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振興考察"/>
王樹平
《大寺荷風》是清代官員楊二酉描寫家鄉(xiāng)晉祠東側南、北大寺村蓮園美景的一首古詩,詩曰:“步出祠東路,六月乘早涼。未入蓮花國,先聞水面香。淺碧翻風蓋,深紅貼曉妝。蓮村千頃色,真作萬荷莊?!薄按笏隆敝甘冀ㄓ诒饼R年間的崇福寺,寺院隔開南、北大寺兩個村子,寺廟周圍是二三百畝大的花池。荷花盛開季節(jié),古剎荷花相互掩映,秀美怡人,“大寺荷風”成為晉祠外八景之一。時過境遷,村莊仍在,蓮園與寺廟早已蕩然無存。2010年,村里重新恢復了“荷風”美景,“大寺”似乎還是個村名。
一
早晨起來,天清氣朗。妻子講,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曬出晉祠附近大片的荷塘荷花照片。上網(wǎng)一查,果然如此。原來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北大寺村“大寺荷風”景區(qū),今年從白洋淀引進約10萬株新荷。七八月份是荷花盛開期,這段時間,荷花一天一個樣兒,每天早晨6點到9點左右,荷花爭相綻放,是最佳觀賞時間。我們立即驅(qū)車前往,欲一睹荷塘秀麗景致。
路程不遠,按照導航指引很快到達北大寺村。偌大的停車場已經(jīng)停放了很多車輛,足見游人不少。來到西北面的堤岸上,可以看到整個池塘方方正正被堤壩圍攏,堤壩斜坡上長滿茵茵青草,堤上道路兩旁綠樹婆娑,清風拂面,深感楊二酉“六月乘早涼”的那種愜意。舉目望去,荷花池被土堰隔開,劃分成若干個面積大小相等的池塘;池塘中部,由北向南筑有一道白色堤壩,中央位置有一座白石砌成的三眼橋,名曰望荷橋。走在土堰上、道堤上、小橋上,或近距離觀賞荷花,或遠眺荷塘風景,荷之風采,盡收眼中。
池塘中間這道堤壩的北邊,建有兩座涼亭,樹木茂密,綠蔭蔽日。可能是涼爽的緣故,不少村民在此處吹拉彈唱,引得游人駐足觀看。影影綽綽的山巒,錯落有致的樹木,有橋、有水,還有涼亭、荷花,遠遠近近的景色增添了無盡的詩情畫意,令人有濠濮間想。古人水邊納涼往往與賞荷相合,而“大暑賞荷”更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正如宋代詩人蘇東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到明代,大暑賞荷之風則以蘇州為盛,蓋過杭州。蘇州人把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當成荷花的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景象極為壯觀。據(jù)《淸嘉錄》“荷花蕩”條記載,荷花生日那天,“畫船蕭鼓,競于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重溫古人“大暑賞荷”,個中滋味自在“大寺荷風”。
沿著可兩人并行的土堰信步而行,一邊賞荷,一邊拍照。用手機拍照,有兩個不足,一是不能逆光,二是不能變焦。為了拍出好的效果,取景大多以西面山巒和郁郁蔥蔥的樹木為背景,凸顯得荷塘更加碧綠,散布其間的荷花紅白分明,格外醒目;由于不能變焦,得先跑出幾米遠,待妻子緩緩走來,急速抓拍幾張。要么趁她駐足賞荷,我選好位置,按動快門。雖不如用單反相機自如瀟灑,但跑前跑后,忽左忽右,忙得不亦樂乎,倒也別有情致。
為了賞荷,妻子特意選了一身十分應景的衣裙。上身是一件胸前繡有很大一朵粉紅色荷花的白色短袖,下面一條綠色長裙,與“大寺荷風”絕對標配,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顯得優(yōu)雅別致。微風吹拂,裙擺搖曳,眼前立刻出現(xiàn)一幅揚裙善舞的舞蹈美景。生活舞蹈與藝術舞蹈都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而生活舞蹈是人們?yōu)樯钚枰M行的舞蹈活動,舞臺多在生活之中,例如眼前。難怪一個孩子指著妻子,告訴媽媽:“那位阿姨真漂亮?!逼拮硬皇歉阄璧笇I(yè)的,但也是文藝工作者,穿著自然帶有藝術范兒。其實最關鍵的,還是因為妻子與荷花的融合產(chǎn)生出的天人合一、和諧交融,讓孩子看到了一幕紅花綠葉、和風習習、裙擺飛舞的美麗畫面。妻子嫣然一笑,點頭致謝。
在游人熙攘的一條條土堰上拍照,很快找到拍照竅門。我在幾米外給妻子拍照,只要選好角度,同一條土堰上的人并不會闖入鏡框,其效果,仿佛一人走在清香縈繞、荷花相迎之間,幽靜而美好。幾年前去過杭州的西湖,那里自然有成片成規(guī)模的荷塘,因無法與荷花近距離接觸,竟生出了疏離,心靈無法與之對應碰撞。這里卻不同,土堰能讓人身臨其境,置身于綠色的荷葉、鮮艷的荷花之中,你可以輕輕探身聞一聞近在眼前的荷花香氣,可以最近距離拍攝荷花綻放的嬌媚芳容,驟然間,荷花走入內(nèi)心,植根心田……不知不覺中,已穿過小橋,來到東邊堤壩,不僅可以順光拍照,而且能夠取到荷塘全景。盡情拍夠美景,選一個能領略荷塘全貌的涼爽處小憩。
二
賞荷不能走馬觀花,抓鏡頭,搶時間,而要慢品、細看、靜思,拿出點“守仁格竹”的勁頭,在寧靜中達到致遠境界,在格物中獲得真知灼見。荷風拂面,清香陣陣,詩情畫意中,或許你會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出新的感悟,或許你會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情趣突現(xiàn)眼前而興奮不已,亦或許,你會被“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無論怎樣,總會有所感有所悟。
就我而言,對荷花的鐘愛,還是從觀賞著名畫家聶云挺老先生的“荷魚圖”開始的。在我看來,能把荷花和魚融為一體,畫出生命,畫出靈動,畫出深意,沒有遒勁力道的極深功夫,特別是對荷花文化內(nèi)涵的深刻領悟,對魚類特征的精準把握,是萬萬做不到的。關于“荷魚圖”,先生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風格。比如,荷葉荷花占據(jù)主要畫面,八九條小魚點綴其間,作品名稱就為玉潔冰清,可見突顯的是蓮花品德;以兩條栩栩如生的魚作為主題,用荷葉荷花映襯,一幅魚歌作品躍然紙上,表達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成雙成對;如果要二者兼顧,把蓮花和魚都表現(xiàn)出來,那就各占“半壁江山”,也就有了我的最愛“荷魚圖”。
由于酷愛先生畫作,對其藝術人生曾有過探究。先生年輕時在延安魯藝曾受教于王式廓、王曼碩等畫壇頂級大師,學過西洋畫法。戰(zhàn)爭年代和建國初期,以版畫見長,其作品在趙樹理小說《傳家寶》(木刻插圖版)《人民日報》《星火》(原蘇聯(lián)畫刊)等不同時期刊物上發(fā)表。從領導崗位離休后,壯心不已,專攻國畫,以中西合璧的繪畫功底,形成個性鮮明、不落俗套、自成體系的畫風畫作。歲月不居,流光似水,而先生藝術青春永駐,新作迭出。2002年5月,山西人民出版社結集出版了《聶云挺畫集》。畫集包含版畫和國畫兩部分,其裝幀秀美,古樸典雅;畫作清新,版式得當;又有書法大家趙望進先生題寫書名,力群、楊力舟等藝術家作序,更為畫集增色。諸美具備,真乃書林之精品。
一直認為,情結是一個畫家創(chuàng)作出精品力作的靈感源泉。觀察不同季節(jié)氣候荷葉荷花的生存狀態(tài),揣摩不同魚類或單條或多條的游動姿態(tài),成為先生的生活常態(tài)。正因為有了這種對荷魚一往情深的不渝情結,融入生命的熱忱摯愛,才能使每一幅作品具有不一
樣的創(chuàng)意和韻味,從而打動人心。
能讓人怦然心動的作品,肯定是觸及到
了人們的文化和藝術神經(jīng),讓潛藏內(nèi)心、融入
血脈、千年積淀的文化基因瞬間激活,迸發(fā)出難以抑制的藝術憧憬。在心靈受到啟迪、“腦洞大開”的同時,分享畫家的藝術表達,體驗作品的無盡魅力。先生的“荷魚圖”即使同一個構思,每畫一次都有新的亮點,新的蘊意,細微之處也體現(xiàn)出匠心獨運、人文關懷,以及對自然界生命個體的敬畏和熱愛。這是一個畫家應具備的人生信條和職業(yè)操守,只有熱愛生活,向往自然,才能揮墨繪就精彩人生,也讓人們從一幅幅畫作中,探究藝術價值中的生命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昂婶~圖”之所以受到業(yè)界好評和大眾喜愛,其奧妙和真諦就在于,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符合審美取向和訴求,又契合寓意吉祥和美好,當然也是“荷魚圖”背后的文化深度和厚重分量。
荷花超凡脫俗的品質(zhì),一直都是古代文人贊譽的對象和寫作的題材,雕畫荷花也成為古代工匠一展身手所必備的嫻熟技能。荷花畫在紙、帛之上,也繪、刻在瓷器、木、磚、石、金屬上。例如中國瓷器繪畫,很多就以蓮花為題材,并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種文化叫做清廉文化。青花有蓮,諧音清廉。“一束蓮”青花瓷即青花瓷間有一束扎起的蓮花。這種圖案始于元代,常見于明清兩代,為皇帝賞賜給大臣禮物時常見的題材,意在告誡為臣者要為官清廉,戒貪戒腐。后來,有著一束蓮圖案的青花瓷便成為官僚們的鐘愛之物。青魚鰱魚,諧音為清廉。白菜蓮花,清白廉潔。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荷花作為木雕素材,附著于古建筑,也層見迭出。木雕藝術用于建筑,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既具有古樸典雅、富麗華貴之格調(diào),還有很深的文化寓意。在我的辦公室就擺放著一件古建筑上的木雕構件,這是五年前我在網(wǎng)上購得的,據(jù)遠在福建的賣家講,這塊木雕是他在城鎮(zhèn)化拆除老宅子時淘到的。木雕形如飛檐,雕刻技法為透空雕,圖中的荷葉上有一只螃蟹,一個鴨子,鴨子口中銜著螃蟹的一條腿,寓意“連生一甲”“一甲一名”。典故源于古代科舉制度,會試中進士一甲共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一只螃蟹在蓮花中,螃蟹硬殼如甲,寓意“連生一甲”。這還不夠,還要一甲頭名,故有“一甲一名”的圖案,即一蟹,一雞,或一鴨。
蓮花還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成為佛教圣物。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蓮花座,據(jù)傳釋迦牟尼和觀世音菩薩頗愛蓮花,用蓮花為座,因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以蓮花為寶座。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里的花即指蓮花。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xiàn)了佛性。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象征佛與菩薩超脫紅塵,四大皆空;蓮花的花死根不死,來年又綻放,象征人死魂不滅,不斷輪回中。佛教把蓮花看成圣潔之花,以蓮喻佛,就是用蓮的智慧和境界來象征佛性。
就這樣浮想聯(lián)翩,看了很久,想了很多……
三
北大寺村的美景,不僅僅是“大寺荷風”。與荷塘一路(堤壩)之隔的南邊,就是大片碧綠的稻田。走在田埂上,雨露滋潤,稻田潑綠,令人欣喜。陽光正好,有大人帶著孩子,拿著頂端有圈有網(wǎng)的專用工具,在田埂上逮蜻蜓、撲蝴蝶,悠然悠哉,一派田園風光??粗矍熬G油油的稻田,想起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關于晉源區(qū)舉辦插秧節(jié)的報道。上網(wǎng)一搜,確實是在今年6月2日,晉源區(qū)首屆晉之韻插秧文化節(jié)于北大寺村舉行。我們所在的這片稻田,在6月的插秧季里曾有過空前的熱鬧場景。據(jù)報道,當時的稻田里,莊稼漢們打秧、運秧、拋秧、插秧,聞訊前來的游客躍躍欲試,卷起褲腿與村民們上演了一場插秧比賽?;顒蝇F(xiàn)場,游客們體驗插秧,感受晉祠千年農(nóng)耕文化的同時,還品嘗到了當?shù)卣诘母魇降久滋厣〕?。一個個美麗瞬間,透過鏡頭,留在存儲芯片里,更留在人們心中。
晉祠大米很有名氣。生產(chǎn)這種大米的稻田,自古都是用晉祠難老泉水澆灌。晉祠大米不僅有果腹之功效,更有文化歷史之回味。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苗,滿目江鄉(xiāng)田”的詩句、清代許榮用“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聯(lián)描繪出晉祠稻田生產(chǎn)的盛大景象,故晉祠被譽為“北國江南”。范仲淹還在他的《題晉祠》一詩中寫道:“千家灌禾稻,滿目紅香田?!本渲械摹凹t香田”,即是荷花盛開時節(jié)的蓮塘。那時的晉祠一帶,一邊是稻田盛產(chǎn)大米,一邊是蓮塘出產(chǎn)蓮藕、蓮子,碧浪滾滾,花開吐秀,好一幅美麗恬靜的農(nóng)耕文明圖!
臨近村口,見不遠處有一尊雕像,近前看去,基座一側銘刻著:巡臺御史楊二酉(1705-1780),清太原晉祠人。雍正十二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督察院監(jiān)察御史,工部、兵部給事中等職。乾隆十六年,致仕歸里,潛心于晉祠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對晉祠的保護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基座另一側,銘刻著楊二酉那首著名的《大寺荷風》。詩由景出,景則源自于當時大寺村井然有序的鄉(xiāng)村治理。
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治理,主要靠的是鄉(xiāng)村自治。費孝通先生寫過一本很著名的書《鄉(xiāng)土中國》,內(nèi)容主要講傳統(tǒng)社會中的鄉(xiāng)土社會如何治理,其中講到無訟。鄉(xiāng)土社會沒有訴訟,發(fā)生問題由鄉(xiāng)村的長老、士紳來解決,鄉(xiāng)約發(fā)揮著基層社會組織的作用。道光二十七年(1901)晉祠附近《尊斷赤橋村洗紙定規(guī)碑記》中有“飭差協(xié)同鄉(xiāng)約”之語,就是鄉(xiāng)約存在的反映。離北大寺村不遠的赤橋村清代舉人劉大鵬,在其1894年1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吾鄉(xiāng)每年更換鄉(xiāng)約,今日眾鄰里皆去縣遞保狀,晚間鼓樂而歸,闔里之人到里門迎接……”。由此可見,鄉(xiāng)約是經(jīng)官府批示,在官府的提倡下推廣開來,受到百姓歡迎。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記述了“反正”之后,白嘉軒帶著“沒有了皇帝的日子怎么過”等一大堆疑慮去向姐夫朱先生討教,朱先生不置可否地取出一份文稿給稼軒說:“我這幾天草擬了一個過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軒接過一看,是姐夫一筆不茍楷書的《鄉(xiāng)約》。白嘉軒把鄉(xiāng)約文本帶回白鹿村貼在祠堂墻上,每日集合村民講解學習。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花之類的事頓然絕跡,賭博斗毆、打架罵街事件不再發(fā)生,白鹿村人一個個都變得和顏可掬,文質(zhì)彬彬。后來白嘉軒又把這《鄉(xiāng)約》條文刻在青石上,鑲在祠堂的正門兩邊,凡有違犯者對照處罰之?!多l(xiāng)約》是一種由地方制訂,并形成條文共同監(jiān)督遵守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最早的完整而規(guī)范的《鄉(xiāng)約》產(chǎn)生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由藍田呂大鈞會同其三個兄弟共同研制出《呂氏鄉(xiāng)約》,并在家鄉(xiāng)首先推演倡行,“遂使關中風俗為之一變”。在傳統(tǒng)社會里面,皇權不延伸到縣政府以下,在縣以下沒有皇權??h以下的社會是由紳士、退休官員、考上舉人的知識分子,以及有社會影響的人物進行管理。他們依靠傳統(tǒng)文化、倫理和宗法等方式建立了傳統(tǒng)社會的治理模式。
楊二酉作為金榜題名進士,正宗知識分子,又是退隱官員,自然倡導好的鄉(xiāng)俗民風,以其遠見卓識,進行晉祠文物保護,留下許多詩文佳句。由此才激勵今天家鄉(xiāng)人民追本溯源,撫古惜今,繼承歷史,喚起重現(xiàn)“大寺荷風”之夙愿,于是便有了今天“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桃園勝境。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鄉(xiāng)約》早已被歷史塵封,取而代之的是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精神文明建設。鄉(xiāng)村治理的基層民主選舉蔚然成風,鄉(xiāng)村政治生態(tài)不斷優(yōu)化,政務公開全面推行……一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日臻完善。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nóng)”工作的總抓手。“大寺荷風”景區(qū)的道路旁,每隔幾十米遠就立著一個醒目的宣傳展板,上面寫著:緊緊圍繞“產(chǎn)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倍挚傄?,讓“農(nóng)田變景觀、農(nóng)莊變景點、農(nóng)村變景區(qū)”的美好愿景變?yōu)楝F(xiàn)實。一個政通人和、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tài)良好的美麗鄉(xiāng)村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歸途之中,特意到周邊幾個村子和田野考察一番。路邊成片的向日葵,正在向游人展露出燦爛笑容,殷切迎接八方來賓;所到村莊皆見灑掃庭除,勤謹待客,內(nèi)外潔凈,整飭一新。固然有些地方機械隆隆、泥坑垢塵,那也是在規(guī)劃建設當中。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引領下,我們仿佛感受到晉源區(qū)土地上躍動的勃勃生機,聆聽到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強勁足音。
相信“蓮村千頃色,真作萬荷莊”的美麗,將遍及晉源,乃至更廣更遠……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