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偉
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種孤獨》,其中有一篇“南瓜燈博士”的描寫。小學(xué)生文森特因為貧窮、孤獨、不合群,總是遭到同學(xué)的取笑;而作為老師的普賴斯小姐竭力想讓他融入群體,但她的種種善意關(guān)懷,換來的卻是文森特的反感甚至敵視,在墻上涂鴉對其謾罵侮辱。
為什么我們的愛,有時候反而會喂大了對方的仇恨?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想,是我們愛的方式出了問題,這也就是“我是為你好”這句話頻頻遭人詬病的一個原因。你想去愛別人,卻并不知道該怎樣去愛,也并不知道對方需要的是怎樣的愛,到頭來,你的愛成了一廂情愿、自作多情。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信號系統(tǒng),你發(fā)出的信號未必會被別人準(zhǔn)確接收、破譯。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嗎?己所欲、己所不欲,都勿施于人。
還有就是,我們愛的力度和尺度出了問題,給對方帶來了壓迫感,讓其有壓力和負(fù)擔(dān),甚至反感。
師生關(guān)系,有時就像家長和孩子的關(guān)系一樣,我們總喜歡說“愛之深,責(zé)之切”,可是,你的愛之深,孩子的心智未必能體會;你的責(zé)之切,孩子的情緒卻極易產(chǎn)生抵觸。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都應(yīng)該有一種界限感和分寸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永遠(yuǎn)不要在別人的故事里入戲太深。即使對方是你的孩子,你也要懂得,他終究要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而在別人的人生里,你不要搶鏡,更不要給自己加戲。
我們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我們可以幫助的,什么是我們不能介入的。在對別人的人生負(fù)責(zé)的同時,先對自己的人生負(fù)責(zé)。更不要把自己的成就感和人生價值,寄托在對別人人生成敗的期許上。
我們要有自知之明,亦要有識人之明。這樣才能夠做到像孔子說的:“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nèi)?,別愛錯了對象。這世間,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我們?nèi)郏膊皇撬械膼鄱寄艿玫交貓蟆?/p>
按理說,受人恩惠者,要有四種品德:領(lǐng)情、感恩、道謝、報恩。領(lǐng)情,是知道別人對自己的好;感恩,是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情;道謝,是對施恩者的言語表達(dá);報恩,是對施恩者的行為報償。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些。甚至有時候,你的恩重如山,到頭來,反成了別人的仇深似海。
所以明智如范蠡,都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不給人施恩的感覺,也不給人償恩的負(fù)擔(dān)。這頗有點兒像酒桌上“我干了,你隨意”的做派。
《淮南子》中也有一個故事:有人嫁其子而教之曰:“爾行矣,慎勿為善!”曰:“不為善,將為不善邪?”應(yīng)之曰:“善且由弗為,況不善乎?”此全其天器者。
這個故事,如果不經(jīng)歷一番人情世故往往不好理解,所以還有一個版本,加了一句:“善,人疾之”,意思是說,你的善良會招來別人的嫉恨。但我覺得這個理解也并不全面,其實,這說的還是一個“度”的問題,不要當(dāng)一個“濫好人”。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人和事:你對他好,他覺得理所應(yīng)當(dāng);你讓他稍有不滿,他就會覺得你對他有虧欠。所以,與人相交,要盡本分,但不要過分。
愛如陽光但要適度,過了頭,就會適得其反。美劇《欲望都市》里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一生中最重要的關(guān)系,就是你與自己的關(guān)系?!毕朊靼琢诉@一點,我們也就想明白了跟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