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社會資本的產業(yè)集群交易治理研究
        ——交易域、交易頻率及交易對象視角的分析

        2018-11-02 09:53:32張少軍高文濤
        商業(yè)經濟與管理 2018年10期
        關鍵詞:現(xiàn)貨交易交易者集群

        張少軍,高文濤

        (1.浙江工商大學 金融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5)

        一、 引 言

        在存在社會資本溢出時,企業(yè)的個體選擇導致聚集進而形成產業(yè)集群。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yè)聚集,在區(qū)域內會形成對原材料、中間產品以及輔助性服務和設施的需求,出現(xiàn)本地化的有形或無形的市場。當市場規(guī)模擴大時,既有的產品價格可能因為供需關系的改變而上升。價格的上升將從兩個方面刺激該產品產量的增加:一是原有的產品生產者擴大生產規(guī)模;二是某些新的競爭者開始參與該產品的生產。大量專業(yè)化的中小企業(yè)生產同一種產品,必然會存在生產效率的差異(Paniccia,2003;Rakesh,2006)[1-2],而企業(yè)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聚集,使得企業(yè)需要時刻面臨著環(huán)境中的“小生境”,技術壁壘很容易被打破,競爭愈加激烈(Porter,1998;Chang和Tsai,2002)[3-4]。為了謀求在這種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生存發(fā)展,集群內的企業(yè)時刻保持對高效率的追求(Rosenfeld,1997;Narula和Marin,2003;Long和Soubeyran,1998)[5-7]。

        當某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也就是市場規(guī)模)能夠支持獨立運營該產品或服務所需要的成本時,專業(yè)化的分工就可能會實現(xiàn)(Becattini,1991;Biggiero,1999)[8-9];同時,如果產品的生產工序存在技術上的可分性,那么分工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注]這種分工與市場范圍關系的原理,早已由亞當·斯密明確地指出:“分工會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Stigler(1951)[10]對這個原理進一步加以發(fā)揮,并將其稱之為“斯密定理”。分工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必要條件)是與分工相關的產品及服務的市場需求擴張至一定程度(斯密定理),或是市場創(chuàng)造新需求的功能,為新的分工的產生提供機會。通過間接生產,提高生產率,拉長產業(yè)活動的鏈條,從而使分工過程進一步地發(fā)展。在一個連續(xù)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環(huán)節(jié)越多,引出的半成品也就越多,分工就可以越精細(陳小勇,2017)[11]。

        分工的深化,使得追求效率的企業(yè)專注于產品價值鏈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摒棄企業(yè)不擅長的價值鏈環(huán)節(jié),專業(yè)化水平因此而不斷提高(Giuliani等,2005;Gereffi等,2005)[12-13]。這種分工與專業(yè)化的過程,無論作為生產方式還是資源配置方式,都必然要包含兩方面的關系:一是單純的物質生產過程中技術的不斷進步,表現(xiàn)為某種技術所對應的生產函數或者成本函數的改變,成本不斷降低;二是當分工的發(fā)展使得經濟主體越來越集中于某些特定生產環(huán)節(jié)時,生產范圍的不斷縮小,就要求主體不斷擴大與他人的交換范圍,因而就產生了交易的必要性。產業(yè)集群的分工是推動企業(yè)不斷加入集群的直接動力,然而分工的發(fā)展歸根結底又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約,這樣,交易治理就成為影響產業(yè)集群分工深化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Williamson(2016)[14]從各類合同中發(fā)現(xiàn)相應的治理結構,從各種經濟制度的效率來對這些制度進行比較,在交易是瞬時完成的現(xiàn)貨市場上,得出交易分類以及相應的最佳治理方式;Furubotn和Richter(2010)[15]指出,“在沒有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的情況下,所有的經濟合同問題皆不成為問題”。這兩個概念與表述交易特征的重要概念結合起來,闡明了交易成本產生的原因。交易成本對交易性質及治理機制的研究,為理解產業(yè)集群內部企業(yè)間的分工深化和交易擴展提供了思路。比較自由市場中的交易,產業(yè)集群中交易的特點是大量企業(yè)聚集一處,企業(yè)間交易頻繁,高度細化的分工要求投資資產專用性程度高。根據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與這種交易特征相匹配的交易治理機制應該是關系合同。McCann等(2002)[16]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將產業(yè)集群分為純集聚體、產業(yè)綜合體和社會關系網絡三類;嵌入在專業(yè)性的協(xié)會或非正式社會化網絡中的企業(yè)間關系網絡是集群發(fā)展的動力及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這種關系網絡的發(fā)展依賴于互惠交易的準則,鼓勵交流和合作行為的信任水平的高低,而這種機制和準則是許多低效率集群中的最大缺陷(Doeringer和Terkla,1995)[17];社會資本涉及的信任與規(guī)范是企業(yè)家行為賴以發(fā)生的社會結構背景的一部分(Coleman,1990;Fukuyama,1995;林競君,2005;肖為群和王迎軍,2013)[18-21],較高的信任水平和有效的規(guī)范,能夠降低企業(yè)家行為的風險和交易成本,企業(yè)社會資本是企業(yè)組織的有效治理機制(周小虎,2005)[22],社會資本最為重要的經濟意義是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經濟交易的發(fā)生,這一過程已經得到了許多宏觀實證研究的驗證,但是社會資本的表現(xiàn)特征是如何作用于這一過程的尚缺乏深入的探討。

        因此,本文從考察交易的特征入手,融合社會資本理論的相關觀點,探討基于社會資本的產業(yè)集群交易治理機制,并分析基于社會資本的交易治理機制與正式制度之間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yè)集群內的“殺熟”問題。從分析理性經濟人的囚徒困境入手,放松假設條件,建立擴展的現(xiàn)貨交易治理模型,分析產業(yè)集群內企業(yè)間交易的社會資本治理機制。

        二、 理論模型及假設

        (一) 現(xiàn)貨交易的囚徒困境

        現(xiàn)貨市場(spot market)的交易是一種不同于合同的關系,是非人格化的“純粹的”經濟關系,現(xiàn)貨市場的交易具有如下一些特點:交易雙方完全基于個人效用最大化原則做出決策;交易雙方是匿名的;交易為一次性博弈(one-shot game)過程(Heery和Noon,2001)[23]。

        假設交易雙方的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根據現(xiàn)貨市場的交易特點可知,當支付函數滿足如下不等式組時,違約將成為一種理性選擇:

        (1)

        (2)

        表1 現(xiàn)貨交易的囚徒困境

        式(1)中由于ce

        定義松弛變量Pe:

        Pe=ce-ae

        (3)

        該變量的含義是:經濟交易能夠自我實施(self-enforcing)的水平。顯然,交易能夠自我實施的充分必要條件是該變量的值為正值;當該變量的值為負時,交易者存在違約動力。

        (二) 對現(xiàn)貨交易模型的擴展

        圖1 現(xiàn)貨交易(P0點)及其擴展(P1點)

        上述囚徒困境之所以會發(fā)生,是由于現(xiàn)貨交易在交易者和交易方式上的特征導致的。實際中的經濟交易幾乎不可能是上述模型所描述的情況,本文將對該交易模型在如圖1所示的交易域、交易次數及交易對象三個維度進行擴展,研究非匿名的、重復性及非穩(wěn)定配對的交易對象的交易,來描述更現(xiàn)實的交易及其治理機制。

        在現(xiàn)貨交易的模型中,交易者完全依據經濟學的“個人效用最大化”原則做出最優(yōu)違約決策。這一點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一致。但這種假設未必能夠符合經濟活動的現(xiàn)實——決策者的決策依據不一定僅是經濟利益這種唯一因素,純粹的“現(xiàn)代經濟理性”只存在于“黑板經濟學”中;[注]韋伯(2010)[24]指出,“現(xiàn)代經濟理性”要求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相分離??疾焐鐣贫鹊默F(xiàn)代化程度,需要端視其社會功能還剩下多少;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越是密不可分,就越是傳統(tǒng)。從技術手段來看,雖然經濟的現(xiàn)代化程度越來越高,但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分割的狀況并沒有出現(xiàn),對此的論述在本文的上下文中都可以見到。任何經濟活動都不能脫離其發(fā)生的具體背景,擺脫包括政治、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在轉型經濟中(例如在經濟和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這些背景因素的影響程度更深。例如Zhou等(2003)[25]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國轉型經濟的背景下,公司間合同能否確立并有效實施,受到三種機制(交易成本的節(jié)約、建立在社會網絡上的社會關系和制度關聯(lián))的影響,其中社會關系對于合同對象選擇的影響最大,并且社會關系會影響合同條款的規(guī)范性。

        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的早期研究亦強調這一觀點。對主流經濟學專注于建立模型而脫離現(xiàn)實狀況不滿的經濟學家,一直致力于使經濟學更具解釋和預測能力。其中,經濟史學家Polanyi(1957)[26]較早提出了經濟活動“制度嵌入性”的概念,他認為經濟是嵌入于經濟和非經濟的制度之中而不可分離的;Porath(1980)[27]考察了交易系統(tǒng)中“F-相關”(F-connection)的作用,認為家庭(family)、朋友(friends)、廠商(firms)等社會組織對經濟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效果存在重要影響。此后制度經濟學派的研究結論更表明,在價格之外的經濟制度(例如社會組織)的存在,對價格體系作用發(fā)揮的影響巨大。雖然Polanyi等的論述除了提醒經濟學家應該注意各種非經濟的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之外,并沒有能提供更多便于經濟學處理的方法,但他的觀點,特別是其“嵌入”觀點,引發(fā)了社會學家的重視和討論。

        社會學討論的重點一度集中于經濟行為嵌入于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是否僅在前工業(yè)社會中存在,而在工業(yè)社會中經濟是否獨立;多數人認為隨著現(xiàn)代化的過程,經濟交易受到的社會義務或者親屬關系義務的約束不再那么強,更多地受到個人為牟利而理性計算的影響,經濟活動變得更自治了。Granovetter(1985)[28]的觀點獨樹一幟,他對現(xiàn)代經濟活動對人際關系的嵌入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內容涉及兩個基本層面:一是社會科學中研究人的行動的視角,即以“嵌入性”視角來挑戰(zhàn)主流經濟學和社會學中關于人的行動的基本假設;二是在“嵌入”的具體內容上,把人際關系網絡作為要素,從而把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主要關注領域引入進來——這樣,他的工作使得嵌入性視角變得更具有可操作性——從Polanyi的較為空洞的“經濟活動嵌入到社會制度中”轉變?yōu)楦哂锌刹僮餍缘摹敖洕袨榍度氲饺穗H關系網絡中”。Uzzi(1999)[29]致力于實證檢驗Granovetter的觀點,他考察了銀行對中型企業(yè)提供貸款的行為中對社會網絡的利用。在銀行業(yè)這種信息非常完備、交易成本相對較低的行業(yè)內,可以通過正式途徑將交易風險降至最低,因而似乎不存在利用社會網絡的必要性。但Uzzi的實證結果表明,實際中企業(yè)能否得到金融資本以及融資價格,是與企業(yè)和銀行的嵌入關系有關的,即銀行與企業(yè)的交易能不能實現(xiàn)、花費的成本有多大,是與他們之間有沒有社會關系緊密聯(lián)系的。

        政治學家Harsanyi(1969)[30]在對政治行為的研究中指出,人類的行為(特別是政治行為)大多能被兩種優(yōu)先利益——經濟利益和社會認可解釋,對這些優(yōu)先利益的選擇受到人們的相對效用權重的影響,但他對社會認可這一要素的探討,說明人類行為絕非僅僅受到經濟利益這種單一因素的影響。他認為,撇開對人類行為造成重大影響的社會因素的認可,必然將會使得只根據經濟博弈行為所預測的交易者的戰(zhàn)略決策與現(xiàn)實相左。

        (三) 模型基本假設

        基于上述理論基礎,本文首先給出對現(xiàn)貨交易模型從各個維度進行擴展時所需要的一個基本假設。

        假設:經濟交易是嵌入于社會互動中的。這種嵌入于社會互動中的經濟交易,將從匿名的、普遍性的交易變?yōu)榉悄涿摹⑻厥庑缘慕灰住注]實際上,經濟生活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因而經濟交易本身就是社會互動的一種;只是為了經濟學科的嚴謹性,經濟學將其單獨分離開來。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所指的這種“社會互動”,是指雙方除了旨在謀取經濟利益的經濟博弈以外的其他社會互動,從而將經濟交易與社會互動嚴格分離開來。

        經濟交易的雙方極有可能在社會生活中相遇,也是社會互動的雙方,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借助各種非經濟的手段(例如,與社會生活中更了解的人進行經濟交易)來降低交易成本,因而經濟交易很少會在完全的陌生人之間發(fā)生。經濟交易雙方可能是同一個家族、鄰居、商業(yè)協(xié)會的成員,或者曾經有過經濟交易的經驗,或者能夠通過某種渠道(如共同的交易對象、朋友、信息服務機構)得知關于交易對象的信息。他們之間社會互動的形式非常豐富,城市鄰里之間的兒童照料、每逢節(jié)日時村莊成員的集體慶?;顒印⒓易宄蓡T的祖先祭祀、通過血緣等建立起來的人際網絡中的人情往來、作為某社團成員的企業(yè)共同參與的集體活動等等都是其表現(xiàn)形式。

        從在同一地理區(qū)域內聚集的產業(yè)集群內的主體來看,由于地理上的鄰近導致的“地緣”,以及同屬于同一產業(yè)的“業(yè)緣”,使得從個體到企業(yè)和機構層面都不可避免會發(fā)生社會互動;而且這種互動的頻率較經濟交易更為頻繁。例如,硅谷內不同公司的工程師常常在工作之余到硅谷內的咖啡館消閑聊天(Saxenian,1991)[31],這種閑聊可以傳遞商業(yè)信息和創(chuàng)新思想,這不僅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也被認為是硅谷領先于其他高科技產業(yè)集群的秘訣之一。

        借鑒社會學家Turner(2000)[32]對“制度分割”和制度經濟學家青木昌彥(2001)[33]12對不同制度“域”的分析,可以為本文建立模型提供思路。[注]“域”(domain)的概念來自比較制度研究文獻。青木昌彥(2001)在《比較制度分析》中認為,博弈參與人可以采取的行動的集合構成了博弈的“域”(domain)。他論述了六種博弈“域”中的制度特征:共用資源域、經濟交易域、組織域、組織場、政治域和社會交換域,他強調根據行動來區(qū)分不同制度的“域”,作者認為,相對于青木昌彥(2001)的研究,Turner(2000)[32]對于“制度分割”的定義分類和特點描述更為明晰和有說服力。Turner關注不同制度形態(tài)之間的分割,他建立了如下分割標準:第一,每種形態(tài)的制度都是由不同類型個體組成的群組,這些群組將人們分為特定制度形態(tài)下的不同功能角色主體,而不是由勞動分工形成的單元;第二,不同制度形態(tài)存在不同的符號系列(例如,信仰、理想、神話、語言方式和規(guī)則),便于遵循這種制度的人們互動,并且把符合該制度分割的價值標準與這些互動對應起來;第三,存在相互獨立的普遍交換媒介(各類符號)用來促進交流和建立秩序,確定行為的合法化。這樣,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不同制度形態(tài),其差異就表現(xiàn)在:(1)制度作用對象不同,即受到不同制度作用影響的群組形成不同的主體(例如經濟中的企業(yè)、雇員;親族中的家庭;政治中的執(zhí)政者等);(2)制度作用途徑不同,不同的制度形態(tài)會借助不同的作用媒介和符號(例如,經濟制度可能采用價格、貨幣,親族可能采用友愛、責任、忠誠);(3)制度作用目的不同,制度是旨在規(guī)范和引導人們行為的,而不同的制度形態(tài)提供了不同的“效用函數”或“支付函數”(例如,最為常見的是經濟中的尋利行為,政治中對權力的追逐本質上亦是對經濟利益和社會認可的追逐)。

        三、 基于交易域、交易頻率及交易對象的模型構建

        (一) 基于交易域的擴展模型構建

        當經濟交易中的博弈雙方恰好也是社會交易中的雙方時,經濟交易就實現(xiàn)了向社會交易域的擴展。

        圖2 重復性交易中交易對象的選擇注: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第一,擴展到社會交易域的經濟交易,將具有與現(xiàn)貨交易不同的交易特征,這是一種復合式的交易,交易對象可能具有不對稱的交易地位。當經濟交易(如圖2中的直線)擴展到社會交易域時,任何這種交易都成了一個與匿名的、“普遍性”經濟交易不同的非匿名交易,社會互動(如圖2中的曲線)使得交易一方對另一方打下不同于陌生人的“特殊烙印”,即交易對象區(qū)別于其他交易對象的特性,這種“烙印”具有足夠大的特殊性,以至于交易雙方無法像一般經濟交易中那樣實現(xiàn)匿名交易,因而社會域內的交易是“特殊”的。由此導致的后果不僅僅表現(xiàn)在交易主體上,而且具有特殊性的社會交易的“烙印”將使得在兩個域內的交易關聯(lián)在一起,實現(xiàn)的復合交易的過程亦具有特殊性。例如圖2中的S1和B13,圖2中直線顯示的是經濟交易,曲線顯示的是社會互動;S顯示的是供應商,B顯示的是采購商。

        由于社會交易域中交易都是具有特殊性的,因而在對交易對象進行甄選的過程中,交易者無法完全使用價格這種不具有特殊性的要素做決策,而需要納入具有特殊性的社會交易要素(例如信任、責任、友愛、影響力等,這些因素都可以被視為社會認可的表現(xiàn)形式)來決策;即便這種因素是交易雙方都認同的,這種個人情感因素也未必一定是對稱的(例如,單純的朋友關系是影響力對稱的;而先賦的長輩與后輩、后天在等級結構中生活而積淀下的老上下級關系中的兩方,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的影響力總是不對稱的),這樣交易雙方就會存在一種地位上的不對稱。這種社會交易地位上的不對稱,必然會影響到與之關聯(lián)的經濟交易。建立如下的標準假設:交易對象的效用函數是基于經濟交易與社會交易這兩種關系的支付線性可加的和可分離的。也就是說,通過與來自同一個社會互動結構中的對象進行經濟交易,交易雙方的效用函數為社會交易結果與經濟交易結果的和。

        第二,社會交易域內的交易形式復雜多樣,通常是多次交易,而不是一次完成的。交易的退出成本極高,交易者很難選擇退出交易。在社會域的交易中,任何采取“背叛”策略的交易方,在后續(xù)的交易中都將會面臨交易對象采取永久性“背叛”的報復策略,因而雙方將無法繼續(xù)交易。社會交易域內發(fā)生的交易,其屬性是多元的,這種多元性表現(xiàn)在交易方式與交易目的的多樣化上。從交易方式上來看,由于社會交易域是交易者先賦條件(如親緣關系)和諸多后天因素的綜合積淀,多種多樣的交易方式使得社會交易的周期不同于經濟交易,而且社會關系往往具有比經濟關系時間更長的特點。例如,企業(yè)和個人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生著多層次的互動,這種互動使得交易者的社會生活得以延續(xù)和展開,甚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交易對象間的社會交易無法繼續(xù)時,也會借助其他交易者的記憶而將其繼續(xù)下去(例如,定居某地的家庭,父親去世后其鄰居仍舊會與其后代交往)。

        任何社會域內的交易雙方,為了退出交易(即抹殺這種社會交易的“特殊性”),所需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這種退出意味著交易雙方需要完全破壞自己的社會記憶,相互從對方的社會交往范圍內消失,成為不具有任何特殊性的匿名“陌生人”——而在社會生活中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特別是存在先賦因素(如親緣關系)以及借助他人獲取信息而形成的社會網絡的情況下,這種退出在技術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而可以認為,社會域內的交易對象無法“退出”交易。

        雖然不能選擇退出交易,但社會域內的交易者可以選擇不合作的策略,這種不合作意味著對交易對象社會認可的詆毀,交易者之間特殊信任的破壞,對交易對象的“背叛”。這是因為社會認可是一個不斷累積而增值的過程,個體對于信任行為或者合作行為的預期,會依據經驗的指導而變化(邱建新,2005)[34];依據社會互動的過去經驗建立起關于交易對象誠實守信的社會認可,可能會由于一次“背叛”而完全改觀,而社會認可的重建,需要在長期過程中,通過多次互動重新累積才能完成,而且在該過程中,曾經采取“背叛”策略的交易者不能發(fā)生任何偏離誠實守信的行為,否則將會前功盡棄。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認為在社會交易域內,曾經采取“背叛”策略的交易者將會在所有后續(xù)交易中被交易對象“背叛”,因而在后續(xù)的交易中,曾經采取“背叛”策略的交易者的最優(yōu)策略亦是“背叛”;也就是說,只要交易過程中曾經有一方采取“背叛”策略,在后續(xù)的交易中,交易雙方的最優(yōu)策略就都是“背叛”。

        第三,在社會交易域內交易的目標往往是多維的,在將其納入經濟交易目標來建立模型的過程中,需要對社會域內交易的效用函數做出適當的假設。社會域內交易的目的,或者說交易者的“效用函數”也是價值的最大化,但是交易手段的多樣化也對應著多樣化的交易結果和交易目的,例如血緣關系可能帶來特殊性的信任和責任感、社會地位不同的交易雙方通過互動會產生特定的相互影響力等等。社會域內交易的方式和屬性,都與經濟域內簡單地以價格為唯一決策要素的交易不同;相應地,交易者的效用函數也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說,在社會域內對于“價值”的認可標準是多重的——例如,社會域內的交易者可能重視交易雙方在道德方面的相互責任、規(guī)范方面的相互認同、影響力方面的相互認可等。為了便于分析,可以將社會交易效用函數的多個維度統(tǒng)稱為“社會認可”,這種社會認可,是交易者社會聲譽的來源,是對交易者的特殊信任的基礎。

        在社會交易域的效用函數體系中,雖然經濟利益也是社會交往中最重要的優(yōu)先利益目標之一,[注]Downs(1957)在對人類行為的動機的研究中論證了這一結論。他通過將經濟私利作為社會行為(特別是政治行為)的唯一推動力量,成功解釋了人們的實際行為(轉引自Harsanyi,1969)[30]。但交易者往往認為實現(xiàn)“社會認可”是一種優(yōu)先于經濟利益的更為重要的目標,特別是在等級森嚴的組織、傳統(tǒng)封閉的鄉(xiāng)村等情況下發(fā)生的社會交易。鑒于前文中“社會互動”被定義為雙方除了旨在謀取經濟利益的經濟博弈以外的其他社會互動,因此,作者可以假定,在本節(jié)中“社會認可”這一目標完全不涉及經濟要素。

        表2 經濟交易域與社會交易域的交易特征比較

        綜上所述,并借鑒Turner的觀點,可將經濟交易域與社會交易域的交易特征進行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

        本文利用關聯(lián)博弈(linked game)方法,將經濟域內與社會域內的交易關聯(lián)起來,建立起將經濟交易擴展到社會交易域的模型。該模型的主要假設條件如下:

        假設1:社會域內交易者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其中的價值表現(xiàn)為社會認可,交易者可選策略為“合作”或“背叛”。

        根據前文的分析可知,社會交易是重復性交易,而且交易雙方無法退出,因而可以使用無限次重復博弈來表示社會交易域內的博弈,該博弈的階段博弈支付矩陣如表3所示。

        表3 社會域重復博弈的階段博弈

        當支付函數滿足如下的不等式組時,該階段博弈也面臨囚徒困境:

        假設2:交易者對未來的貼現(xiàn)率為δs,0<δs<1。由于社會交易是無限次重復進行的,可知交易者具有足夠的耐心。

        假設3:經濟交易的雙方在社會交易中是平等的關系。

        因而,在將社會交易與經濟交易關聯(lián)起來時,也就是說,當社會交易的雙方在經濟交易中相遇時,交易者需要同時考慮在兩個博弈中的支付來做出決策,交易者的綜合效用函數就可以采用兩個交易域內效用的簡單代數和來表示(青木昌彥,2001;Bernheim和Whinston,1990;Spagnolo,1999;葉紅心和張朋柱,2003)[33]13[35-37]。

        (4)

        那么,交易者將會一直選擇“合作”策略。此時,交易者的“合作”戰(zhàn)略構成了該重復博弈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根據假設2,可知存在足夠大的δs值,使得(4)式成立。

        定義如下的松弛變量Ps:

        (5)

        根據式(4)可知Ps>0。該變量的含義是:在社會交易域內,由于交易雙方的無限次重復互動,而累積形成的可以約束交易者背叛行為、引導交易者采取合作行為的約束力。因而,在將經濟交易擴展到社會交易域中,并考慮未來社會交易的收益后,交易雙方的支付矩陣改變如表4所示。

        由此,可以證明如下的命題:

        命題1:通過經濟交易在社會交易域內的擴展,關聯(lián)兩個域內交易者的激勵約束,有助于放松經濟交易的激勵約束條件。

        證明:在表4所示支付矩陣中,交易者采取“合作”策略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將式(3)和式(5)代入上式,得:Pe+Ps>0,即:Pe>-Ps;由于Ps>0,這樣就放松了現(xiàn)貨交易時交易得以完成的充要條件:Pe>0。

        命題1說明,當經濟交易的雙方同時也是社會交易的對手時,交易者必然會將社會域內交易所帶來的收益或損失(表現(xiàn)為社會認可)納入經濟博弈的支付函數;由于Ps的值為正值,社會域內重復性的互動,將會引導交易雙方基于未來長期社會互動的考慮,約束自己在經濟交易中的機會主義傾向,采取誠實守信的合作策略。社會域中的互動產生的經濟交易治理功能,正符合Putnam等(1993)[38]對社會資本的狹義定義:社會資本是一個由代理人組成的團體(社區(qū))通過水平社會關聯(lián)來約束個人行為的能力,有助于參與者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動以追求共同目標。

        (二) 基于交易頻率的擴展模型構建

        在現(xiàn)貨交易中,經濟交易的雙方只進行一次性博弈,交易雙方基于各自的需要在市場上交易各自的產品,在一次性交易完成之后,雙方不再有經濟上的聯(lián)系。即使他們之間還存在第二次交易,這也是偶然的事情,而且后續(xù)的交易與之前的交易是互不相關的,這種交易具有分散性和臨時性的特點。在實際的經濟交易中,常常發(fā)生的是重復性的交易,特別是在產業(yè)集群中,眾多同一產業(yè)內的企業(yè)在同一地域聚集,群內企業(yè)之間的交易非常頻繁,高于與群外企業(yè)之間的交易。這是因為企業(yè)在同一區(qū)域內的聚集,具有相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使得他們之間的交易成本更為節(jié)約,對降低交易成本的追求使得這些企業(yè)之間的交易更容易發(fā)生。陳雪梅(2003)[39]對克羅地亞的造船產業(yè)集群、中山小欖鎮(zhèn)鎖業(yè)集群的調查結果認為,集群內的企業(yè)與其供應商、服務商之間,都形成了一種長期穩(wěn)定和互惠互利的良性關系,企業(yè)之間的交易頻率非常高。本文將考察利用重復性交易對現(xiàn)貨交易模型的應用。

        第一,重復性經濟交易存在兩種可能情況:經濟交易擴展到社會交易域,或者不擴展到社會交易域。這兩種可能情況既存在相同點,也存在不同點。

        圖3 重復性交易中交易對象的選擇注: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兩種情況的相同之處在于,無論是否擴展到社會交易域,經濟交易的重復實施都需要交易者對交易對象給予區(qū)別于匿名的市場交易對象相異的特殊標志,而這種特殊標志是很容易給出的。例如,在制造業(yè)中,任何一次定制設備的購買等具有特殊性的資產投資,都會成為標記特殊性購買者與制造商的一條鏈接,交易方通過這種特殊標志來識別匿名與非匿名交易對象。在重復性交易中,交易者無法將交易對象視為陌生人,因為完全隨機的市場中很難實現(xiàn)重復性交易;常見的交易對象,是從多個過去交易對象與交易者的眾多鏈接中的一條或數條鏈接中選擇的。例如在圖3中S表示供應商,B表示采購商,如果直線的線條越粗,則表示交易的次數越多,因此S1更可能選擇B13進行交易,而較少選擇B23進行交易。

        兩種情況的不同之處在于,擴展到社會交易域的經濟交易,其效用函數將會由于納入了社會交易的效用函數而發(fā)生改變(如果經濟交易重復進行的次數僅為一次,那么此時情況與上文中討論的情況相同),而對于不擴展到社會交易域的重復性經濟交易,其效用函數只會由于交易的重復性而與現(xiàn)貨交易的效用函數存在差別。

        第二,在重復性交易中,交易雙方會基于長期利益的考慮,實施短期的利他行為,這樣就可能實現(xiàn)“短期利他”和“長期利己”的兼容。

        交易雙方都希望通過經濟交易來實現(xiàn)效用最大化,正是在這一動機驅動下,理性的經濟人才會在現(xiàn)貨交易中采取違約策略。在重復性交易中,由于初次交易之后會發(fā)生與交易對象的后續(xù)交易,交易對象是固定不變的,因而在初次交易中的違約策略將會招致交易對象在后續(xù)交易中亦采取違約策略來進行抵制。從無限次重復性交易的長期效用來看,在任何一次交易中采取違約策略來利己的行為,都是一種非理性的做法,理性的經濟人將會采取合作策略,這是一種短期的利他行為。

        社會學家默頓(2001)[40]認為,利他主義(altruism)是指“犧牲施助者(benefactor)的利益,而有助于他人的行為”??梢愿鶕袨榈陌l(fā)生條件區(qū)分為無條件利他與有條件利他兩類(威爾遜,1987)[41],也可以根據利他行為的目的區(qū)分為親緣性利他、互惠性利他和規(guī)范性利他三類。[注]威爾遜(1987)[41]將利他行為區(qū)分為無條件利他和有條件利他,前者是指不圖回報地替他人服務,后者是指為別人服務時期待著某種回報。邱建新(2005)[34]認為,親緣性利他是指發(fā)生于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之間的利他行為,互惠性利他是指受“雙贏效應”啟發(fā)而在更為擴展的小團體內部的利他行為,規(guī)范性利他是指完全內化了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即使沒有他人的認可也將遵守這些規(guī)范的利他行為。Nooteboom(2000)[42]指出,在“利己”和“利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利他主義的一個主要類型就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選擇利他。在重復性經濟交易中,交易雙方采取短期的利他行為,實際上是預期到后續(xù)交易中可能獲取的利益將大于短期交易中通過機會主義行為可獲取的利益,因而這是一種互惠性的利他行為。如果從博弈的角度來看這種互惠,[注]Polanyi(轉引邊燕杰,2002)[43]將互惠交換(reciprocal exchange)視為與行政分配和市場交換等同的人類社會三種交換體系之一,認為互惠是一種“以信任和禮物為中介的,非物質性、非營利性的交換行為”。其效用函數不同于現(xiàn)貨交易的效用函數,現(xiàn)貨交易的效用函數只是作為交易雙方重復博弈的階段博弈效用函數,這樣就實現(xiàn)了“短期利他”和“長期利己”的兼容。利用重復博弈(repeated game)的方法建立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的主要假設條件如下:

        假設1:重復性經濟交易的階段博弈其支付矩陣與現(xiàn)貨交易博弈相同,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假設2:交易者對經濟效用的未來貼現(xiàn)率為δe,0<δe<1;經濟交易是無限次重復博弈,因而經濟交易雙方具有足夠的耐心。由于經濟交易雙方無法準確預測終止未來交易的準確時機,因此假設無限次重復博弈是合理的。

        假設3:經濟交易擴展到社會交易域,也就是說,交易雙方的效用函數中納入了社會交易的效用函數;當經濟交易不擴展到社會交易域時,需要對效用函數做相應的改變。

        表5 擴展到社會域的無限次重復經濟博弈

        根據前文的分析及假設可知,在該模型中,經濟交易與社會交易都可以被視為無限次重復博弈,其中經濟交易的階段博弈支付矩陣為表1所示,社會交易的階段博弈支付矩陣如表3所示。

        首先,當經濟交易擴展到社會交易域時,由于兩個域內的交易都是無限次重復博弈,此時交易雙方的支付矩陣改變如表5所示。

        表6 無限次重復經濟博弈

        由模型一中的分析可知,社會交易域中合作得以實現(xiàn)的充要條件是(4)成立,即Ps>0。由于社會交易是無限次重復進行的,可知存在足夠大的δs值,使得(4)式成立。該變量的含義與模型一中相同:在社會交易域內,由于交易雙方的無限次重復互動,而累積形成的可以約束交易者背叛行為、引導交易者采取合作行為的約束力。其次,當經濟交易并不擴展到社會交易域時,此時支付矩陣改變如表6所示。

        因而,將現(xiàn)貨交易在交易次數維度進行擴展后,可以證明如下的命題:

        命題2:通過將經濟交易在交易次數維度進行擴展,有助于放松經濟交易的激勵約束條件。

        證明:首先,當經濟交易擴展到社會交易域時,在表5所示支付矩陣中,交易者采取“合作”策略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由于Ps>0,ce>0,0<δe<1,這樣就放松了現(xiàn)貨交易時交易得以完成的充要條件:Pe>0。

        由于ae>0,0<δe<1,這樣就放松了現(xiàn)貨交易時交易得以完成的充要條件:Pe>0。實際上,上述情況正是關于無限次重復博弈的無名氏定理(Folk Theorem)。綜上可證,命題2成立。

        命題2說明,當現(xiàn)貨交易被重復多次,交易者必然會基于未來長期收益的考慮而約束自己短視的違約行為,從而將會由“利己的機會主義行為”向“短期利他、長期利己”行為轉變。也就是說,將交易重復多次,將會使得交易雙方主動約束在經濟交易中的機會主義傾向,采取誠實守信的合作策略。這種約束力量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需要交易雙方選擇固定不變的交易對象。交易對象拒絕后續(xù)交易,將使得違約者遭受長期損失,在這一威脅下交易者不得不采取合作行動??梢?,這種約束力量能夠發(fā)揮作用,交易對象的不可替代是其必要條件。就是說,交易者需要從市場上無數的匿名交易對象中識別曾經交易過的交易對象,并進行再次交易。借助社會資本,利用與曾經的交易對象之間建立的鏈接,給予特定的標志,使其變得非匿名,才能實現(xiàn)約束交易者機會主義行為的交易治理功能。

        (三) 基于交易對象的擴展模型構建

        命題2成立所需的一個嚴格條件是交易對象必須固定不變,即交易雙方是“穩(wěn)定配對的”,[注]Kranton和Minehart(2000)[44]在考察市場買賣雙方構成的網絡時,將這種由固定不變的交易對象構成的配對稱為“穩(wěn)定配對的(pairwise-stable)”。而在實際交易中這一條件很難實現(xiàn),更為現(xiàn)實的情況是交易者從多個曾經的交易對象構成的小群體內選擇交易對象,或者選擇其他未曾交易過的新交易對象進行交易。存在不止唯一的交易對象會帶來多種好處,這些好處主要通過競爭來實現(xiàn)。首先,交易者可以從多個交易對象提供的同類產品中做出選擇,這將使得該產品暴露在競爭壓力之下。這種競爭的形式多樣,例如產品質量、價格、營銷渠道等,任何方面的差距都可能成為交易對象被其競爭者取代的原因。在這樣的壓力下,相互競爭的交易對象必須時刻提高其產品的競爭力;其次,通過與多個交易對象的交易,交易者不可避免將會在競爭對手之間傳遞信息。通過這種無意識的信息中介,經營同一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對手降低了信息成本,更容易打破信息壁壘,獲得工藝、技術等的相關“訣竅”。如同Hayek(1945)[45]所指出的,競爭就是新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擴散過程;第三,從產業(yè)集群和區(qū)域發(fā)展來看,充滿競爭和活力的企業(yè)在某處的聚集,將會推動該區(qū)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區(qū)域形成獨特的創(chuàng)新文化。Saxenian(1994)[46]對硅谷的研究表明,競爭對于保持集群活力、提高區(qū)域競爭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在下面建立從交易對象維度方面對現(xiàn)貨交易進行擴展的模型。

        第一,現(xiàn)貨交易在交易對象維度擴展后,對交易的治理由雙邊治理轉變?yōu)榻柚谌綄C會主義行為的約束。第三方之所以能夠成為有效的約束力量,第一個必要條件是存在完善的信息傳播途徑,使得信息能夠被有效地傳遞。

        圖4 現(xiàn)貨交易在交易對象維度上的擴展注:直線線條越粗,表示交易次數越多,虛線表示現(xiàn)貨交易; S表示供應商,B表示采購商。

        交易者基于效率的目的將會選擇不同的交易對象,也就是說,存在多個可能的交易對象,交易者可能會選擇從未交易過的交易對象,而且兩者的交易只進行一次。在這些條件下的交易可以通過圖4中虛線部分來描述。從圖4中可見,這種交易屬于一次性博弈的現(xiàn)貨交易過程,這類現(xiàn)貨交易將會因交易者的機會主義傾向而陷入囚徒困境。對于這類交易,約束交易者行為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通過完善的信息傳播途徑將違約者的違約行為曝光,這樣信息傳播途徑中的其他交易者就會擁有關于交易對象違約行為的信息。例如圖4中,B13和B21進行一次性博弈交易,B22和S2分別是他們的重復交易對象,他們相互擁有與對方交易的歷史信息。B13和B21分別可以通過與B22、S2構成的“網絡閉合”(Burt,2001)[47],[注]Burt(2001)[47]將“相互鏈接的個體構成的網絡”稱為“網絡閉合”(network closure)。他認為結構洞(structural hole)能夠產生社會資本,網絡閉合對于結構洞社會資本作用的發(fā)揮至關重要。獲取與對方交易的歷史信息。他們利用對方與其他交易者交易的歷史信息來決定是否與對方交易,并將本次交易的信息通過網絡閉合進行傳播,這樣,與對方的一次性博弈就轉變?yōu)榕c網絡閉合上其他交易者的重復性交易。因而,利用完善的信息傳播途徑,將違約行為傳遞給其他交易者,其他交易者就可能成為一次性博弈有效的第三方約束力量。

        第二,作為第三方的其他交易者能夠有效約束現(xiàn)貨交易中違約行為的第二個必要條件,是第三方建立起關于交易者博弈行動的一致而正確的認識,并能夠對違約行動實施集體懲罰,也就是說,建立起判斷是否違約以及如何懲罰違約行為的集體規(guī)范。

        通過傳播交易信息,將現(xiàn)貨交易雙方的一次性博弈轉變?yōu)榕c第三方交易對象的重復交易后,這只是實現(xiàn)對交易者違約行為的有效約束的第一個必要條件,需要具備的第二個必要條件是第三方能夠甄別違約行為,并實施對違約行為的“集體懲罰”。

        如果第三方不存在對違約行為的一致規(guī)范,那么違約者在其行為被曝光之后,仍然可以找到可替代的交易對象,也就是說,違約者并未因其違約行為遭受“無法與他人交易而受損”的懲罰。這可能存在兩種原因,一是部分交易者在甄別違約行為時,會由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喪失判別標準,常見的如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使得許多交易者對經濟活動中違約行為的甄別標準模糊不清;二是作為第三方的部分交易者并未采取重復交易中懲罰違約者的“以牙還牙”策略,而是對違約行為姑息容忍,在明確交易對象在與其他人的交易中采取過違約行為之后,仍然與該交易對象進行交易。這實際上是一種集體規(guī)范的缺失,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對于違約行為的有效第三方制裁不可能實現(xiàn)。

        第三,當違約信息在多個交易者構成的網絡中傳播時,會由于網絡的規(guī)模、復雜性和信息的復雜性而導致失真。

        并不是所有交易者都能夠及時公平地得到所有違約信息,即便能夠獲取共同信息,自身的差異也會造成對公開信息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同時,由于網絡的規(guī)模、復雜性和信息復雜性導致違約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傳遞需要成本,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自身利益驅動的影響,加入自己的主觀認識和判斷,并經過網絡傳播而放大,加上噪聲的干擾,使得信息在傳播和接收過程中都可能發(fā)生失真。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建立模型來討論從交易對象維度對現(xiàn)貨交易進行擴展時,利用社會資本進行交易治理的機制。該模型的主要假設如下:

        假設1:交易雙方的一次性博弈與現(xiàn)貨交易博弈相同,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表7 現(xiàn)貨交易在交易對象維度上擴展的支付矩陣

        假設3:所有交易者對經濟效用的未來貼現(xiàn)率為δe,0<δe<1,交易各方都具有足夠的耐心。

        假設4:經濟交易不擴展到社會交易域,這是因為交易雙方進行的是一次性博弈。

        將現(xiàn)貨交易在交易對象維度上擴展,此時支付矩陣改變如表7所示。

        命題3:通過將經濟交易在交易對象維度進行擴展,有助于放松經濟交易的激勵約束條件。

        證明:在表7所示支付矩陣中,交易者采取“合作”策略的充要條件是:

        由于p(n,λ)∈(0,1),這樣就放松了現(xiàn)貨交易時交易得以完成的充要條件:Pe>0,命題3得證。當n=0時,p(0,λ)=1,此時的情況為“重復性交易,經濟交易不擴展到社會交易域”的情形,針對這種情形,Kandori(1992)[48]曾經指出,在交易雙方只進行一次交易時,只要關于交易者的信息對于所有交易者都是可以得到的,那么無名氏定理仍然有效。

        命題3說明,現(xiàn)貨交易在交易對象維度上進行擴展,只要存在有效的信息傳播途徑,所有交易者對于違約行為存在實施集體懲罰的動力,那么交易者將會采取誠實守信的合作策略。

        定義如下的松弛變量Pe′:

        (6)

        該變量的含義是:在多個交易者構成的網絡閉合結構中,作為第三方約束力量的交易者歷史信息(即“聲譽”)對于違約行為的約束水平。當該式為正值時,交易者將采取合作策略。可見,在對交易對象擴展的模型中,約束力量作用的關鍵其實是一個信息傳播問題,Milgrom等(1990)[49]對11世紀歐洲商人法的研究中證實了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在歐洲商人法和私人法官對某個商人強制執(zhí)行裁決的唯一條件,是可以根據其他商人提供的信息證明該商人存在與任何其他商人的未償付債務,這就可以使得商人之間的合同能夠自我施行——也就是說,借由其他商人口口相傳的“聲譽”,成了一種對經濟交易有價值的資產。

        將(6)式分別對參數n和λ求偏導數,可知:

        以上二式分別說明,第三方約束力量會隨著網絡規(guī)模的擴大而變小,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提高而變大。很容易理解,隨著信息傳遞距離的增加,交易者違約行為的信息會變得越來越不準確,因而,這種第三方約束力量特別適用于小規(guī)模交易群體內部交易的治理。

        這種約束力量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交易者對于違約行為存在實施集體懲罰的動力——即使自己并未因交易對手的違約行為而遭受過損失。當經濟交易的主體與社會互動主體的身份重合時,經濟交易不再是陌生人之間的隨機碰撞,或多或少的社會互動以及通過與第三方的互動都會傳遞交易對手的信息,因而會給交易雙方留下不同于陌生人的特殊標記。這種特殊標記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內涵于社會互動中的交易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在經濟交易中發(fā)揮作用。社會互動中的“關系”具有天然的“包含—排除”功能,經濟交易中的誠實守信的行為可以通過“包含”功能來進行褒獎:合作行為將得到他人認可,合作者將被“包含”在后續(xù)的社會互動和經濟交易之中;而對于機會主義行為,可以通過“排除”功能來進行約束:違約行為將遭致他人抵制,違約者將被排除在后續(xù)的社會互動和經濟交易之外。當交易者建立起這種預期后,這種預期就會激勵交易者采取合作行為,因而社會互動中的“關系”就成了對經濟交易順利實施有價值的資產。這種源自社會互動、能夠促進經濟交易順利完成的資產,正是長期積累的社會資本。

        從上述三個模型來看,產生于交易者社會互動網絡的社會資本間接地成了一種促進經濟交易得以完成的“外在性租金”(青木昌彥,2001)[33]76,這種租金被參與社會互動的交易者所享有,約束交易者的不當行為,引導交易雙方走出“囚徒困境”。當存在社會資本時,經濟交易得以順利實施所需要的激勵約束條件得以放松;社會資本力量對于機會主義行為的約束能力水平,將受到交易雙方的社會認可水平、交易者網絡的規(guī)模和信息傳播技術水平的影響。

        四、 基于社會資本的產業(yè)集群交易治理分析

        產業(yè)集群內的企業(yè)面臨著與群外企業(yè)不同的市場環(huán)境。在集群內部,大量專注于生產鏈上同一環(huán)節(jié)的競爭對手之間形成了類似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爭奪每一塊狹小的利潤空間;而在集群外部,則借助集群的合力形成壟斷競爭甚至完全壟斷的結構。集群內部交易者之間存在密集網絡和豐富互動,可以借助由此形成的社會資本,使得交易得到有效的治理。

        在產業(yè)集群中,專業(yè)化分工的企業(yè)建立起生產鏈上的先后關系,合作實現(xiàn)產品價值增值過程。在這一價值增值過程中,供應商、廠商及服務機構組成了縱橫交錯、結構復雜的交易者網絡。這一網絡內的交易者之間,存在的不僅僅是商品交易關系,還重疊了多種其他關系,借助這些網絡和關系,企業(yè)既可以獲取多種必要的資源,也傳遞著商品或交易者的多重信息。例如,產業(yè)集群內生產網絡的成員需要不斷交流關于原材料價格、技術更新、產品升級、貨物運輸等多種商品信息,還交流著關于其他交易者身份、地位、聲譽等信息。基于交易對象的擴展模型顯示,只要存在有效的信息傳播途徑,所有交易者對于違約行為存在實施集體懲罰的動力,這種約束特別適用于小規(guī)模交易群體內部交易的治理。產業(yè)集群不再是匿名代理人構成的隨機交易市場,而是具有經濟交易與社會互動對象的雙重身份。正如交易域擴展模型顯示的當經濟交易的雙方同時也是社會交易的對手時,交易者會將社會域內交易所帶來的社會認可納入支付函數,基于未來長期社會互動采取合作策略。

        圖5 產業(yè)集群內部的交易注:直線線條越粗,表示交易次數越多,虛線表示現(xiàn)貨交易; S表示供應商,B表示采購商。

        業(yè)緣和地緣關系——甚至在許多傳統(tǒng)制造業(yè)集群,交易者之間還可能存在血緣關系,使得經濟交易的雙方同時進行著豐富的社會互動,并借助這種雙重互動的過程和網絡,傳遞著交易與互動的歷史和預期。對產業(yè)集群內企業(yè)來源的研究認為,企業(yè)進入產業(yè)集群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吸引、衍生和模仿(李文清,2006)[50]。如果說“吸引”主要是從經濟成本的角度考慮問題,由于區(qū)域經濟成本低而引致集群外部企業(yè)做出加入集群的決策,那么“衍生”和“模仿”主要就是已經在集群內部的從業(yè)者轉變身份,從原有企業(yè)跳槽開辦新企業(yè),或者模仿已有企業(yè)模式進行創(chuàng)業(yè)。這兩種方式產生的新企業(yè),天然地就具有與集群密不可分的社會互動,業(yè)緣和地緣關系是這些新企業(yè)進入產業(yè)集群的重要途徑。硅谷的小企業(yè)大多數是由大企業(yè)裂變而衍生,而我國浙江的許多產業(yè)集群多為對鄉(xiāng)鄰、親友創(chuàng)業(yè)模仿而形成的。此時當企業(yè)間發(fā)生經濟交易時,不可避免地將會嵌入到社會網絡中,從而形成與社會網絡相伴生的經濟交易網絡(如圖5所示)。

        從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考慮,以集群內部企業(yè)作為交易對象將是企業(yè)在經濟交易時的首選。從集群內部選擇交易對象,顯然可以降低信息搜尋費用等交易成本。但集群內企業(yè)基于生產效率來考慮,多從事高度專業(yè)化的生產,因而企業(yè)間交易的頻率很高,與交易頻率擴展模型相適應。綜上所述,產業(yè)集群內的企業(yè)經濟交易主要存在如下特點:嵌入社會網絡、交易頻率高、主要與集群內部交易對象進行交易。

        根據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專業(yè)化生產的企業(yè)間頻繁的交易,最適合的治理機制為統(tǒng)一治理,也就是通過企業(yè)合并將交易內部化。然而在產業(yè)集群內部,大量企業(yè)間交易多采用非正式的合同,甚至往往是口頭訂立的合同,即出現(xiàn)了大量關系合同。這里將綜合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的假設,證明如下命題:

        命題4:在產業(yè)集群內部,企業(yè)間的經濟交易可以通過社會資本而得到有效治理。

        前述三個模型中,分別從交易域、交易頻率和交易對象三個維度對現(xiàn)貨交易模型進行了擴展;根據前述分析,產業(yè)集群內部企業(yè)間交易存在“嵌入社會網絡、交易頻率高、主要與集群內部交易對象進行交易”的特點,因而,集群內企業(yè)間的經濟交易,可以利用現(xiàn)貨交易(圖1中P0點)在各個維度擴展后呈現(xiàn)的組合(P1點)來描述。在該組合處,經濟交易的雙方同時是社會互動的雙方,擁有與網絡上其他交易者進行經濟交易和社會互動的經驗,存在與其他交易者進行重復交易的可能。因而,交易雙方的支付矩陣可以表示為如表8所示的支付矩陣。

        表8 產業(yè)集群內部的交易雙方支付矩陣

        證明:在表8所示支付矩陣中,交易者采取“合作”策略的充要條件是:

        由于p(n,λ)∈(0,1),當Pe>0時,原不等式必定成立,這樣就放松了現(xiàn)貨交易時交易得以完成的充要條件:Pe>0,命題4得證。

        社會資本是內生于社會網絡的,因而這種交易治理的有效水平,將受到產業(yè)集群規(guī)模和信息暢通水平的約束。當集群內部企業(yè)與外部交易者進行交易時,由于外部交易者難以通過社會網絡傳遞和接收關于交易對手的信息,因而這種交易無法通過社會網絡內生的社會資本實現(xiàn)對交易對手的約束。而在集群內部,只要存在通暢的信息渠道,并且所有交易者遵守對違約者進行懲罰的規(guī)范時,社會資本對集群內部企業(yè)違約行為的約束水平將非常強大,產業(yè)集群內部的經濟交易,將由于社會資本的有效治理而自動實施。

        五、 社會資本交易治理機制:討論及應用

        交易的有效治理是經濟交易能夠順利完成的必要條件。合同理論認為,不同的交易合同性質取決于不同的交易條件,“自我實施合同”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種合同(楊瑞龍和盧周來,2004)[51],而在特定交易范圍內——例如,小規(guī)模的、穩(wěn)定的交易者團體——作為交易治理機制的社會資本,就發(fā)揮了這樣一種自我實施治理機制的作用。然而,隨著交易范圍的擴大,“自我實施所需要的前提條件,即共同知識、博弈的穩(wěn)定性和無限重復這些假定不僅很強,而且根本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觀察到”(諾斯,2014)[52]。相比較而言,在現(xiàn)代社會交易范圍非常大的情況下,國家等正式制度作為“第三方約束力量”,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正是不斷降低交易成本的意圖,使得從傳統(tǒng)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的演進中,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易治理從自我實施合同轉變?yōu)閷⒄街贫茸鳛榈谌郊s束力量的合同。

        但這并不是說,像社會資本這樣的非正式的制度能夠完全被正式制度取代。正如前文所述社會資本交易治理的水平受到信息暢通水平的約束,只要存在通暢的信息渠道,根據對交易對象模型的分析,社會資本對企業(yè)違約行為的強大約束將促使集群內部交易由于社會資本的有效治理而自動實施。因此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一種有效補充,特別是在許多正式制度失效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之一是作為第三方強制力量的國家,亦可能存在機會主義行為。Barzel(2002)[53]指出,在強制實施時,國家也得同時考慮強制實施行動現(xiàn)值的最大化。而任何一級政府作為第三方,“為了使強制實施行動的現(xiàn)值最大化,強制實施者必須考慮他們目前的行為會怎樣影響其從隨后行為中所得的凈收益”,“而由于罰金是在長時期內產生的,它也就依賴于強制方與被強制方的持續(xù)關系”。作為第三方強制力量的國家,追求租金最大化也可能導致正式契約無法執(zhí)行,Barzel將之稱為“權力的濫用”。第二種情況是正式制度或者缺失,或者不足以有效地確保契約的執(zhí)行。由于經濟交易本身的復雜性,無法訂立完全合同,哪怕對可以考慮到的所有情況都訂立合同,對任何違背合同的行為都通過正式制度約束,那么交易成本會高到阻礙經濟交易的進行。特別是在發(fā)展中國家,例如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都處于轉型時期的我國,包括法律體系在內的正式制度都處于改革或者產生過程中。在這樣的條件下,非正式制度可以形成對正式制度的有效補充。

        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社會資本,其形成過程往往并不需要進行專門投資,而是通過人們的互動不斷積累,自發(fā)形成。例如社會資本要素之一的信任,除了基于利益計算而產生的信任外(Williamson,1993)[54],產業(yè)集群內部存在大量因交易主體長期社會互動而產生的信任,這類信任之所以能夠產生,更多的是因為主體之間地緣關系導致的相似性以及聲譽機制。它被內化到經濟行為主體構成的網絡中,因此基于信任的交易實施不需要第三方,任何違約者都會失去對方的信任,并且遭受聲譽降低的損失。這樣,從降低交易費用方面來看,社會資本成為正式制度的有效補充。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力越強,越有持久力,則采用更為正式的制度規(guī)則的必要性就越小。

        六、 結 論

        本文研究了社會資本對于產業(yè)集群內部企業(yè)間交易的治理機制,研究結果顯示由于社會資本的存在,使得產業(yè)集群內部交易得到了有效治理,這種有效治理的水平受到產業(yè)集群規(guī)模和信息暢通水平的約束。闡明了“經濟交易是嵌入于社會互動中的”這一論點,指出現(xiàn)實中的經濟交易,普遍是非匿名的,而并非經濟學中匿名交易者之間的隨機交易,并對經濟交易域與社會交易域的不同交易特征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分別從交易域、交易頻率、交易對象這三個維度,對匿名市場現(xiàn)貨交易模型進行了擴展,建立了基于社會資本的交易治理模型。通過三個命題的證明,表明為了更貼近經濟交易的現(xiàn)實,在這三個維度對現(xiàn)貨交易進行擴展后,社會資本可以放松交易自我實施的充分必要條件。然后,分析了產業(yè)集群內企業(yè)進行交易時的主要特點:交易嵌入社會網絡、交易頻率高、主要與集群內部交易對象進行交易。依據這三個特點,將上述模型進行綜合,得出適用于產業(yè)集群內部企業(yè)間交易的社會資本治理機制模型,并分析了該模型的適用條件。研究結果也顯示當產業(yè)集群規(guī)模不大、存在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交易者存在實施集體懲罰的動力時,社會資本能夠成為產業(yè)集群內部企業(yè)間交易的有效治理機制,但是這種機制并不適用于集群內部企業(yè)與外部企業(yè)間的交易治理。最后,本文分析了社會資本治理機制與正式制度之間的關系,認為因為兩種情形,正式制度可能無法實現(xiàn)交易治理的功能:正式制度實施者亦存在機會主義行為,經濟交易的復雜度很高。在這種情形下,社會資本成為正式制度的一種有益補充。

        猜你喜歡
        現(xiàn)貨交易交易者集群
        信息披露、有限關注與交易者期望收益
        有限關注、內部交易與預期收益
        海上小型無人機集群的反制裝備需求與應對之策研究
        內部交易者行為及其基于Kyle模型擴展研究
        智富時代(2019年5期)2019-07-05 18:43:32
        M個內部交易者的交易行為分析
        商情(2019年11期)2019-06-11 11:00:38
        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風險問題的初步分析與對策研究
        智富時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一種無人機集群發(fā)射回收裝置的控制系統(tǒng)設計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Python與Spark集群在收費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機器人
        現(xiàn)貨市場電子盤交易中的風險淺析
        卷宗(2014年8期)2014-09-25 02:45:18
        久久精品国产字幕高潮| 男男互吃大丁视频网站| 偷拍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性一交一乱一透一a级| 亚洲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久道一区二区| 91国产视频自拍在线观看| 一本久道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爽夜夜爱|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偷拍 |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拍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亚洲精品视频网站|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国模精品二区| 麻豆国产精品伦理视频| 国产无遮挡aaa片爽爽|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亞洲| 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p|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日本少妇春药特殊按摩3|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久久视频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天堂av在线一二三四|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麻豆国产巨作AV剧情老师| 日本高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老熟妇乱xxxxx| 欧美日韩不卡视频合集| 成年毛片18成年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8在线 | 日韩|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