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賢
(西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重慶 榮昌 402460)
鴨疫里默氏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可感染鴨、鵝、雞和火雞等多種家禽及野鳥發(fā)病,也有正常健康鴨、豬、水產魚類等帶菌的報道[1~3]。RA對水禽的危害最大,主要侵害2~8周齡雛鴨和幼鵝。感染發(fā)病鴨、鵝的死亡率高,主要病理表現(xiàn)為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耐過動物的生長性能差及禽肉品質下降。RA的血清型眾多,目前有超過21種血清型報道[4~6],不同的血清型制作的滅活疫苗之間缺乏交叉保護。本文對某鴨和鵝混養(yǎng)場同時爆發(fā)RA感染進行了病原分離鑒定,發(fā)現(xiàn)在同一養(yǎng)殖場同時感染多種血清型RA,現(xiàn)報道如下。
養(yǎng)殖場實行地面平養(yǎng),2棟圈舍分別飼養(yǎng)肉鴨和肉鵝。鴨在2日齡時注射鴨肝炎病毒抗體預防鴨病毒性肝炎,鵝在2日齡和8日齡注射小鵝瘟抗體預防小鵝瘟,二者均在5日齡和15日齡用氟苯尼考可溶性粉飲水給藥,連用3d。養(yǎng)殖場飼養(yǎng)人員、用具等混合使用。鴨(30日齡)及鵝(25日齡)在同一天開始出現(xiàn)拉白色稀糞、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伏地而不愿走動;2 d后開始出現(xiàn)死亡,瀕死時背部著地、腳呈劃水樣。死亡動物送檢,剖檢呈典型的肝周炎、心包炎和氣囊炎表現(xiàn)。初步診斷為鴨疫里默氏菌感染(即傳染性漿膜炎)。
無菌條件下將病死鴨和鵝的腦組織接種于巧克力營養(yǎng)瓊脂平板,置燭缸中37℃培養(yǎng)18 h??梢删溆们煽肆ζ桨寮兓?,革蘭氏染色觀察細菌形態(tài)與大小。結果顯示,從送檢的5只病死鴨和4只病死鵝的腦組織中均能分離出菌落與細菌形態(tài)、大小與鴨疫里默氏菌相似的細菌。
利用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 (上海生工產品)提取分離細菌的基因組DNA,并用文獻[7]報道的引物序列、PCR體系與條件檢測分離細菌的鴨疫里默氏菌外膜蛋白A(Omp A)基因。分離于9只病死動物的27株分離細菌均能檢測到鴨疫里默氏菌OmpA基因,部分菌株PCR檢測產物的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如圖1所示。該結果表明,27株分離細菌均為鴨疫里默氏菌。
分離鑒定菌株用巧克力營養(yǎng)瓊脂平板在37℃培養(yǎng)18 h,菌苔用0.1%甲醛生理鹽水洗下并懸浮成菌懸液,3 000 rmp離心并洗滌至上清液透明,最后稀釋為大約1×109CFU/mL的菌懸液作為平板凝集抗原。按常規(guī)方法,利用雞抗鴨疫里默氏菌的分型血清進行血清分型試驗。27株細菌分屬于3個血清型,即血清1型、2型和14型。分離于鵝的12株細菌屬于血清1型、2型和14型細菌的分別為5株、2株和5株;鴨源分離細菌分屬于各血清型分別為4株、6株和5株。
按文獻[8]進行瓊脂擴散試驗,對27株細菌的分型結果與平板凝集試驗完全一致。
圖1 瓊脂糖電泳檢測PCR擴增細菌OmpA基因產物
體外藥敏試驗用紙片法(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出品)按使用說明書進行。從9只病死動物中各抽取1株(共9株)細菌進行藥物敏感性測定,均對頭孢噻呋鈉敏感,其中8株對阿莫西林敏感。臨床治療:按每千克體重8 mg頭孢噻呋鈉肌內注射給藥,1次/d,連用2 d;阿莫西林及復合維生素飲水給藥,連用3 d。用藥后,發(fā)病及死亡得到有效控制,但大約10%的動物在后期出現(xiàn)生長緩慢。
4.1 在鴨、鵝養(yǎng)殖過程中,應避免混養(yǎng),可以減少鴨疫里默氏菌的交叉感染。
4.2 在藥物治療時,利用體外藥物敏感性試驗篩選敏感藥物,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藥物殘留、降低治療費用。
4.3 鴨疫里默氏菌感染發(fā)生后,即使在及時、科學用藥的情況下,也會由于死亡和后期的生長發(fā)育受阻等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鴨鵝養(yǎng)殖過程中,應注重該病的預防。
4.4 養(yǎng)殖場存在多種血清型菌株的混合感染,且各血清型菌株間缺乏交叉免疫保護,嚴重阻礙了該病的疫苗免疫預防。在病原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開發(fā)具有針對性的疫苗或開發(fā)適合于所有血清型菌株的疫苗是該病免疫預防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