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邦、項羽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不久,項羽以盟主的身份召開戲下(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東)之會,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封18人為諸侯王,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
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后出兵向東,進攻項羽,但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公元前203年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倍s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的幫助下,劉邦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鴻門宴”這個歷史事件發(fā)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陳涉起義后的第四年),地點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這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當時劉弱項強,在雙方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劉邦冒險到項營,騙取項羽的信任,經過艱難曲折的斗爭,終于脫險逃歸營地。文章描述了劉邦從被動中爭取主動,變劣勢為優(yōu)勢,化險為夷的過程。故事情節(jié)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語言精當,文字傳神。本文按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文章先交代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主要寫了五件事:一是曹無傷告密,這是矛盾的“導火線”。二是范增分析劉邦的情況,說他有“欲王關中”的野心,再加上當時頗能蠱惑人心的“望氣”說法,說劉邦有“天子氣”,勸項羽急擊勿失,使矛盾進一步激化。三是項伯夜訪張良,緊張的形勢開始有了轉機。四是張良與劉邦商量對策,拉攏項伯。劉邦先“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再用一番謊言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拉攏項伯,為下文項伯替劉邦說情及項莊舞劍時“以身翼蔽沛公”張本。五是項伯勸說項羽勿擊劉邦。
第二部分(3~4段),寫鴻門宴上的斗爭
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jié)高潮所在。名為宴會,實為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jié)可概括為 “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于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氣,形勢極為嚴峻,這是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并予以斥責,情節(jié)發(fā)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噲斥責一頓后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脫身回營,項羽并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第三部分(5~7段),述宴后余
這一部分寫三件事: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劉邦誅殺內奸。這是事件的尾聲。
本文情節(jié)按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脫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而欓T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節(jié)選部分,但結構卻十分嚴謹,描寫了一個動人的完整的故事。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2.劉邦論成敗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小談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后,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墒锹牭巾棽f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后,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后,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并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邦,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wèi)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而項羽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劉邦逃脫后,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于座上,沒有什么反應。文章寫項羽的細節(jié)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辯,善于應變。他入關后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為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身上。接著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為婚姻”,使項伯為他所用。到鴻門后,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著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干干凈凈,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能給劉邦提出見解,能幫助劉邦剖析一件事的利弊,啟發(fā)劉邦醒悟而予以采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tài)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不但于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詞,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zhí)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斗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