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館
韓國有一部電影,叫《偷鑰匙的人》。
一個27歲的男生,混得很慘,住在出租屋里,晝伏夜出,沒有絲毫作息規(guī)律。
臟衣服不洗,扔得滿地都是;臟襪子到處亂扔,吃剩的外賣就放在桌子上,蟑螂爬來爬去。打開門,一股惡心味道撲面而來。
最后,這個男生被房東掃地出門。
在一個澡堂,他撿到一個殺手的錢包,殺手遭遇追殺,腦袋被重?fù)?,失憶。于是,很自然地,這個男生住到殺手的房間里去。
那是一處在高檔小區(qū)的豪宅,裝修精致,家具、紅酒、衣物、鞋襪甚至連微小的開酒器都擺放妥當(dāng),精致到極致。
男生在這里住了不到一個星期,亂得一塌糊涂,衣物亂飛,喝了一半的紅酒放在茶幾上,空著,吃剩的比薩散落客廳,沙發(fā)靠枕被扔得到處都是,蟑螂又出來了。
為什么我講這個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缺乏審美力的人,沒有生活態(tài)度。
你身邊應(yīng)該也有這樣的人。無論住什么樣的房間,都會把房間弄得很糟;無論穿什么樣的衣物,最終衣物都會很臟。
給再多的錢,再富足的物質(zhì),他們也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一個能允許自己住所混亂不堪的人,無論富有,貧窮,最終,都會混亂不堪。不是缺錢,是缺乏生活態(tài)度。
我想起麥肯錫合伙人李一諾女士演講中講的一個故事,她很小的時候,家里窮,父母從鄉(xiāng)下調(diào)回城市,分到一套四十來平方米的小房間,很窄,很破,很臟,很亂。但母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買了沙發(fā),買了桌布,縫制了地毯鋪在地上,重新刷了墻壁,讓父親做了一個合適的茶幾,親手設(shè)計(jì)了房間格局。
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變成兩個小臥室和一個客廳的小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每一次回家,我都感覺到無比溫馨、溫暖。他們告訴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保持對生活的審美與熱情?!?/p>
林清玄先生說:“工匠把一把椅子做到無懈可擊,是生活品質(zhì)。農(nóng)夫把稻田種出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zhì)。窮人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zhì)??梢娚钇焚|(zhì)并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qū),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p>
這就是生活態(tài)度,不將就,不湊合,即使貧窮,也要活得有姿色,即使深埋煙火氣,也要有味道。有美的欣賞,才會有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