于項目學習的設計理念;規(guī)劃設計了“三間教室一個交流區(qū)”的組合模式[9],方便師生靈活配置學習空間。(圖7)
③建成環(huán)境融入學科知識,關注學科交叉性,空間布局上注重跨學科聯(lián)系[7],激活孩子們的好奇心與創(chuàng)造力(圖8)。
新式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引導教學空間功能、教學組合形式和教學道具形式的更新?lián)Q代[10]。教學的開放性、系統(tǒng)性和綜合性也因這些變化有了提高和發(fā)展[11]。當代中小學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十分注重,開放式成為了中小學教育的新方向。因此,教學空間的設計應是一個具有形式多樣化、功能復合化的開放空間[12]。
教學模式逐漸從教師主導授課轉為學生主體自學模式,決定了在教學空間上產生了不同的教學空間要求?;A教學功能設計的教學座椅逐漸轉變?yōu)楦鶕W生自主學習設計的教學座椅,教學空間的交通流線不再是單一的垂直流線,而是根據教學模式的更新進行不同的教學座椅設計,以此形成不同的交通流線(圖9)。
教學模式的更新?lián)Q代促使傳統(tǒng)的教學布局急需改善。改善過的教學空間布局采用“3+1+1+1”的組合模式,即,三間教室和教室外的活動區(qū)附加一間衛(wèi)生間和一間教師辦公室。這種教學空間組合模式,將教學區(qū)和活動區(qū)進行糅合,擴大學生活動空間[13],增加學生討論空間,減少學生尋找教師的時間和路程,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在這樣的組合模式下,教室外的活動空間可以進行多種多樣的建造形式,不同的建造形式所形成的交通流線也有所不同,可以根據人流分布進行不同的設計,符合當代教育空間設計的新形勢(圖10)。
論文通過分析中小學教學空間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國內外中小學空間設計的優(yōu)秀案例進行了本次教學空間設計。在開放式教學模式下,中小學教學空間設計應當根據教學理念和模式的更新進行,學生的活動空間會成為未來校園空間設計的重點。本次設計將教學空間和活動空間進行了巧妙的融合,使教學課堂兼具學習性與娛樂性,同時,活動空間的功能大大增加,給學生提供了更多交流互動的方式??梢哉f,開放式教育在未來會成為中小學教學空間設計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