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雪 趙海龍 秦 力 龐松嶺 林桃貝
(1.海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2.東北電力大學)
輸電線路長期處于露天環(huán)境運行,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經常面臨各種故障的困擾,2017年海南電網110kV及以上輸電線路故障跳閘總計156次,強迫停運53次,嚴重影響供電可靠性。輸電線路常見故障類型主要有雷擊、外力破壞、風偏閃絡、樹閃、鳥害、山火等。
目前輸電線路故障原因的辨識主要還是依靠人工巡檢的方法來實現[1-2],該方法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故障原因預判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作人員的經驗,巡檢時需攜帶大量工具,加上受巡視現場地形條件限制,效率并不高,可能無法及時發(fā)現并修復輸電線路上的故障點,遠遠不能滿足電網智能化管理水平要求。
為保證線路的安全運行,故障在線監(jiān)測技術應運而生。目前,行波法是輸電線路故障監(jiān)測廣泛應用的方法之一[3]。當線路發(fā)生故障時,會從故障點產生向兩側以接近光速傳播的暫態(tài)電流行波,這種行波信號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分析行波對于判斷線路故障的具體原因及定位有著重要的意義[4-6]。
海南電網的分布式故障行波監(jiān)測系統(tǒng)由監(jiān)測終端、數據中心和工作站三部分組成,通過廣域網連接。將監(jiān)測終端裝置安裝于導線上,監(jiān)測故障發(fā)生時刻的故障行波電流與工頻故障電流及諧波電流,同時將這些信號上傳到數據中心進行分析。監(jiān)測終端是故障行波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核心部分,兩個終端之間距離不宜超過30km,否則行波電流會明顯衰減,丟失一些關鍵特征。監(jiān)測終端安裝位置與變電站保持一定距離,盡量避免變電站對行波的影響。本系統(tǒng)自安裝以來,收集了大量的故障電流行波,為輸電線路故障原因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目前用于行波處理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小波分析、傅里葉分析、多小波理論、小波包能量譜、數學形態(tài)學、支持向量機、分形幾何理論、神經網絡等方法[7-8]。快速傅里葉算法FFT是離散傅里葉變換的特殊情況,FFT可以大大降低算法的復雜度,節(jié)約運算量[9-11]。本文針對大量的故障行波樣本,運用FFT進行頻譜分析,對比時域特征和頻譜分析結果,能有效地識別故障電流行波特征。
輸電線路最常見的是單相接地故障,占到故障總數的90%以上,其中非雷擊故障占比很大,這類故障的電流行波波尾時間較長[12]。為了進一步確定非雷擊故障的電流行波特征,本文分析了外力破壞、山火、樹閃三種典型故障。
輸電線路外力破壞是人們有意或無意造成的線路部件的非正常狀態(tài),如毀壞線路設備、線路走廊內違章作業(yè)、車輛沖撞等。其中以因違章施工導致吊車、塔吊及運輸車輛等大型機械碰撞帶電導線對輸電線路的危害最大[13]。據統(tǒng)計,海南電網近五年110kV及以上線路發(fā)生外力破壞共計136次,占總數的20%左右,并呈逐年上升趨勢。裝置監(jiān)測到的外力破壞典型電流行波如圖1。
圖1 外力破壞典型電流行波
山火的發(fā)生主要有環(huán)境及人為兩大因素,春秋兩季氣候干燥,受村民燒荒煉山和清明祭祖活動影響,極易引發(fā)山火。一般認為山火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造成空氣熱游離,空氣間隙被擊穿使得導線對地面物體或桿塔放電[14-15]。據統(tǒng)計,海南電網近五年110kV及以上線路發(fā)生山火共計62次,約占總數的9%左右。裝置監(jiān)測到的山火故障典型電流行波如圖2。
形成樹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架空輸電線路經過的樹林茂密地區(qū)中的樹木生長過快,部分樹木距離線路較近,因此導致了線路對樹木放電,引起線路故障跳閘。樹閃故障典型電流行波如圖3。
通過MATLAB對大量的外力破壞、山火和樹閃故障行波進行頻譜分析,將諧波分量求平均值,得到諧波分量對比結果如圖4所示。
圖3 樹閃故障典型電流行波
圖4 不同故障類型的諧波含量
圖中橫坐標為各次諧波,縱坐標為各次諧波分量與基波分量的比值,從圖中可見不同類型故障的諧波分量有很大差異,樹閃的諧波分量全部高于外力破壞,其中三次諧波和七次諧波較為突出,山火的七次諧波明顯高于其他類型故障。
通過分析可知,非雷擊故障行波的頻率主要集中在低頻,而且故障電流的波尾時間較長,這是因為監(jiān)測的是暫態(tài)行波電流,遠遠小于工頻周期,可以認為采樣時間段內電源電壓保持恒定。單相接地故障時,故障暫態(tài)行波電流主要取決于該故障時刻的電源電壓,而電源電壓基本不變,所以故障暫態(tài)電流應呈現階躍狀,在采樣時間內,由零突增至峰值后衰減很慢,因此其行波波尾時間較長,一般遠大于40μs。故障電流行波特征對比見表1。
表1 故障電流行波特征對比
(續(xù))
由電流行波和頻譜分析結果可區(qū)分外力破壞、山火、樹閃故障,另外分布式故障行波監(jiān)測系統(tǒng)為故障原因辨識提供了自動化手段,實現了對故障樣本的開放式自學習。故障發(fā)生后,系統(tǒng)自動分析此次電流行波特征和閃絡前后高次諧波的頻譜特征,利用統(tǒng)計判別分析法與指紋庫中數據進行對比,判斷此次故障原因,待工作人員巡線后確認或修改此次判斷結果,并將此次相關數據錄入指紋庫。隨著樣本的累積,將逐步清晰隱含層特征量的判據,修正誤差函數,構建故障原因自動識別系統(tǒng),逐步實現故障原因的全面識別。
監(jiān)測設備試掛網運行以后,成功監(jiān)測到了大量故障行波并判斷故障原因,工作人員可根據平臺指導,攜帶相應工具及時進行故障搶修工作。下面分別列舉了外力破壞、山火和樹閃三種故障的案例,其對應的故障現場及故障行波如圖5所示。
圖5 故障現場及故障行波圖
2015年12月,110kV南保創(chuàng)線C相故障跳閘,重合成功,平臺通過分析故障電流行波圖5(b),診斷為35號塔附近發(fā)生外力破壞,經巡視發(fā)現35-36號桿塔之間導線有明顯放電痕跡,導線跨越三亞市某路橋施工區(qū),有一輛大型挖掘機停在導線下方,如圖5(a)所示。
2017年3月,220kV大昌Ⅱ線A相故障跳閘,重合不成功,平臺通過分析故障電流行波圖5(d),診斷為193號塔附近發(fā)生山火故障,經巡視發(fā)現193-194號塔走廊內植被有大面積燃燒痕跡,如圖5(c)所示。
2016年4月,220kV鵝成Ⅲ線故障跳閘,重合成功,平臺通過分析故障電流行波圖5(f),診斷為94號塔附近發(fā)生山火故障,實際巡視發(fā)現94-95號塔之間C相導線弧垂下降與刺樹安全距離不足產生放電,如圖5(e)所示。
分布式故障行波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海南電網的可靠運行提供了幫助,能快速地進行故障識別,為故障搶修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搶修保電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海南電網的分布式故障行波監(jiān)測系統(tǒng),主要針對三種典型輸電線路故障,通過時域特征和頻譜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其故障電流行波特征進行了研究,以達到辨識故障原因的目的,主要結論如下:
(1)采用故障電流行波特征分析與統(tǒng)計判別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有效辨識外力破壞、山火、樹閃三種故障原因,正確率約在85%左右。
(2)通過對故障電流行波進行快速傅里葉變換,將頻譜分析結果與時域特征相結合,可以為原因辨識增加判斷依據,提高了辨識準確率。
(3)目前系統(tǒng)對其他故障原因的辨識準確率有待提高,仍需要逐步積累故障電流行波樣本,完善指紋庫,以加強輸電線路常見故障的辨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