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讀
這是一首有名的悼亡詞,這首詞是蘇軾懷念他的愛妻王弗的。公元1055年,蘇東坡與王弗成婚。王弗生前,不但是蘇軾生活中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yè)上的賢內助??上於柿季?,紅顏薄命,王弗二十六歲就謝世了。這對蘇軾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這首詞的上片是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笆晟纼擅C!?,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一朝永訣,轉瞬十年了?!安凰剂?,自難忘”,人雖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醺ナ攀朗炅?,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軾,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的是她蕙質蘭心,明事理。這十年間,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后,又忙于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詩人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tài)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jīng)常掛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殺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格外感人?!翱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边@三個長短句,又把現(xiàn)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憂憤包括在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jīng)“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jīng)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不出“我”了。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xiàn)了對愛妻的深切懷念。
這首詞下片的前五句是記夢的?!耙箒碛膲艉鲞€鄉(xiāng)”,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故鄉(xiāng),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靶≤幋?,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tài)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xiàn)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xiàn)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后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xiàn)實的感受融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凄涼。后面三句,詩人料想長眠地下的愛妻,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詩人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秋野·其二
◎杜甫
易識浮生理,難教一物違。
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
吾老甘貧病,榮華有是非。
秋風吹幾杖,不厭北山薇。
賞讀
杜甫《秋野》詩有五首,這是其二。詩中概括了歷盡滄桑者對人生、對世事的深切體驗,展示了老年杜甫安貧樂道、不慕榮華的心理世界。
首聯(lián)兩句,是對人生、對命運總的看法。浮生,指短暫的人生。古人對人生的基本看法是認為世事無定,生命短促。杜甫自然也是持同樣觀點的。這個為人們所認識的基本道理,或者說是基本規(guī)律,支配著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無論是人還是物,是飛鳥走獸還是草木蟲魚,都難以違背這一規(guī)律。接下來的兩聯(lián),則是通過具體的形象,用生動的事例對“浮生理”的不可抗拒作出藝術的論證?!八铘~極樂,林茂鳥知歸”,游魚之樂在于有深水作為其活動的空間,鳥雀歸巢是因為茂密的林木給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保障,然而它們所憑借的這些客觀條件,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水勢的消漲和草木的榮枯,又受著節(jié)令的影響,似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掌在掌握著它們的命運——眼下,已經(jīng)是秋風蕭瑟的季節(jié),魚鳥的歡樂又能持續(xù)多久?草木蟲魚是如此,那么人生的狀況亦無例外,“吾老甘貧病”與“榮華有是非”,則飽含了杜甫對人生、對世事更為豐富的體驗。杜甫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劫難,目睹了朝野的紛爭與變遷,對宦海的沉浮、榮華富貴的轉瞬即逝,有著十分深切的感受,于是在艱難之中貧困自守,清靜修身,決不為榮華和虛名而孜孜以求?!皹s華”,本指草木開花,引申為昌盛顯達。古人以為,有榮華者,必有憔悴。杜甫對榮華“有是非”的理解,道出了事物的客觀本質。尾聯(lián)兩句,則把現(xiàn)實同歷史聯(lián)系起來,引用伯夷、叔齊首陽山采薇的典故,進一步表明了自己安貧樂道的心跡和堅守節(jié)操的志向?!皫渍取保@里指拐杖。此時此刻,杜工部拄杖獨立秋野,任西風掀動衣裾,雖病弱難支,頭腦卻十分清醒,愿意繼續(xù)“不食周粟”,貧困自守,至此,一個坦白正直、“窮且益堅”的老年杜甫,以其鮮明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而帶給后人以無盡的思考——關于人生、關于世界的哲理思考。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檞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賞析
好的詩詞之所以流芳百世,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人們的某些共同感受。這首詩就是這樣的,它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前兩句“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表現(xiàn)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封建社會里,由于交通困難、人情輕薄等許多原因,一般人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翱托斜枢l(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可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半u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出來了。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詩人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jīng)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
五、六句“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純是寫景,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槲樹、枳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梢钥闯?,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中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卻是“鳧雁滿回塘”?!霸缧小敝芭c“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