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自強不息,薪火相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脈絡。其中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歷經千年的精神記憶,形成了難以磨滅的文化符號,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20世紀60至70年代,由于大興水利和旅游業(yè)的興起,大量的古跡遭到破壞。為保護人類文化與自然遺產,1972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確定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擴大了歷史文化遺產的范圍,從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的普遍關注和重視。2003年10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又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做了界定,對它所包括的范圍也進行了確定。這是人類歷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重要里程碑。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 口頭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 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jié)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 傳統(tǒng)手工藝。目前,我國已有珠算、二十四節(jié)氣等39個項目成功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yōu)秀實踐名冊,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
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常重視。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建立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國務院批準公布了四批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各省(區(qū)、市)公布了15550項省級代表性項目,43787項市級代表性項目,絕大部分縣(區(qū))也公布了本級的代表性項目。文化和旅游部認定了五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qū)、市)認定了14928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此外,文化和旅游部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各?。▍^(qū)、市)設立了146個省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認真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探索形成了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
在文化空前繁榮、文化多樣性日益顯現(xiàn)的今天,非遺的傳承與發(fā)展已成為新的時代命題。非遺不是死去的歷史,它的非物質性決定了它是在歷史中流傳發(fā)展的,應當在生活土壤中恢復生命力。保護非遺,最重要的是多些“人間煙火”,通過記錄、傳習、創(chuàng)新等多樣化的手段,激活非遺內在生命力,不斷賦予其時代內容,進行現(xiàn)代化的轉化。非遺只有活在生活里,活在人民心里,才能傳承下去。如果鄉(xiāng)親們仍然把會唱地方戲的人看成村莊的驕傲,如果老百姓熱愛和繼續(xù)自己的傳統(tǒng),那非遺才能有真正光明的前景,才能讓人們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