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趙杰教授:
我叫李妍,是一個00后。這個季節(jié),我知道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話題:00后上大學了。的確,我們一入大學便受到了史無前例的關照,比如各種校園媒體的小姐姐著急要采訪我們,說是要做一個00后采訪錄。說實話,這還讓我真有種天下就快屬于我們00后的感覺了。我們可是玩得了抖音、快手,上得了B站和微博,做得了直播的。身為00后,人人都有一門小絕活,身上帶點國際范兒,也有點特立獨行和小脾氣,是不會被輕易“馴服”的呢。
盡管00后被當作“寶貝”一樣,但當面對新鮮而陌生的大學生活,我還是感覺有些不適應。比如我學的是文理交叉的專業(yè),作為文科生,學習理科的內(nèi)容困難重重,高數(shù)課的授課模式跟高中的數(shù)學課完全不一樣,我也想像從前一樣努力吸收知識,卻發(fā)現(xiàn)很難學進去,也許是因為環(huán)境和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突然就沒有了動力。
對于未來,我同樣不知所措。說句實話,我對自己現(xiàn)在就讀的大學不是很滿意,雖然這段時間我在努力適應,但身處新的時代,有許多新的選擇,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高科技里,每天都接受日新月異的變化,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但因為變化太快,選擇太多,好像怎么努力卻也抓不到什么。作為過來人,您有一些好的建議嗎?
李妍你好!
關于人生的選擇,或許我的高考經(jīng)歷能對你有所啟發(fā)。
在恢復高考以前,我是吉林省伊通縣沖壓件廠一名年輕的工人(后調(diào)任縣長秘書)。我僅有初中學歷,我的“高中”算是在部隊讀的通信學校的無線電專業(yè)報務。其實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對于高考和上大學也沒有多少認識,更難談有所適應,更沒想到高考能改變我此后一生的軌跡。
我記得大概是1977年11月初,停擺了十年的高考終于要恢復了。1977年11月28日就要考試,文科考語文、數(shù)學、政治、史地四門課。那時,我所交往的都還是一些比較有志向的年輕人,他們聽到這個消息后,都欣喜若狂。遇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也徹夜難眠。
所以,改變命運的決策權(quán)在自己??辞逍蝿?,向著有希望的前路奔跑,就能走出一條“希望之路”。
選定了道路,還需要艱苦的付出。跟你們天天在學校復習迎接高考不一樣,當時我面臨一個艱巨的任務:我要在20天內(nèi)抓緊業(yè)余時間復習,參加歷史機遇性的高考。
我知道,要想改變命運,必須讀大學,于是我大膽地向沖壓件廠的廠長、書記說了此事。盡管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備考,但他們還是大力支持我,決定不再給我繁重工作。除白天上班外,我晚上不加班了,每天早起,中午不休息,晚上熬夜,開始了20天的高考大準備,時間是爭分奪秒的。在這20天里,我每天幾乎都只睡四五個小時,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看書。背語文,做數(shù)學題,熟記歷史事件,對著地理課本橫豎筆劃。雖然很多知識點對我來說有些難,但是我告訴自己,要想做出更大的成績和貢獻,就要經(jīng)歷“天大的”困難。只有迎著風雨,才能見到彩虹。
20天后的1977年11月28日,我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我被分配在伊通七中學馬安考場參加考試。這場高考連考了兩天。猶記得,當時考生很多,大家年齡都不一樣,大的有近四十歲,小的只有十三歲的樣子。考完一科后,很多人就開始翻書看下一科,時間很緊張,每一個考生的知識儲備都很有限,每一秒都是激烈的競爭。后來大家也知道了,這場考試錄取率極低,所以,人人都很努力地去學。
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舉行的,有570多萬人參加了考試。雖然按當時的辦學條件只錄取了不到30萬人,但它卻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重新拿起書本,加入到求學大軍中去。
當時我報考的第一志愿是吉林大學中文系,第二志愿是吉林大學歷史系,第三志愿是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是否報得太高了,能否被錄取,我都無從了解,除了焦急地等待別無二法。我那時候心想,如果上不了吉大,我就一定要去偉大的首都——北京讀書。
高考后,沖壓件廠里工人之間便又增加了一個話題。廠里除我之外,還有十來名男女職工報考。考的情況自我感覺不一,但大家對知識、對文化的熱議和追求,對自己將被錄取的大中專學校等都有強烈的期盼。廠長十分關心我的高考結(jié)果,勉勵我即使沒考上大學讀了師范,將來當中學、高中老師也是不錯的。廠里的墻報也因我們這些參加過高考的青年職工而辦得更有水平了。
雖然高考結(jié)束了,但我認識到,自己的文科知識是“營養(yǎng)不良”的。于是1978年的春節(jié),成為我過得最充實的一個節(jié)日,十多天內(nèi)我從早到晚都在補習高中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課程。這次“惡補”還真有效果,讓我對學文科堅定了信心。當東北的春風又吹起來,我吟誦著“嚴冬過后綻春蕾”的詩句時,渾身充滿了對未來上大學學好文科的憧憬。
4月初,我接到了吉林省招生辦發(fā)來的四平師范學院錄取我的通知書。雖然急需馬上去四平報到,但那時的我,更想去讀北京的大學了,所以我還是有些猶豫。
正當我拿不定主意時,在機關食堂里和我一塊吃飯的工業(yè)縣長跟我說,你只復習了20天就考成這樣,如果再專心復習幾個月,一定會考上北京的大學。當時我感覺,縣長果然“計高一籌”。見我也有此意,他開始極力支持我實現(xiàn)更大的人生理想,給我放了幾個月的假,還在縣府機關找了個辦公室讓我復習。對于這樣突如其來的優(yōu)待,我內(nèi)心非常感激。
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天,長春市的吉林省招辦老師捎信來,找我急到省招辦去。我火速趕到長春,原來是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到吉林省擴大招生的王老師要見我。
王老師一見我就誠懇地跟我說:“你第一志愿報考中央民院的志愿是政治系,但我看了你的考試成績,語文考了80多分,你就到漢語言文學系吧。若你同意的話,我就在省招辦代表中央民族學院發(fā)通知書了?!蔽衣牶髢?nèi)心十分激動,欣然同意。
就這樣,我接到了中央民族學院的正式錄取通知書。通知書上寫著4月份到北京西郊魏公村中央民族學院報到?,F(xiàn)在看來,這可能是我人生的一個十分重大的選擇,我沒有選擇離家近的大學,而是將自己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前途聯(lián)系起來,覺得去北京會有更大的前途,所以,堅定地要去上北京的大學并且最終實現(xiàn)了。
我收到中央民族學院錄取通知書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多人都來向我道賀。之后的幾天里,沖壓件廠歡送我,大家一起照合影。4月19號,我滿載著伊通縣沖壓件廠全體領導和職工的深情厚意,來到了省城長春。在火車站,我還偶遇了去中央民族學院漢語文學系報到的一個朝鮮族同學。我們坐上了長春到北京的夜車,第二天到達北京。還記得我倆背著行李,激動得渾身是勁地走過白石橋、紫竹院,最后來到魏公村的中央民族學院。
本科畢業(yè)后,我又去了北京大學攻讀更高學位,并在北大留校任教,從講師一直到教授和博導,還擔任過北方民族大學的副校長等職?;剡^頭來,我想說,縱使現(xiàn)在看不清未來的路,但只要奮發(fā)努力,堅持不懈,命運自然會助你走上一條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