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葉琪
【摘 要】探討干擾素加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129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64例,對照組給予干擾素治療,觀察組給予干擾素加炎琥寧治療。結果:觀察組有效率為96.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38%(P<0.05),觀察組發(fā)熱、口腔潰瘍皮疹、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4.62%、對照組為3.13%(P>0.05)。結論:干擾素加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優(yōu)勢明顯,可明顯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縮短療程。
【關鍵詞】小兒;手足口?。桓蓴_素;炎琥寧
【中圖分類號】R24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2
手足口病多見于5歲以下幼兒,發(fā)病率達到6.3%左右[1]。該病具有自限性,部分患兒可自行痊愈,但也有部分患兒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導致心、腦、肺等器官的嚴重并發(fā)癥,危及小兒生命安全。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種類較多,達20多種[2],也給治療增加了困難。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以抗病毒、對癥處理等綜合方式為主。干擾素是手足口病的常用藥物,雖然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但也有局限性。我院對手足口病患兒采用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本文對其效果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我科從2017年4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9例手足口病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學》中關于手足口病的相關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64例。觀察組65例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6個月~9歲,平均(4.56±1.31)歲,病程9h~6d,平均(3.24±0.45)d;對照組64例中,男33例,女31例,年齡7個月~9歲,平均(4.91±1.42)歲, 病程12h~7d,平均(3.41±0.67)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抗感染、退熱等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重組人干擾素α1b(深圳科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H50021627) 治療, 8萬 IU/kg,皮下注射,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炎琥寧(重慶藥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S10960058)治療,100 mg 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1 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5d。
1.3 評價標準 根據癥狀[3](皮疹、發(fā)熱)改善情況分為顯效(癥狀消失)、有效(皮疹大部分消退,體溫基本正常)、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為96.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6.02,P<0.05)。
2.2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 觀察組發(fā)熱、皮疹、口腔潰瘍及皰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4.62%(3/65),為惡心1例、食欲減退2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率為3.13%(2/64),均為食欲減退。兩組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 χ2=0.19,P>0.05)。
3 討論
總之,干擾素加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優(yōu)勢明顯,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張紹梅.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6(3):134-136.
程振宇,竇中偉,陳淑慧,等.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 口病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21):205-206.
嚴飛飛,賈圓圓,何曉娜.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效果觀察[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7,15(1):92-94.
李君霞,張志明,陳蘭嬌,等.炎琥寧聯合干擾素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6,31(5):592.
何廣良.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8,16(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