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重慶市江津區(qū)吳灘鎮(zhèn)是聶榮臻元帥的故鄉(xiāng)。而該鎮(zhèn)的梯子坎則是聶榮臻少年時代非常熟悉的一個小鄉(xiāng)場。
梯子坎早年就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地名,位于江津長江北岸,距江津縣城30余里,曾叫金紫鄉(xiāng)、梯子鄉(xiāng),現屬吳灘鎮(zhèn)。因后來有了梯子鄉(xiāng),所以就有了梯子場。梯子場在梯子鄉(xiāng)的中部,這里原來是江津縣去永川縣的驛站,也是江津和永川兩地的交界點。
梯子場原名金紫場,是因場內有一金紫廟而得名。解放后,此地建金紫鄉(xiāng),設有金紫場。后來,當地百姓破“四舊”,砸了金紫廟,但這金紫鄉(xiāng)、金紫場名兒怎么改?當地一位干部說:“我們是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刨地,搞互助組,只要我們萬眾一條心,黃土就會變黃金。”這話說得很有力,于是,報經上級批準,金紫鄉(xiāng)就改為了金子鄉(xiāng),金紫場就變成了金子場。
可是,這問題又來了。江津縣先鋒區(qū)有座金紫山,山上有座廟,也叫作金紫廟。廟的香火很旺,知名度遠遠超過前面那個金紫廟。問題復雜的是這里同樣建有一個金子鄉(xiāng)、金子場,兩者來歷幾乎一樣。一個縣有兩個同名的地方肯定不行。于是,前面那個金子場就得改名。怎么個改法?人們發(fā)現前面那個金子場的背后有一條上行的通往油溪場的大路,用青石板筑成,約300米長,石板鋪得整整齊齊,一步一坎,形如長長的階梯,它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梯子坎。當時有民謠曰:“走上梯子坎,腳桿打閃閃。”于是,有人建議將這個金子鄉(xiāng)改名為梯子鄉(xiāng),此提議得到通過。于是,金子鄉(xiāng)變成了梯子鄉(xiāng),場因鄉(xiāng)名,叫梯子場。也有人稱之為梯子坎場。
距梯子場西北約兩公里處有個石院子,是聶榮臻的故居。所以,這梯子坎也可算是聶榮臻的故鄉(xiāng)。聶榮臻少年時代曾多次到過這個當年還叫金紫場的地方,所以對這里很是了解和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江津和重慶的同志或親戚多次到北京探望聶榮臻,聶榮臻也曾多次提到金紫場這個地方??梢娝麑@里的印象之深。
1983年,江津縣梯子鄉(xiāng)政府編纂《梯子鄉(xiāng)志》。書成后,鄉(xiāng)黨委給聶榮臻寫信請他題寫鄉(xiāng)志書名。當時聶榮臻已是85歲高齡,身體有些不適,提筆有些困難。但聶榮臻是一個具有家鄉(xiāng)情懷的人,他安排辦公室回信說明原因,并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聶榮臻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回信說:“來信悉。榮臻同志年事已高,難以握筆,由我們代寫了‘梯子鄉(xiāng)志四字,他簽了名,以資祝賀。在《梯子鄉(xiāng)志》扉頁里可用鋁體字排‘梯子鄉(xiāng)志四字,將聶帥簽名影印上。所寄簡歷,我們作了初步校對修改。另寄上聶榮臻同志1979年請有關同志收集整理的《聶榮臻同志青少年時期情況片斷》一份供參考(不要發(fā)表)。祝同志們好……”這封手寫的回信字跡非常端正,一筆一畫,并蓋有聶榮臻辦公室的印章,說明他們對此事是非常重視的。
作為開國元勛的聶榮臻,始終不忘家鄉(xiāng)山水,不忘家鄉(xiāng)百姓,一本小小的薄薄的鄉(xiāng)志,居然也牽動著聶榮臻的心。據筆者了解,這是聶榮臻一生中唯一給一部鄉(xiāng)志簽名“題字”。這充分體現了他老人家對家鄉(xiāng)山水和家鄉(xiāng)百姓的無限眷念和懷念之情。(責任編輯:張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