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舟
看完《侏羅紀世界》后,很多小伙伴驚呼:說好的恐龍片,怎么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覺呢?
沒辦法,被恐龍追著跑的場景太逼真了!同樣逼真的還有曾經是地球霸主的恐龍們。
和老版三集《侏羅紀公園》類似,《侏羅紀世界》里也出現了各種“網紅版”恐龍。
無論是霸王龍還是迅猛龍,沒有一條沒上過侏羅紀熱搜的。不說不知道,它們可都是班上有故事的小同學。
迅猛龍
生活年代:晚白堊紀坎潘階
居住地:亞洲
它是《侏羅紀》系列的男二號,主角光環(huán)僅次于霸王龍,在《侏羅紀世界》的新系列中還學會了賣萌的技能,與人類快樂地玩耍。
雖說體長約2米、臀部高約50厘米長的迅猛龍在體型上和其他大型恐龍有一定差距,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必殺技——要和它打架嗎?先嘗嘗它尾巴的厲害!什么?要正面沖鋒?嗯哼,它的爪子可是很鋒利的哦!而且體型小說明動作靈活呀,還沒等體型巨大的恐龍們轉過身子,它就一下子跑開啦!如果遇上了非常強勁的對手,開溜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了,反正它跑得足夠快。
但科學家們對于迅猛龍的認識可不僅僅于此,古生物學家認為,迅猛龍的祖先擁有飛行能力,不過在進化的過程中,這種能力消失了,但它們的身上還保留著羽毛。如果你讀到這里,想到了鴕鳥,那就對了!迅猛龍的這個特征和鴕鳥還真是蠻像的。
霸王龍
生活年代:白堊紀末期
居住地:北美洲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也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在古希臘文中,霸王龍有“殘暴的蜥蜴王”之意,在拉丁文中則意為“國王”。一聽名字就是恐龍界的霸道總裁呀有沒有?
因此,在許多影視片中,霸王龍都以高大威猛且兇狠的形象出現。
雙棘龍
生活年代:侏羅紀早期
居住地:亞洲
真正的雙棘龍體高5-6米,但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它的體型被迷你化了,成為了身長1.5米,高度0.9米的小型恐龍。影片主演們說,這是它們長大之前的模樣。
冰脊龍
生活年代:侏羅紀早期,
居住地:南極洲
它是體高6.5米的大個頭,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頭上頂著一把像西班牙梳的奇異冠狀物,最大的特點之二是,它們喜歡去南極洲探險,因此,它們是第一個出現在南極洲的肉食性恐龍,并且是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南極洲恐龍。
蠻龍
生活年代:侏羅紀晚期
居住地:亞洲、北美洲、歐洲和非洲
蠻龍又叫野蠻龍,“龍如其名”。
它還是恐龍界的“旅行家”,去哪里都能落地生根(看分布范圍就知道了),這大概和它有著超強咬合力、巨大爪子以及易爆怒還跑得快的特點有關吧——誰想和它打架,它就跟誰急!
如果你不小心穿越時空來到恐龍世界,可千萬不要招惹它們。
斑龍
生活年代:侏羅紀中晚期
居住地:歐洲
斑龍又叫巨齒龍,名字在希臘語中意為“巨大的蜥蜴”,聽到這個名字,你大概能腦補它的模樣了吧?順便一提的是,它可不是吃素的主兒,看到它們,還是快跑為妙。
巨腳龍
生活年代:侏羅紀早期
居住地:亞洲
雖然是食草動物,但它不僅有長到了18米的個頭,還是最早的長頸恐龍。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僅在印度找到過這種恐龍的化石。別看它個子高,牙齒像鋸齒一樣鋒利,就被它嚇到,它的性格其實是很溫順的哦。
禽龍
生活年代:白堊紀早期
居住地:歐洲、北美洲、亞洲、非洲
從名字上看,很多小伙伴以為它愛吃肉,其實,禽龍屬是大型素食恐龍的統稱。
1825年,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對它進行了描述和命名。因為它跨越的大洲范圍較大,生活的年代亦處于恐龍們演化的重要時期,我們對于禽龍的認識,將會隨著新化石的發(fā)現而被不斷刷新。
彎龍
生活年代:侏羅紀末至白堊紀初 居住地:歐洲、北美洲 彎龍是個大塊頭,雖然是禽龍的近親,但由于太胖,身子很笨重,行動起來不太方便,它的日常就是大部分時間都用四肢著地,吃長在低處的植物,偶爾用后腿直立起來,去吃長在高處的植物或者躲避天敵。
劍龍
生活年代:侏羅紀晚期
居住地:亞洲、歐洲、北美洲
劍龍在影視作品中也是存在感很強的一員,別看它背上有一排巨大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就以為它很兇,其實它是食草動物!身上的武器更多的時候是用來保護自己的。
作為地球曾經的霸主,如今,恐龍們的化石安靜地沉睡在博物館以及地層里。對于我們而言,它們是一枚打開地球秘密的鑰匙——研究它們,可以讓我們對地球家園在生物、地理以及演變上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